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19日 · 慘敗是1905年爆發的 血腥星期日革命事件 最直接的導火線。 日俄戰爭有不少 總體戰 的特點,雙方皆大規模動員軍隊,以及其所需的龐大補給,該場戰爭形同 第一次世界大戰 的一場預演。 [6] [7] 許多技術創新都首次用於日俄戰爭,如 速射砲 、 機槍 和射擊準度更高的 卡賓槍 都在日俄戰爭中首次被大規模使用。 1889年研製成功的 下瀨火藥 亦被投入日俄戰爭,在1905年 對馬海峽海戰 的諸多記錄中,都記載了下瀨火藥的極佳表現。 日俄戰爭是自19世紀開始,亞洲國家打敗歐洲國家的首例,也是非基督教國家打敗基督教國家的第一個例子。 歐洲因此對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改觀。 且日本國際地位空前提升,極大提升了非歐洲國家的民族自信心。

  2. 2 天前 · 1905年9月5日,日俄兩國簽定《朴茨茅斯和約》 俄国在对日本的战斗中接连失败后,国内民众对沙皇管治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再加上经济发展停滞和蔓延在国民间的厌战气氛,群众的不满情绪终于在1905年1月22日(儒略曆1月9日)的血腥星期日爆发。

  3. 1 天前 · The Russo-Japanese War ( Japanese: 日露戦争, romanized : Nichiro sensō, lit. 'Japanese-Russian War'; Russian: рус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 romanized : russko-yaponskaya voyna) was fought between the Japanese Empire and the Russian Empire during 1904 and 1905 over rival imperial ambitions in Manchuria and the Korean ...

    • Manchuria, Yellow Sea, Korea, Sea of Japan
    • Japanese victoryTreaty of Portsmouth
  4. 2 天前 · 名稱. 戰爭爆發的年份是1894年(清 光緒 二十年),按照中國傳統的 干支 紀年為 甲午 年,故中文稱甲午战争。 國際社會以中立原則命名,通稱 第一次中日战争 (英語: First Sino-Japanese War ;法語: Première guerre sino-japonaise ),以與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期間的 中國抗日戰爭 (又称第二次中日战争)區別。 朝鲜王朝 戰前為清朝 藩屬國 ,故韓文稱 清日戰爭 (韓語: 청일 전쟁 )。 日文以 大日本帝國 為主視角,故稱 日清戰爭 (日语: 日清戦争 )。 历史背景. 日本的巨变、企图与备战. 19世纪50年代,仍处于封建 幕府 统治下的日本遭受了 来自美国的叩关 ,被迫开放国门,進入全球貿易体系。

  5. 4 天前 · 其中影響最大政策之一,是清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日(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廢除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試,改辦新式學堂。到辛亥革命前,全國有6万多所新式學堂。 在行政改革方面,1906年9月,朝廷下詔訂定新中央官制,设十一部。

    • 中國
    • 1911年10月10日-1912年2月12日(4个月2天)
  6. 4 天前 · 第一次世界大戰 (簡稱 一戰 ,或稱 歐戰 )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 歐洲 的大戰。 然而當時的歐洲列強互相牽扯下,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中。 大量新式战术、科技与武器被初次广泛运用在这场战争中,包括新近发明的飞机、堑壕战、化学武器等,导致这场战争在损失程度上超过了之前所有的军事冲突。 在1914年,欧洲各大列强分裂为两个阵营:由 法国 、 英国 与 俄国 在1907年组成的 三国协约 ,由 德国 、 奥匈帝国 与 意大利 组就的 三国同盟 。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储君 斐迪南大公 與其妻被 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 在视察过程中刺杀 后,奥匈帝国随后强烈谴责了 塞尔维亚 ,导致了 七月危机 。

  7. 2 天前 · 1905年,組成中國同盟會,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資產階級革命政綱 [9]。 1912年, 列寧 在《湼瓦明星報》發表《中國的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孫中山綱領的每一行都滲透了戰鬥的、真實的 民主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