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1月8日 · 關係人》於高雄岡山樂群村進行前期創製,藉此重探家與眷之關係;在當代館的展覽則從探索、回應、修復3個主題切入,將場館化身為劇場、遊戲室與電影院,讓藝術作品帶領觀眾探索身體與情感,從中辨認權力藏匿的縫隙,並在安全的情境練習回應,同時尋找自我與彼此修復之道。 此外,也同步舉辦系列論壇、影展與工作坊等交流活動。 《關係人》(圖:藝術家提供) 展覽日期|2024/06/01-2024/09/08 . 策展人|蔡佩桂. 參展藝術家(暫定)|洪鈞元、余彥芳、高俊宏、廖建忠+女性團、曾靖雯、吳俞萱、游恩恩、何睦芸、走路草農/藝團、倪祥、李奧森、李慈湄、鄒欣寧、市村美佐子、林正偉、花慈璐、羅昭婷、跨藝桌遊小組. 2024當代館青年藝術計畫 .

    • 窺探者1
    • 窺探者2
    • 窺探者3
    • 窺探者4
    • 窺探者5
  2. 2020年1月29日 · 創作沒有辦法控制觀,要怎麼觀看他所創造出來的內容。 所以它跟記憶和夢境是很相似的一件事情,觀眾在形容他看某一部 VR 體驗的時候,跟另外一個人是完全不一樣的。

    • 窺探者1
    • 窺探者2
    • 窺探者3
    • 窺探者4
    • 窺探者5
  3. 2020年5月27日 · Leica 徠卡 攝影 攝影師. 只有黑與白的生活乍聽之下單調無奇,但在當代黑白攝影標誌人物、英國攝影師Alan Schaller的鏡頭下,這兩個看似基本的色調,在光與影及畫面中人物的調和之下,便成了一幅深具意義且層次分明的搶眼視覺作品,令觀者忍不住投射自身情緒。 五年前才投身攝影的 Alan Schaller 以獨特黑白敘事手法,迅速吸引全世界攝影愛好者的目光,更受邀參與去年上海徠卡街頭攝影節不僅獲得媒體高度評價,也在亞洲累積了不少忠實粉絲。 作為持續與國際攝影文化接軌的「台北徠卡之家」在今年度首檔展覽便邀請到Alan Schaller展出其最具代表性的攝影系列——《Metropolis大都會》以各大國際城市為故事舞台,讓喜愛攝影的朋友們看見在極簡黑白幾何中所呈現出的人生百態。

    • 窺探者1
    • 窺探者2
    • 窺探者3
    • 窺探者4
    • 窺探者5
    • 入行超過25年,見證zaha Hadid Architect茁壯成長
    • 走遍世界各地,如何讓建築融入城市地景?
    • 視覺風格不同,不代表建築語彙不同
    • 包容多元、海納創意能量,才能有所突破
    • 後zaha Hadid時代的zha團隊

    在Zaha Hadid Architect(簡稱ZHA)工作超過25年的Sara,見證ZHA從一個小工作室成長為如今擁有近500名員工的事務所。多年來,她參與過的專案不計其數,包含義大利國立二十一世紀藝術博物館(MAXXI Museum)、2012倫敦奧運水上運動中心(London Aquatics Centre)、目前正在建設中的伊拉克中央銀行(Central Bank of Iraq),以及最新落成的香港商務大樓「The Henderson」等,她以高階領導者的身份帶領團隊完成各種開發項目,將一度被認為不可能實行的設計提案實踐落地。

    ZHA的作品遍佈全球各地,每個專案都必須針對當地背景、文化、功能需求以及技術來設計,才能讓建築無縫融入城市風景。Sara以即將在2024年秋季啟用的「The Henderson」舉例,指出在設計初期,團隊便注意到鄰近的香港公園和遮打花園,在這座繁忙的都市中,是十分重要且少見的一片綠意。為回應這片自然美景,「The Henderson」以含苞待放的洋紫荊為發想,模擬花苞的結構和層次,開啟與週遭環境的對話。 與大多數建築不同的是,「The Henderson」建築本身被架高,空下來的地面層延伸週遭綠意,種植樹木與花草,作為公共空間使用;曲面玻璃帷幕將室內與室外連成一線,打造現代都市與寧靜自然的獨特結合。除了地面層外,位於22樓的空中花園也提供豐富綠意和休閒空間,供企業租戶使用。

    「The Henderson」的弧形設計,是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幾何與流線的平衡,和該地區普遍方正的建築景觀形成對比,藉此展示香港的複雜性與多樣性。落成以來,許多民眾覺得「The Henderson」與外觀俐落的中銀大廈比鄰,顯得不協調而突兀,Sara反倒認為:「在建築語言的表達上,它們其實是相似的——因為它們都與城市中常見的典型建築有所區別。」正如Zaha Hadid曾說過:「構成整體美學的並非建築本身,而是建築之間的空間。」充分說明了Sara與團隊在設計時所追求的平衡與多元性。

    對於有著如此豐富歷練的Sara,我們也很好奇,作為一名女性建築師,在至今仍是男性主導的產業裡,是什麼樣的感受?Sara形容,「作為女性,我們常無法意識到自己所面臨的困難——因為我們早已習慣這些困難,並視之為常態。」她表示自己「很幸運」,身處在一個非常多元化的團隊,而Zaha Hadid本人在世時也十分鼓勵、認可每一位員工的貢獻。 Sara也透露,多元化的團隊和包容性的領導力,在建築領域中是非常寶貴的資產,因為不同的創意能量和思考方式,才能造就具有突破、創新力的作品;工作過程中總會有挑戰,但這些經歷也是成長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不要向他人的看法妥協」。

    待在建築產業的二十多年來,Sara也注意到社會不斷變化對於業界的影響:「無論是看事情的角度,還是業主的需求,都隨著世代不同而有所改變。作為建築師,我們的責任是保持自我成長,才能滿足、甚至超越人們對建築的期望。」在後Zaha Hadid時代,ZHA持續擁抱創新思想與技術,以培育下一代優秀建築師與城市規劃師為己任、不斷超越自我為目標,致力藉由建築的力量,讓世界更接近理想的未來。

  4. 2023年5月8日 · 用六件作品窺探大衛.克拉耶伯 而在諾大展間呈現的六件影像作品,不僅以「聲音」扣合「片刻冥想」的主軸,更呼應著藝術家大衛.克拉耶伯的不同創作時期。

  5. 2023年10月27日 · 北美館為〈街事美術館〉北投篇選擇此作,期待引領觀眾窺探北投溫泉、甚至是臺北各區名勝的昔日樣貌,喚起歷史與生活記憶,對照現今的人文生活及自然地景,進而感受不一樣的時代與風土氛圍。

  6. 2023年3月7日 · 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寫實或荒誕? 端看你怎麼解讀! 直觀縫合其他物種、談論人類棲地變化、基因演化、重塑生態系等議題現象,「混種人」展區,以探究混種生命體的奇異概念,揭開意味悠遠的推論波濤;像是澳洲雕塑藝術家山姆・詹克斯(Sam Jinks)在作品《犬頭》中,就以一副蘊含精微肌理細節的狐狸頭與男子混合身軀,闡述人類不只是人類、也是動物的寓意,進而帶出人類脆弱、老化的生存處境與自然本能。 進入「後自然」主題展區,作品不僅著眼大自然如何在基因轉殖與人工科技中被交互挪用,亦傳達人類對環境的破壞性變化及物種的極限。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