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菲德勒權變模型 (英語: Fiedler contingency model )是由商業和管理心理學家 弗雷德·愛德華·菲德勒 所著,主要說明關於組織中領導者的有效性的 權變理論 。
      zh.wikipedia.org/zh-tw/菲德勒權變模型
  1. 其他人也問了

  2. 菲德勒權變模型 (英語: Fiedler contingency model )是由商業和管理心理學家 弗雷德·愛德華·菲德勒 所著,主要說明關於組織中領導者的有效性的 權變理論 。. 費德勒以「最不受歡迎同事量表」來衡量領導者的領導風格以及個人領導取向的工具,並將這一因素 ...

  3. 2021年7月21日 · 菲德勒在論述了組織領導的方式類型之後,又進一步研究了與領導方式有著緊密關聯的領導環境或領導情境問題。 他認為儘管可以去根據一定的領導方式創造領導工作環境,但是,領導方式的發揮不考慮具體的領導環境是不行的,某種領導方式只有在一定的、與之相一致的環境中才能運用自如。

    • 概觀
    • 基本介紹
    • 菲德勒
    • 具體內容
    • 領導權變理論

    最早對權變理論作出理論性評價的人是心理學家費德勒(F.Fiedler)。 他於1962 年提出了一個“有效領導的權變模式,即費德勒模式。

    這個模式把領導人的特質研究與領導行為的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並將其與情境分類聯繫起來研究領導的效果。他通過15年調查之後,提出:有效的領導行為,依賴於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相互影響的方式及情境給予領導者的控制和影響程度的一致性。

    •中文名:費德勒模式

    •外文名:contingency model of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別稱:有效領導的權變模式

    •提出者:費德勒

    •提出時間:1962 年

    •套用學科:商業管理

    美國管理學家,權變領導理論的奠基人。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曾任美國伊利諾大學心理學教授兼群體效能研究所所長,華盛頓大學心理學和組織管理學教授兼組織研究所所長等職務。致力組織管理學,尤其是領導科學方面的研究。把權變管理理論套用於領導科學領域,提出了著名的權變領導模式。主要著作有《領導效能論》、《領導效率的個人因素和環境因素》等。

    費德勒模式,也即費德勒的領導權變理論。

    費德勒的領導權變理論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領導理論。該理論認為,各種領導方式都可能在一定的環境有效,這種環境是多種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的綜合作用體。管理環境可以分為從非常適宜到很不適宜的一些列狀態。適宜的管理環境給管理者創造一個影響、控制下屬行為的有利氛圍。因此,費德勒提出領導效果的好壞取決於三種情境因素。

    (1)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關係。這一關係反映了領導者為被領導者所接受的程度。

    (2)任務的結構。任務的結構是指任務的明確度和下屬對這些任務的負責程度。

    (3)職位權力。這是指與領導者職位相關的正式職權以及各方面的支持程度。

    費德勒指出,如果上述三個因素都具備,是最有利的環境;如果都不具備,則是最不利的情境。根據這三個因素,費德勒把領導者所處的環境從最有利到最不利共分為八種類型。如下表:

    亦稱“情境理論”。指領導者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領導方式的理論。20世紀60年代以來,是現代管理心理學繼領導特質理論和領導行為理論之後盛興的關於領導有效性問題的第三個研究熱潮,並且是針對前兩個研究傳統的不足和缺陷而提出來的。

    其基本觀點認為,一個有效的領導者,應根據環境的具體特徵來確定自己的領導方式,因為領導過程是領導者、被領導者以及環境因素共同決定的函式,用公式表示:領導有效性=f(領導者、被領導者、領導環境);並不存在一個適合於任何組織或企業、任何性質的工作或任務、以及任何對象的普遍有效的領導特質、領導類型或領導行為方式。

    它有多種具體表現形式:

    (1)由R.塔南鮑姆和W.H.施米特提出的領導行為連續帶模式,認為在獨裁和民主兩個極端之間連續地存在著一系列不同的領導行為方式,應隨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2) 由F.E.菲德勒提出的菲德勒模式,強調領導的有效性決定於三個因素,即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的關係、任務的結構、職位的權力,並根據這三個因素的不同組合提出八種不同的領導類型;

    (3)由R.J.豪斯提出的通路-目標模式,要求領導者應闡明對下屬的工作任務要求、幫助下屬排除實現目標的障礙,並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滿足下屬的需求和成長發展的機會;

  4. 菲德勒權變模型 (英語: Fiedler contingency model )是由商業和管理心理學家 弗雷德·愛德華·菲德勒 所著,主要說明關於組織中領導者的有效性的 權變理論 。 費德勒以「最不受歡迎同事量表」來衡量領導者的領導風格以及個人領導取向的工具,並將這一因素分解為領導者─成員關係、任務結構以及職位權力3個構面 [1] ,組合出8種工作情境: 弗雷德·愛德華·菲德勒(Fred Edward Fiedler)的「菲德勒權變模型」(Fiedler contingency model) 參考資料. ^ Forsyth, D. R. (2006). "Leadership". In Forsyth, D. R., Group Dynamics. 5th ed. pp. 245–277.

  5. 2017年9月14日 · 權變領導理論,又稱之為「情境權變理論」,係費德勒(F. E. Fiedler)於1951年所提出。 所謂「權變領導」是指: (1) 管理當局必須依情境選擇適當的領導者。

  6. 研究權變理論成名最早且歷久不衰的學者,首推費德勒(Fred E. Fiedler)。 他認為組織的生產力,既非情境的特徵亦非領導者的特質兩者任何單獨一方的因素,可以作圓滿的解釋,而是這二者之間交互作用有以致之。

  7. 菲德勒(F.Fiedler)經過長期研究,提出了領導有效性的權變模型。 他認為,任何形態的領導方式都可能有效,關鍵在於領導風格和具體組織情境的匹配程度。 領導效果的好壞取決於三個維度上的條件:領導者與被領導者關係、任務結構以及職位權力。 如果這三個維度上的條件都好,情境對領導是有利的。 具體說,就是如果領導者被追隨者接受和尊敬(第一個維度),任務高度結構化,即每件事情都可以描述和有程式化的運作方式(第二個維度),且領導者的職位權力和權威非常正式化且穩固(第三個維度),那么這個情境對領導者是有利的。 但是,如果出現相反的情況(三個維度都低),那么情境對於領導者而言就非常不利。 菲德勒通過研究,證明情境有利和領導風格共同決定了領導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