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1月18日 · 長榮女大生命案震驚社會,嫌犯被逮捕也坦承犯行,毫不人道的行為讓人瞠目結舌,無法理解,但罪證確鑿,屬於無期徒刑的重罪,目前已被羈押。群情激憤過後,在加害人受到應有的懲處之後,應該要重視的是「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2. 2020年6月6日 · 憂鬱也會造成胃出血?. 「一審判無罪承翰父抑鬱過世. 2020-06-06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 +. 嘉義鐵路警察李承翰被刺死案,被告一審被判無罪,父親因為兒子慘死,鬱鬱寡歡造成胃出血過多身亡,令人不甚唏噓。. 情緒低落、憂鬱也會引起胃 ...

  3. 2024年6月24日 · 陳昱文醫師是精神科專科醫師,也是具有兒童精神科次專科醫師,因此病人不僅有成人也有未滿18歲孩子,他表示,高齡者、青少年自殺人數都有上升,青少年自殺原因也不如表面單純,包含情感、課業壓力、霸凌等多重壓力,都需進一步了解 ...

  4. 2024年6月29日 · 「我就是要讓他們後悔,讓他們一輩子都活在內疚裡」,一名年僅16歲卻已自殺多次高一男孩所說。 根據衛生福利部2022統計資料,15至24歲青少年族群死亡原因自殺排名第二,且死亡率逐年上升。

    • 否認
    • 憤怒
    • 討價還價
    • 沮喪
    • 接受

    一般人無法在一瞬間或一天之內完全接受負面的消息,在否認的時候,有的人會呈現一種「麻木反應」,不代表內在沒有哀傷、失落感,是因為還處在抗拒的階段。例如在喪禮上,明明跟往者是很親近的家人,表現卻異常冷淡、冷漠、恍神,這都是否認的反應,而這樣的反應與痛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蔓延,如果現在你正處於壓到性的否認中掙扎,可以先試著告訴自己,停止與現實情況進行鬥爭。

    憤怒,其實是對失去的一種自然反應,無論是抱怨老天爺不公、抱怨身邊的親友,都是很自然的現象。「憤怒是表達痛苦的方式」,對於失去一切的人來說,一開始的悲傷就像在海上迷失,與任何事情產生不了連結,而憤怒就是船錨,在虛無當中暫時找到定點。在憤怒之下,可能會有「絕望」或「無能為力」的感覺,有時會引發內疚和自責,但其實要知道,每個人最終都會死去,一個人的消失或離去,並非絕對是自己一個人造成的。讓自己以健康的方式表達憤怒,無論是在海邊放聲尖叫、跑步或是任何運動,可以幫助釋放情緒。

    討價還價通常也源於內疚感,在這個階段,會開始有很多的「要是我這樣做,或許他就不會離開了;早知道我不要這麼做,或許可以挽回這個局面」的念頭,不過也許在失去之前,當下你已經盡力了,只是內疚感作祟導致討價還價,要記住,儘管我們盡了最大努力,有時還是會發生壞事。

    當重大事件,深刻影響生活時,會引發憂鬱症或極度悲傷,並且這樣的悲傷有一種會永遠持續下去的感覺,或者會把自己關起來,只想一個人靜靜的,或是對生活的各種事情提不起勁。「悲傷」會在不同的時間襲擊人們,例如,在失去心愛之人的第一年不會感到憂愁,但有可能到了第三年,那些深處的悲傷會突然間湧出,為什麼?因為在一段時間內,有些人會有「所愛的人,只是去度假了,總有一天會回來」的錯覺。 而憂鬱階段的「深深的悲傷」實際上是認知到,「我所愛的人走了,再也不會回來了。」如果您認為自己因失去或死亡,而感到沮喪,請尋求精神科醫生進行評估。要應對悲傷,也可以尋求朋友、家人或團體的支持,並定期進行自我保健。

    「接受」並非代表接受了「你所愛的人離開」,這只是意味著,「你現在接受了生活的新現實」。例如:我是一個寡婦,我一個人住。接受也並非「悲傷的結束」,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是會有很多時刻會想起離去的那個人。 那麼悲傷何時會結束?「這個人離開多久,或許就會悲傷多久。」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你會永遠帶著痛苦而悲傷。悲傷最終會以「愛多於痛苦」來記住離開的人。進入「接受」的階段,意味著你正在康復,但是我們永遠不會「克服」悲傷,悲傷是學習將失去融入我們的生活,讓我們能夠在新的現實中勇往直前,悲傷始終常伴,但悲傷完整了我們,就像眼淚是屬於我們的一部分,我們與之共存。

  5. 2022年11月15日 · 林晨曦為什麼不反抗? 臨床心理師這樣回答. 當內心感到威脅時反抗、逃跑是人的本能,在劇中林晨曦的父親也問了「你怎麼不反抗呢? 」,但臨床心理師劉仲彬表示,在戰也戰不贏,逃又逃不掉的情況下,只能把身體留在原地讓大腦關機,告訴自己這一切都不是真的,面對創傷,並非每個人都能起身反抗,在這種時刻我們才會發現,原來「逼自己忘記」跟「逼自己面對」差不多,一樣都被逼到退無可退,一樣都需要強大的能量與意志力才能執行,只是一個往下壓,一個向上看,必須逼自己忘記才能活下去,這實在令人悲傷。 資料來源:臉書粉專 《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文章出處: 在聊《 她和她的她 》之前,先聊聊「解離」這件事吧。 加入【健康醫療網】,天天關注您健康! LINE@ ID:@healthnews.

  6. 2024年10月9日 · 自殘行為(NSSI)是一種故意造成自我身體傷害,無意圖自殺的行為,例如割傷、刮傷、燒灼等。 雖然這些行為並不以結束生命為目的,但研究指出,曾有NSSI行為的青少年更可能進一步發展為自殺行為 。 此外,這些行為通常與抑鬱、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和邊緣型人格障礙等心理健康問題存在關聯 。 一項針對青少年的非隨機對照試驗顯示,那些有自殘行為史的青少年,對NSSI相關的圖片表現出顯著的「注意偏差」,更容易被這類圖片吸引並持續注視。 這種注意偏差與青少年重新產生NSSI的衝動有高度相關 。 相反,那些沒有自殘行為的青少年,對於同樣的刺激並不會產生明顯的反應,說明這類圖片對曾有自殘經歷的青少年具有特別的影響。 社交媒體對自殘行為的影響.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