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第一點:養成一個終生的、健康的生活習慣。假如你已經養成了這個習慣,那很好,希望你繼續維持;假如你尚未養成這個習慣,那麼請好好把握十八歲這個年紀,因為這近乎是最後的機會。
    • 第二點:「培養志願」,為自己許一個更細微的志願。例如,你未來要走哪一個行業?要在政治上、法律上、科學上、學術上還是到企業界?這個就是志願。假如目前尚未決定志願的話也不用太擔心,這往往是大學二、三年級甚至於是更後面才能做決定的事。
    • 第三點:要用功學習。假如你們的志願是學術志願,是未來想當教授、做研究,那麼你們盡可能花百分之一百學習的時間專注在專門的領域上。若是政治、法律、企業、工商業、服務業等非學術相關的志願,則建議你們頂多在專業領域上花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時間即可;另外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時間則可以用來學習與你們的志願相關的東西,但不在你的專門領域裡頭。
    • 第四點:學習的時候不要背書,要徹底了解廣告無論是看書或是閱讀其他資訊,有時候不是一本書,而只是論文中的幾個段落或是幾頁內容,都要徹底了解。徹底了解比你看多來得重要。
  1. 2011年4月13日 · 張忠謀:有目標、有紀律、有系統的終身學習 — 大學生該學什麼?. 當競爭較以往快速、競爭也較以往全面時(跨國間人才、企業、國家間的競爭),張忠謀提醒大學生要打破三個迷思,才能清楚掌握未來的潮流。. 當競爭較以往快速、競爭也較以往 ...

    • Mit的5年歲月學習機械工程,但找不到熱情
    • 好的博雅教育:學習如何表達「思考的結果」
    • 哈佛大學使命:成為有好奇心、能反思的獨立思想家

    但我在MIT念了一年機械工程就想轉系,麻省理工給予我找職業的本錢,但我始終沒有培養起熱情,雖然我的成績從未掉到30%之外,都在10%~30%之間。 我念完碩士去考博士資格考,但也沒有考到,我找的教授還叫我去別的學校唸博士,但我不幹了!不願意再找學校讀博士了。 那是相當passionate(激昂)的時刻,你看我的自傳就會發現,我甚至認為MIT非常無情,我在書中寫:「我投入5年的青年時光,但當我要求她所能給予的最高學位時,她把手縮回去了、她不再理我了!」 不過,我現在已經原諒她了。(全場大笑) 我後來開始找工作,進到一家新的半導體公司,當時我不懂半導體、連電晶體(transistor)那個字都不知道,但那家半導體公司認為生產線要自動化就得找個MIT機械系畢業的,所以就聘用我們這種也不懂的新人。 ...

    這就要講到:How do you think?(你如何思考?) CNN主持人、著名政論家扎卡利亞(Fareed Zakaria)寫過一本書《為博雅教育辯護》(In Defense of a Liberal Education)。 就像那位台積博士工程師所說:幫助我思考,但要如何成功表達其「思考的結果」?普通人溝通靠文字,所以若想講得好、寫得好,必須先想清楚。 我正在寫自傳下冊,要寫得出來、寫的好,就要想清楚。我也曾經寫幾千字,結果覺得不太對,只好重寫,就是沒想清楚。 學習的另一重點是找到自己的興趣,17、18歲時,我不知道興趣為何,但大學是非常重要的時期,只有這個時期才能找到自己的興趣。

    我想分享一段哈佛文理學院院長柯偉林(W.C.Kirby)擲地有聲的文字,是對博雅教育最好的論述: 我們的學生將多數時間投入特別的核心精神學習,我們希望他們以好奇、反思和獨立思想家的身份畢業,致力於為更廣闊的世界服務,並為他們提供終生的學習機會。 這段論述強調:哈佛是培養學生成為充滿好奇心、有能力反思的獨立思想家,並能致力於為世界服務,具備終生學習精神。 有學生詢問,假如我是哈佛大學顧問,有兩位新生入學,一位是拜登、一位是川普,會建議他們修那些課?我認為他們應該修習政府、經濟、數學(微積分)和歷史。 但無論是要退休、想創業或其他人,我會建議:要做你有興趣的事,並盡其所能地做得長遠。(責任編輯:吳凱琳) 1. 108課綱》專訪9m88、PISA領導人:別怕不夠獨特,勇敢做你最想做的事

  2. 2021年8月25日 · 張忠謀大學生要做的11件事. 張忠謀背景:德州儀器副總裁、工研院院長、創辦台積電。. 18歲赴美國哈佛求學,青年的學習對他人生的重要性,凡事只能倚賴自己。. 不久前他在新生入學典禮向上千名學生演講,當時他將牛頓的一句話送給學生,「如果 ...

  3. 2022年1月17日 · 十八歲以前的張忠謀,跟著父母,持續搬家,坐在露天大卡車裡拉著綁貨的繩子一路顛簸,躲避戰火。 但他日後回憶起,卻覺得無論近年的旅遊如何舒適與奢侈,最令他懷念的還從上海到重慶的跋涉。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14年5月19日 · 【最新訊息】張忠謀: 大學生要做的11件事. 發佈日期:2014.05.19. 很多人對張忠謀的認識是在他成功後,擔任德州儀器副總裁、工研院院長、創辦台積電。 但對於他成功前的少年人生,卻知之甚少。 十八歲即赴美國求學的他,在哈佛接收了世界的能量。 他在自傳裡寫道:「十八歲去美國前,父母是我的天地,之後我凡事只能倚賴自己。 」因為青年時特殊的生命經歷,他知道青年的學習對人生的重要性。 不久前他在新生入學典禮向上千名學生演講,當時他把牛頓的一句話送給學生,「如果我看得更遠,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他知道成功不是偶然,而是每個當下的努力;他說這世代要先打破迷思,因為進了一個好的大學不等於鐵飯票,以後成功的機率也不一定比別人高。 競爭邏輯在改變,但不變的是持續的努力。

  6.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中華臺北領袖代表 (2018年-). 張忠謀 (英語: Morris Chang ,1931年7月10日 — ),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 創辦人、 中華民國 工業技術研究院 院士 [4] 及 台灣 半導體 企業家 。. 2018年-2023年代表 總統 蔡英文 出任 APEC中華領袖代表 ,並擔任 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