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17 小時前 · 家長信如下:. 孩子回家轉述在班上發生事情,我覺得不妥,跟導師反映,希望導師不要這樣在公開場合指責孩子不,也不要公開讓全班批判某位孩子,希望導師能修正。. 但導師不但不接受,還回覆:「我不可能私下找學生談。. 另外,跟老師求助: 「我 ...

  2. 2024年5月6日 · #每班僅1至2位學生 #學生每科成績平均提升15分或以上 #小學數學專科 📺Subscribe我地YOUTUBE CHANNEL ,每星期更新教學影片‼ 📍培英教育中心 地址 ...

    • 4 分鐘
    • 7
    • 培英小教室 Pharos Education
  3. 2 天前 · 比如我兒子只會用單一路徑去解題、套公式、套方法,但沒有想說怎麼運用自己理解去試試看。他可能不是不會,而是找不到「解題公式」。 像昨天我請他回去複習國小3年級的數學,算到有缺口面積題目時,明明就缺了6格,但他還是習慣想1格、1格算。

  4. 3 天前 · 數學素養培養絕對不能等到國中或高中階段才開始補救,有越來越多專家學者紛紛出來呼籲,家長與教育單位應該要更重視小學階段的數學教育 ...

  5. 2024年5月4日 · 數學絕對是一門說理的學問差別在於我們的能力能回答到什麼程度而已。 提出好的問題,其價值不亞於解決一道難題,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例如我們聽過的一些猜想,像是「黎曼猜想」、「哥德巴赫猜想」,就是數學家提出來,但無法證明其是否正確且亦無法推翻的問題,流傳至今,砥礪著人們的智慧。 一旦完成證明,猜想就會變成「定理」。 例如有名的「費瑪最後定理」,就是懸疑近三百年的猜想,最後由英國數學家威爾斯給出證明從而變成定理的例子。 人們對於偉大問題的重視,正如歷史對哥德巴赫猜想的形容可見一斑: 數學是科學之母,數論是數學的皇后,而哥德巴赫猜想是皇后皇冠上那一顆璀燦的明珠。 因此,這篇文章我們將以這樣的標準來介紹二項式定理,亦即,從問題出發來理解數學:這是誰發現的? 為什麼會發現這個問題?

  6. 其他人也問了

  7. 17 小時前 · 教學:手段?. 目的?. 一棵樹成長與茂盛,不從枝葉和花果開始;而是從樹苗灌溉開始,但是那時候看不到未來開花結果,也無法指揮枝葉向哪個方向發展。. 在學校裏學習,不管是數學還是語文,不就是在培育樹苗,在做灌溉工夫?. 作者: 程介明. 2024 ...

  8. 2024年5月19日 · 數學科教師葉子豪分析數學一直是不少考生的心魔考生若常做單調繁雜的運算確實比較難拿下分數大考省下了繁雜的計算而是考驗學生的觀念判斷力學生不要一昧刷題」,基礎觀念反而相對重要評估今年數學科想拿A++能錯2題A+為3至4題A估計可錯5至6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