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9月13日 · The Real Story【S3EP49】 80歲失智母親、50歲罹孩子:當自己成為田野對象,一段醫療人類學者的母女共病經歷. (攝影/張家瑋) 醫療人類學者劉紹華(小華)5年前被醫師診斷出淋巴。 當時,她腦中快速浮現一週前才被確診為阿茲默症的母親小美、想到癌症驟的父親、會不會白髮人送黑髮人⋯⋯就在診間暈了過去。 2025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每5個人中就有一人是65歲以上老人。 中年孩子與高齡父母一起生病、變老,可能成為常態。 當癌症、阿茲默兩個「世紀之症」同時發生在一個家庭時,小華、小美與其他家人,如何經歷這段互相「陪病」的時光? 「媽媽可以,妳也可以。 」劉紹華娓娓道來高齡80歲的母親,心頭仍掛念50歲罹孩子的情景。

  2. 2020年12月22日 · 14年前確診乳癌兩個腫瘤加上淋巴轉移讓長年照顧癌末病人的趙可式成為癌友化療後身體暫時恢復但癌細胞從未遠離去年9月她多處骨頭疼痛檢查發現癌症骨轉移而且已到第四期醫師評估若不採任何治療她的生命存活期是半年到一年

  3. 2017年12月11日 · 報導者走入三位自殺者遺族的世界透過不同階段的哀傷歷程看見掩蓋在迷思與禁忌下的真實經驗他們分別錄下現在的自己對逝去親人說的話邀請讀者留駐聆聽那些不因死亡而被切斷的生命連結。 最後,我們從自殺防治專業者的觀點,探究現階自殺者遺族支持體系的諸多挑戰與可行模式。 文字 | 張子午. 設計 | 林珍娜. 攝影 | 曾原信. 影音 | 余志偉. 專案管理 | 陳貞樺. 工程 | 曾涵郁. 對於自殺議題的關注,絕大多數僅停留在自殺者身上,化作研究統計數字、成為媒體標題下的悲劇或傳奇,但在每個棄世而去者背後,都站立著更多不被看見的生者,猶如無聲的影子,他們被烙下永遠的印記——自殺者遺族。

  4. 2018年12月11日 · 末、漸凍人與八大非末期病人均納入健保給付,從法制面保障人民的善終權。 成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趙可式被譽為「台灣安寧療護之母」,「舒適護理」是她推動的安寧基本功,施雅蘭正是她帶出的學生之一。

  5. 2018年12月11日 · 《報導者》 藉由推動台灣第一個安樂死公投的婦產科醫師江盛、因家庭照護風暴而梳理父子親情的皇冠出版社社長平雲的經歷與體悟,凸顯善終與照護不同的信仰與掙扎;並盤點全台安寧病房及人力,呈現目前全台安寧資源「四缺」的窘況,善終在台灣,如同「天邊的彩虹」,好美、卻好遙遠⋯⋯ 。 台灣社會要一起思考的是:安樂死的需求,是善終不該迴避的選項? 還是臨終照護不被滿足的出口? 監製|楊惠. 記者|曹馥年、黃玉芳、楊惠. 封面攝影|曾原信. 攝影|曾原信、吳逸驊. 編輯|張詩芸、陳思樺、莊璧綺. 設計|黃禹禛. 安樂死的需求,究竟是不能沒有的選項,還是不被滿足的出口? 善終在台灣,如同「天邊的彩虹」,好美、卻好遙遠⋯.

  6. 2020年12月22日 · 目前台灣安樂死並未合法。 依《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不施行心肺復甦術(CPR)或維生醫療的條件包括: 經兩位醫師診斷確為末期病人,無法治癒,近期內死亡已不可避免。 病患簽署意願書,或最近親屬簽署同意書。 至於,《病人自主權利法》和《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最大的不同在於,《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僅保障末期病人的善終權,《病人自主權利法》則除了末期病人外,新增「不可逆轉之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重症」4個類別,但病人必須事先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dvance Care Planning,ACP),與醫療團隊討論後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vance Decision, AD)。

  7. 根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簡稱家總)估計,全台灣近80萬需要長期照顧的失能人口中,近半數(42%)家庭必須長期自行承擔照顧工作。.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COIVID-19三級警戒至今,平時可讓家屬喘息的公共資源或社區據點紛紛關閉已一個月餘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