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鴻基接觸海超過三十年,感受到海給予人、給予社會最大的力量就是「包容」,「當一個社會面對海洋時一定是開放的,開放就會產生流動與多元。 」他將自己接觸海感悟的海洋意識,透過持續不斷的文學書寫,企圖連結過去陸地、海洋之間不合理的隔閡,改變幾乎已經僵固難解的「重陸地輕海洋」價值觀。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19年12月20日 · 海上是一個極度倚靠直覺的環境出海時頂多和船長船工34人同行比起開口說話更多的是以身體語言溝通有時需要靜心等待漁汛出現或天候穩定讓廖鴻基有更多時間和自己相處思考和觀察周遭海上的訓練也讓他養成凡事獨立習慣自己面對解決問題討海人的生活並不輕鬆剛開始出海時廖鴻基花了半年才克服暈船的不適感魚群不會配合人的作息時間不管半夜或凌晨說上工就得上工。 然而比起適應海上生活,家人、父母的不諒解更是難熬,「因為在老一輩人的觀念裡,討海人是沒出路、別無選擇的人才會做的工作。 想記錄下在海上的所見所聞,也想做些什麼證明自己的選擇。 慢慢地廖鴻基在出海時會帶著小紙條,趁著記憶鮮明時寫下討海生活的點滴,最後集結成他的第一本著作《討海人》,沒料到一寫就是20年。

  3. 2022年3月26日 · 單純以自己說故事的方式寫下海上生活經驗廖鴻基從討海人》 、 《鯨生鯨世》 、 《漂流監獄》 、 《來自深海》 等散文作品到如今出版第一本長篇小說最後的海上獵人》 ——以存放心底多年的鏢魚作為故事主線。 「鏢魚是在我心裡放了二十多年的畫面,」五年討海生涯中廖鴻基曾參與鏢魚相關作業因產業與環境變遷這項技術經驗並重的差事正逐漸失傳在此之前廖鴻基以文字記錄他所珍視的古老技藝。 「小說規模比較大、寫起來更過癮,但也必須突破。 」二十多年來書寫散文,廖鴻基多半抒發個人觀感,是作者經驗片段的組合,書寫長篇小說則如創造舞台,「我是在尋找、設計舞台上的角色,並替他們排演一齣好戲。 」過往書寫散文,廖鴻基經常細緻描繪情境,但撰寫小說可得兼顧情節推進,「這也是我想突破的部分之一。

  4. 2019年12月6日 · 海上是一個極度倚靠直覺的環境出海時頂多和船長船工34人同行比起開口說話更多的是以身體語言溝通有時需要靜心等待漁汛出現或天候穩定讓廖鴻基有更多時間和自己相處思考和觀察周遭海上的訓練也讓他養成凡事獨立習慣自己面對解決問題討海人的生活並不輕鬆剛開始出海時廖鴻基花了半年才克服暈船的不適感魚群不會配合人的作息時間不管半夜或凌晨說上工就得上工。 然而比起適應海上生活,家人、父母的不諒解更是難熬,「因為在老一輩人的觀念裡,討海人是沒出路、別無選擇的人才會做的工作。 想記錄下在海上的所見所聞,也想做些什麼證明自己的選擇。 慢慢地廖鴻基在出海時會帶著小紙條,趁著記憶鮮明時寫下討海生活的點滴,最後集結成他的第一本著作《討海人》,沒料到一寫就是20年。

  5. 2019年12月21日 · 以前海上吹的是煙硝現在吹的是銅臭他不能接受家園的山水被破壞不斷找相關課程聽講座盡可能吸收任何有關環境生態的知識積極從事相關的社會運動吸納又吞吐有一段時間廖鴻基為了進一步實踐理念當過議員助理參與洄瀾文教基金會編輯本土叢書寫作環保花蓮》,進入民進黨議員辦的花蓮族當編輯認識本土文學作家陳列生命力旺盛活躍的程度和先前坐辦公室大大不同。 廖鴻基也曾短暫從事政治工作(中央社記者吳家昇攝) 然而,政治也許能改變社會,但改變不了廖鴻基。 參與政治久了,強烈的禁錮感又勒住了他的手腳,或者應該說,勒住了他的鰭。 於是,這個小公務員準備出海了,他不曉得海裡有什麼、漂流會發生什麼事,但他決心成為一個真正的討海人。 生命再轉彎 從陸地奔向大海.

