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沃夫岡·恩斯特·包立 [註 1] [註 2] (德語: Wolfgang Ernst Pauli,1900年4月25日—1958年12月15日),奧地利 理論物理學家,是量子力學研究先驅者之一。 1945年,在 愛因斯坦 的提名下,他因 包立不相容原理 而獲得 諾貝爾物理學獎 。

  2. 沃夫岡·包立. 在 量子力學 , 包立不相容原理 (英語: Pauli exclusion principle ,簡稱為 包立原理 或 不相容原理 [1] :148 )表明,兩個 全同 的 費米子 不能處於相同的 量子態 。 這原理是由 沃夫岡·包立 於1925年通過分析實驗結果得到的結論。 [2] :203-206 例如,由於 電子 是費米子,在一個 原子 裏,每個電子都擁有獨特的一組 量子數 ,兩個電子各自擁有的一組量子數不能完全相同,假若它們的 主量子數 , 角量子數 , 磁量子數 分別相同,則 自旋磁量子數 必定不同,它們必定擁有相反的自旋磁量子數。 換句話說,處於同一 原子軌域 的兩個電子必定擁有相反的自旋方向。 [2] :216.

  3. 2020年3月6日 · 1945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頒給了生於奧地利的瑞士籍物理學家沃夫岡·恩斯特·包立(Wolfgang Ernst Pauli,1900年-1958年),獲獎理由「發現不相容原理,也稱包立原理」。

  4. 他就是沃夫岡包立(Wolfgang Pauli)。 包立表示:「我們不該輕易懷疑能量守則這個基本的定律。 」可是,現實的問題是,這定律看起來不成立。 於是,包立這麼說明此現象:「是尚未被發現的粒子帶走了能量。 這個粒子是微中子。 雖然「Neutrino」是其他物理學家取的,但包立解釋這種粒子會在反應中產生,反應前的中子能量肯定會等於反應後的質子、電子和微中子的全部能量。 這邊希望各位注意的是,包立並不是在發現微中子後才提出此看法。 當時,物理學家完全沒有找到相當於微中子的東西,也不明白其產生的機制,但為了讓能量守恆定律成立,這個未知的粒子必須存在才行。 基於這樣的理由,微中子作為「必須存在的粒子」在物理界登場。 然而,包立表示,微中子反應性非常微弱,所以人類沒辦法偵測出來。

  5. spacetime.phys.tw › vol_38 › 你所不知道的包立' 所 不

    本名沃夫岡·包立1.天才的崛起(Wolfgang Ernst Pauli),他的中間名 Ernst 是物理學家 Ernst. Mach,包立出生於 1900年 4 是源自於他的教父,而他的教父不是別人,正月 25 日,那一年普朗克為了解決黑體輻射問題,首次提出包立. 了量子化的概念,開啟了量子時代的篇章,或許是這些 ...

  6. 沃夫岡·包立的不相容原理是從他稱做「量子自由度的雙重值」的理論發展而來的。 這個理論是為了解釋氫原子光譜中成對出現的兩根非常接近的譜線。

  7. www.wikiwand.com › zh-tw › 沃尔夫冈·泡利沃夫岡·包立 - Wikiwand

    沃爾夫岡·歐內斯特·泡利(德語:,1900年4月25日—1958年12月15日),奧地利理論物理學家,是量子力學研究先驅者之一。 1945年,在愛因斯坦的提名下,他因泡利不相容原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泡利不相容原理涉及自旋理論,是理解物質結構乃至化學的基礎。

  8. qt.ntu.edu.tw › epaper › scientist量子科學家

    沃夫岡•恩斯特•包立 Wolfgang Ernst Pauli 提到包立,中學生應該都能立刻想到他所提出的「包立不相容原理」。 這位天才型物理學家,不到 25 歲就提出了這項赫赫有名的原理,因為如果...

  9. www.wikiwand.com › zh-tw › 沃尔夫冈·鲍利沃夫岡·包立 - Wikiwand

    沃 爾 夫 岡 · 歐內 斯特·泡利 [註 1] ( 德語: Wolfgang Ernst Pauli,1900年 4月25日-1958年 12月15日 ),奧 地利 理 論 物理 學 家,是量子力 學 研究先 驅 者之一。

  10. 2020年9月1日 · [1] 沃夫岡‧恩斯特‧包立(Wolfgang Ernst Pauli,1900年4月25日-1958年12月15日),奧地利理論物理學家,因提出包立不相容原理(Pauli exclusion principle)獲得194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