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0月25日 · 「生不如死」的時代來臨,社會大眾所面臨的不僅是老人健康問題導致醫療費用高漲,更迎來健康照護、老年長照等待解議題, 《Heho 健康》邀請長照醫學推手劉伯恩提供解方。 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如果長輩處於健康不佳、生活無法自理時,家中老寶貝也可能成為燙手山芋,而該狀況早已在許許多多家庭中上演。 在每個人都需要工作的狀態下,如何空出時間、人力照顧長輩,或掏出金錢為長者規劃養老方案,都是需要全家人一同商討研議的。 辭去工作在家照顧長輩,卻可能面臨長者百年後,無法回歸職場,經濟出問題的窘境;送老人家到養老院,卻要擔心得不到最佳照顧,或被外人批評讓老人家進去等死;請照護員到府照顧,申請外勞居家照料等,則擔心相處起摩擦,隨時要變身調解委員會,無止盡心累。

  2. 2018年9月11日 · 日期:2018 年 9 月 11 日 作者: 林以璿. 昨天的文章 《國際研究、病人實證:「快樂」真的可以殺死癌細胞! 》 中,科學家證實正面情緒提升免疫力,藉此可以殺死癌細胞,治療癌症,其實這件事在臨床治療中早就不是秘密,不少癌友就是抱持著樂觀的態度,在治療中獲得了比預期好的效果。 簡單來說, 人體內被稱為「快樂因子」的多巴胺,會活化體內的免疫系統,而且透過這種方式活化的 免疫細胞 ,治療癌症的效果比一般的免疫細胞更好。 不只期刊這麼說,其實臨床上的醫生跟病人,都可以證明這個論點! 好心情+好習慣 抗癌效果更好.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心情影響免疫力,這件事情其實我們早就知道了,」他指出, 在臨床觀察上,正向思考、樂觀的癌症病人,確實有較高的存活率。

  3. 2018年10月3日 · 肺癌治療藥物的二次革命是「標靶治療」,也就是能殺死 肺癌 ,卻不影響正常細胞的藥物。 2003年FDA核准了第一個肺癌的標靶藥,如今,只要是非小細胞肺癌(特別是 肺腺癌 )病患,具有EGFR,ALK,ROS-1,Met或BRAF突變,都有相對應的標靶藥物。 然而, 癌細胞會持續進化,假以時日,就會出現抗藥性 ,長久來說,都還是有個隱憂。 免疫療法為治療肺癌帶來新機會. 而免疫藥物治療,甚至是剛上路「特管辦法」中的自體免疫 細胞治療 ,都開啟肺癌治療的新契機。 陳鴻仁表示,約有20%肺癌病患,雖然免疫細胞已經辨識出身體裡面的壞分子,但是癌細胞卻在被催毁前,啟動了「免疫剎車」。 「剎車一啟動,免疫細胞會認為癌細胞是自己人,便熄了上膛的火藥,回去睡大覺了,」陳鴻仁表示。

  4. 2018年1月17日 · 2007年的某天,已有七個月身孕的王媽媽不幸發生車禍,腹中的王小弟在前檢查時是個健康的男寶寶,卻因車禍意外被迫提早出生成為早產兒,腦部嚴重受損! 在出生10個月後,王小弟被確診為腦部血管發育不成熟,腦內出血造成重度腦性麻痺,或許終其一生,造受四肢運動機能障礙所苦,而且大腦傷害有時也會影響到控制動作以外的其他腦部區域,合併成智能不足、 癲癇 、行為知覺異常、語言與學習發展上的多重障礙。 還好王媽媽在產檯上告訴醫師「要把臍帶血保存下來」,並且剛好得知美國已有用臍帶血中幹細胞治療腦性麻痺案例,便與長庚主治醫師王傳育討論,向衛福部申請臍帶血自輸治療,並越洋與美國杜克大學博士、國際臍帶血協會(CBA)理事長喬安諮詢。

    • 對時間的現實感。2001年,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Jeff Conte進行一項實驗,他將一批人分成為兩組, 一組人選自表現得較為有進取心、自信心和成就取向的群體,另一組則長於創作、反思及探究,但處事較為鬆散及缺乏方向。
    • 計劃謬誤。「計劃謬誤」這個概念於1979由以色列裔美國心理學家 Daniel Kahneman 和以色列心理學家Amos Tversky提出,這一詞被用以描述人們總是低估自己完成一項任務所需時間的現象,而這種樂觀的估計通常來源於人們的認知偏差。
    • 人格特質。美國臨床心理學家 Linda Sapadin 認為具有完美主義傾向、喜歡製造危機和挑戰權威特質的人更有可能習慣性遲到。1.完美主義者,具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對於凡事會不斷地追求完美,並且非常關注和在意他人的評價,因此,他們在出門前會反覆檢查,直到認為自己各個方面都準備充分且幾近毫無瑕疵的狀況下才會出門,而這樣極致的要求常常導致出門的時間超出他們的預計。
    • 脆弱與安全感。習慣性遲到也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人自我防禦的一種方式,尤其在親密關係的約會中,他們會認為準時赴約是重視一個人或一件事的表現,而這份重視會被他們認為是一種脆弱的表現。
  5. 2020年7月13日 · 胃食道逆流是台灣人很常見的疾病,根據健保署統計,近3年的就診人數已經超過76萬人,再加上沒有就醫的人口,盛行的比率粗估是24%,接近高血壓的患者比例。 雖然胃食道逆流不太可能會導致胃癌,很多人也就吃胃藥控制而已,但生活型態沒有改變,或是本身食道、胃部的組織結構不同,還是有人的胃酸一樣會每天跑到食道;而這種強酸,可能會導致食道細胞發生病變,而產生癌變的可能,如果沒有及早注意,很可能變成「食道癌」。 一次看懂胃食道逆流與癌前病變「巴瑞特氏食道」 食道癌不是一天造成的,在變成食道癌之前,通常會先有個癌前病變,而「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就是食道腺癌的其中一種癌前病變,也是跟胃食道逆流最相關的癌前病變。

  6. 2019年8月14日 · 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楊志新表示,三種最常見的腦瘤分別是腦轉移瘤、腦膜瘤以及聽神經瘤。 腦轉移瘤指的是有其他器官轉移的腫瘤,放射腫瘤科醫師呂紹綸補充,腦轉移瘤大約佔了腦瘤的一半,最常見的轉移是來自肺部,目前有許多新晉療法可以延長肺癌患者的壽命,而壽命越長,透過血液轉移至腦部的風險就越大。 由於是經由血液,轉移的腫瘤有小、深、多的特性,治療時容易有遺漏,且腫瘤位置深,就更加難治療。 另外的腦膜瘤以及聽神經瘤屬於良性腫瘤,腦膜瘤常見長在腦中線部位,通常沒有症狀,患者常是健檢時發現,不過腦膜瘤如果長在不恰當的位置,可能造成患者癲癇、甚至半身無力;聽神經瘤的位置大約在腦部兩側,患者最常是因為聽力問題就診,要解決聽力問題,也必須腫瘤去除。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