    • 寫小說如創造舞台,筆下人物總有自己身影
    • 海上風浪不只是口袋裡的海洋記事
    • 「尊重海洋,才能海闊天空。」
    • 海上記事

    取材自海上記事,廖鴻基揉合個人經驗,打造故事裡的邊角漁港和形象鮮明的主角群。 「其實沒有海湧伯這個人。」廖鴻基過往散文作品與《最後的海上獵人》中皆見海湧伯,但事實上,他並非現實生活裡的單一角色,而是廖鴻基曾共事過的、多位老船長的集合體。 「他們等同我的師傅,一輩子豐富的經驗,讓他們擁有海洋生活的智慧,也有所堅持。」當廖鴻基初次踏向海洋,是這些如「海湧伯」的老船長們帶他熟悉一切,「是他們教我如何站得穩、如何擁有海上生活的基本能力。」 出海捕魚,畢竟不若陸地安全穩定,常面對各種意料之外的突發狀況,「我非常敬佩這些老師傅的沉著態度,」在海上,不免數次遇見生死一瞬間的關鍵時刻,但這些「海湧伯」總沉著篤定,安全返港,「他們告訴我:『害怕或驚慌就回不來了。』」這是老船長們的海上生存哲學,也教會廖鴻基冷靜...

    除了塑造人物,廖鴻基也從討海人日常,帶入產業結構、社會價值的評判。譬如海湧伯的子女,對父親的職業所知甚少,甚至略顯排斥,「從我接觸到討海的年代,社會風氣就已是這個模樣,」廖鴻基直言,討海不偷也不搶,只是風險大,又因時代及產業變遷,從大自然獲取資源、受限較大的漁業收入趕不上其他產業的蓬勃發展。「這是資本主義社會下不免扭曲的價值觀,笑貧不笑娼,毫不思考這個行業除了金錢收入外的價值。」 回望《最後的海上獵人》裡,海湧伯的母親傾盡家產、送上厚禮,才得以讓年幼的海湧伯踏上船隻學習討海,「以前啊,村子裡做討海的那戶肯定會先蓋大樓,那時去討海的可是有出息的孩子呢,但漁業最豐富的年代似乎已經過去了。」說來惆悵,廖鴻基略顯無奈,他曾詢問幾位老船長,是否想過讓兒女繼承衣缽?「他們大多說『最好不要啦!』」 當賴以...

    「從我開始寫作後,就沒有停過,」廖鴻基說自己過往散文創作皆如未來撰寫小說的筆記,「我口袋裡隨時都有一兩本書的素材在醞釀著呢。」海上經驗是寫作材料,也總讓廖鴻基陷入深思及自我領悟。 「鏢魚」常見標的物旗魚,是海中霸王,倨傲霸氣,一旦被鏢中,總寧願在海水裡自我了結生命,不願如其他魚種被拖上甲板,在無謂掙扎裡喪命。「有生態學家曾說,我們觀察野生動物,總從中得到啟發,學習做人做事的方法。」廖鴻基眼見著旗魚對生命尊嚴的堅持,不免也反思若走向生命盡頭時,自己的選擇會是什麼? 討海人的日常,反映在心理反思,也成為生理本能。「我比許多朋友更能感覺到季節、鋒面的變化,」一如《最後的海上獵人》中,海湧伯與粗勇仔對北風的敏銳感知,無需現代儀器輔助判別,那是深深烙印在身體裡的本能,「好比討海人在海上,絕不會迷失燈塔...

  6. 2022年3月26日 · 起初是用自己的漁船當工作船找友人合作展開鯨豚調查,「過去在海上生活遇到許多鯨豚很多人不知道台灣有很豐富的鯨豚資源啊,」 於是廖鴻基成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決心集結社會資源使海洋的一切不單只是他口袋內的海上記事。 「尊重海洋,才能海闊天空。 「從我開始寫作後就沒有停過,」廖鴻基說自己過往散文創作皆如未來撰寫小說的筆記,「我口袋裡隨時都有一兩本書的素材在醞釀著呢。 」海上經驗是寫作材料,也總讓廖鴻基陷入深思及自我領悟。 「鏢魚」常見標的物旗魚,是海中霸王,倨傲霸氣,一旦被鏢中,總寧願在海水裡自我了結生命,不願如其他魚種被拖上甲板,在無謂掙扎裡喪命。 「有生態學家曾說,我們觀察野生動物,總從中得到啟發,學習做人做事的方法。

  7. 2014年5月7日 · - YouTube. 【味全TV廖鴻基專訪如何親近海洋? TV味全. 14.7K subscribers. Subscribed. 4. 2.5K views 9 years ago. 生活在陸地的我們對於海洋總是存在著一絲的恐懼與陌生來聽聽長期在海上生活的廖鴻基告訴我們如何親近海洋其實海洋並沒有想像中的可怕與未知,...

    • 2 分鐘
    • 2.7K
    • TV味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