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9月12日 · 柯文哲從2014年以人身分參選台北市長,到2024年因涉嫌圖利特定財團遭羈押,展現了他如何透過民粹操作取得權力。本文細數了柯文哲從受期待的政治素人變成內外不一的政客,並反思政治素人並不等同於崇高。

  2. 柯文哲 (1959年8月6日 —), 臺灣 外科醫師、政治人物,現任 台灣民眾黨主席,曾任 臺北市市長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急診部醫師、創傷醫學部主任、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 教授,專長為外科重症醫學、 器官移植 、 人工器官 [ 6 ]。. 柯文哲於2006年 ...

    • 用「他我」來看待自己
    • 政治人物大多避免的「承認錯誤,隨時修正」
    • 視大人者而藐之
    • 他是位就事論事者
    • 柯 p 的思維太過跳躍
    • 延伸閱讀

    P 常用「他」來代表柯文哲這個人。這說明柯 P 很習慣,也很常用第三人客觀位置,來看柯文哲這個人的行為,甚至對其行為進行評價。 所以他做決定與說話時,不純粹是從過去一路走來的那個「自我」的延續與放大,而是一種辯證過的進化版的「他我」。這是一種很銳利的抽象思考法,可以把自身的感情與面子這些牽絆丟棄,像開刀一樣冷靜的解剖自己,像靈魂出竅一樣觀察自己現在的狀態,從而對自己進行無情的修正與進化。 在一個艱難決定出手之前,他可能已在自己腦中正反交戰辯論了幾百回,很少人能做到如此透澈,台灣政壇更幾乎沒有人能拋開自己來看自己,不論是過去的恩怨或是功績。

    診斷小腸,開刀大腸,說明他醫師訓練出來的價值觀念,與理工科那種工具理性的決定機制。沒有法政科系或媒體人習慣的價值理性,過去講過的話不一定正確,那就認錯,馬上修正,面對現實,該怎麼辦就怎麼辦?這使得各種情緒勒索與承諾綁架,道德主義教條信念,對他都是沒有作用的。 換句話說,以前大家習慣用來框政治人物的那些表率形象話術,對他一點意義也沒有。

    李登輝等總統,在他嘴裡就像一個個雕像,沒有崇敬也沒啥恨意,沒啥好話也沒啥惡言,很冷靜的描述與評價。 威權時代出來的人,對大人長輩多少有點神化的崇敬,或敵對的恨意,但柯 P 完全就像看著老李蹲坑便便,老馬路邊剉屎一樣,冰冷的在描述那個人的行為模式,在他生命中,頂多有值得尊敬的前輩,沒有言聽計從的長輩,這在政治圈也很少見。

    直接點名批判個人,恨的卻是某類行為而不是某人。這跟台灣政治圈的習慣剛好相反,台灣政治圈常常是恨某人入骨,卻總是模糊的罵某一批人,而不敢點名做壞事那個人,不願跟某人直接正面對決。 柯 P 剛好相反,他不爽誰就直接點名對幹,意思是這人以後不是我朋友,頂多就是不要見面。但他真正恨的,想要鏟掉的,卻是某一群人認為「理所當然」的行為,比如借債發錢,政策買票……,這其實會得罪一大票人,正常政治人物會避開這種雷區,但柯 P 不會。

    柯 P 的思維方式,與台灣政壇以政法科系思維養成的習慣根本不同,這是他紅的原因,是對手老抓不到他痛點的原因,也是他讓傳統菁英討厭的原因。但是,柯 P 的爆紅,說明傳統菁英們過去的思維架構與關係網絡決定論已經被拋棄,想擊敗柯 P,恐怕沒那麼容易。 進一步說,新時代流行的思考模式,恐怕是更接近工具理性的務實態度與經驗主義,而快速遠離價值理性及關係決定論,這些傳統菁英們習慣的模式。政治慣性與傳統,也鮮少能在他腦中發生作用,因為他有自己的辯證法。 老話,不管你喜歡他或討厭他,你得先仔細研究他,因為他的確是個生物,而且是個怪物。會吃砲火長大,還會高速進化,不是怪物是什麼? https://www.facebook.com/mirrormediamg/videos/292823507978821/

    政客以為柯文哲受歡迎在於他很神,卻沒認清他其實只做了一件事 突破你想像的柯粉組織圖──猜猜看柯文哲支持者是藍多還是綠多? 【專訪柯文哲 IG 小編】政治網紅原則:年輕人不會因為你說一兩句流行語,就對你改觀 (本文經原作者 吳崑玉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連結。首圖來源:中央社。)

  3. 2023年11月23日 · 由於正值2024年總統大選前三個月,各陣營總統候選人的表態也成為各方關注所在,但最終,除了民進黨籍總統候選人賴清德親自率隊出席,並表態「婚姻平權不終點、只台灣平權文化的起點」之外,侯友宜、柯文哲與郭台銘等三位候選人皆未出席 ...

  4. 2024年9月27日 · 從柯文哲、與黃國昌身上看來,政治素人只能意味著違法亂紀、反覆無常與沒有原則。 固然政黨政治的常規、國會當中的妥協、官僚體系的運作常常顯得僵化而陳腐,然則捨去了專業的政治,只能是一場場肆虐台灣的災難,我們在十年的民粹渾沌當中 ...

  5. 其他人也問了

  6. 2015年8月21日 · 今天市長不去細看所謂黨派間的不同政治價值點,而是認為議會中的相互杯葛只單純的黨派的權力鬥爭,這就是長期以來,台灣只能從媒體印象看政治產生的惡果。

  7. 2024年8月31日 · 台北地檢署30日偕同廉政署偵辦京華城容積率弊案,清晨搜索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台北市住家,並帶走柯文哲夫婦偵訊。柯文哲右後方為陳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