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27日 · 對 外語 來說,國內各民族的一切語言和文字,可統稱廣義的 國語 ;在國內,相對其他固有語言而言,通常指以「北平現代音系」為 標準音 的 漢語 ,為狹義的國語 [1] [2] ,屬於 現代標準漢語 的變體之一,是 中華民國 事實上的 官方語言 ,為現今 臺灣 各族群間的 通用語 。 1913年, 教育部 讀音統一會 議定 老國音 ,標音用 注音符號 。 1932年後,以教育部出版之《國音常用字彙》為標準音,與 中華人民共和國 於1955年制定的 普通話 標準有一些差異。 1945年臺灣進入 戰後時期 ,當時剛結束 日本統治 的臺灣人並不熟悉國音 [3] ;在 中華民國政府 的 國語政策 與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下,國語才逐漸在臺灣普及 [4] [5] 。 歷史 [ 編輯]

    • 國家語言發展法

      《國家語言發展法》是中華民國為保障及推動各族群 語言發展 ...

    • 漢語

      漢字也被其他語言使用,並形成 漢字文化圈 。 概論 [ 編輯] ...

  2. 2 天前 · 中華民國國語 可分為廣義及狹義。. 對 外語 來說,國內各民族的一切語言和文字,可統稱廣義的 國語 ;在國內,相對其他固有語言而言,通常指以「北平現代音系」為 標準音 的 漢語 ,為狹義的國語 [1] [2] ,屬於 現代標準漢語 的變體之一,是 中華民 ...

  3. 6 天前 · 臺灣正體. 現代標準漢語 ,亦稱 新國音 、 國語 、 標準官話 、 標準漢語 、 華語 ,是一種 漢語 標準語 與 通用語 ,以 北京官話 為基礎音、 官話白話文 著作為語法規範與書面文體,廣泛通行於 華人地區 。 現代標準漢語在各地有不同標準、稱呼與地位,依通行地區分為多套標準:於 中國大陸 為「 普通話 」 [4] [註 1] ,為法定共通語言;於 臺灣 為「 國語 」,扮演著實際 官方語言 角色 [5] ;在 新加坡 和 馬來西亞 等東南亞地區為「 華語 」;在 香港 和 澳門 常稱為「國語」或「普通話」,但常用度遠不及 粵語 。

  4. 其他人也問了

  5. 1 天前 · 主條目: 臺灣話名稱. 「 臺語 」一詞於1849年 臺灣府儒學訓導 劉家謀 的著作已使用。 [11] 「 臺灣話 」一詞則在 直隸總督 李鴻章 於1874年的信函中可以見到。 [12] [13] 1934年 臺灣總督府 所實施的 全臺灣戶籍調查 中,福佬系臺灣人口占臺灣常住人口的8成,因此將在台灣人口數量佔絕對多數族群的母語正式定名「 台灣語 」。 [14] 而「 閩南語 」一詞最早出現於1935年上海《 申報 》,在 中華民國政府 發布 戒嚴令 且 撤退到臺灣 、推行 國語政策 後,於1967年將當時一般人所習稱之「臺語」、「臺灣話」字樣,更改為「閩南語」、「閩南話」。

  6. 2024年5月27日 · 对 外语 来说,国内各民族的一切语言和文字,可统称广义的 国语 ;在国内,相对其他固有语言而言,通常指以“北平现代音系”为 标准音 的 汉语 ,为狭义的国语 [1] [2] ,属于 现代标准汉语 的变体之一,是 中华民国 事实上的 官方语言 ,为现今 台湾 各族群间的 通用语 。 1913年, 教育部 读音统一会 议定 老国音 ,标音用 注音符号 。 1932年后,以教育部出版之《国音常用字汇》为标准音,与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于1955年制定的 普通话 标准有一些差异。 1945年台湾进入 战后时期 ,当时刚结束 日本统治 的台湾人并不熟悉国音 [3] ;在 中华民国政府 的 国语政策 与 九年国民义务教育 下,国语才逐渐在台湾普及 [4] [5] 。 历史 [ 编辑]

  7. 2 天前 · 國語 [ 编辑] 主条目: 中華民國國語. 中華民國政府對其正式称谓是「 國語 」,教育部門多稱 中華民國國語文 ,由 教育部 終身教育司 (第四科,閱讀及語文教育科,2012年12月以前為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 )規範與推廣。 而香港和澳門也依然習慣稱之為國語。 國語分廣義和狹義,依據 國立編譯館 主編、 正中書局 出版的部編大專用書《國語》解釋,大意為: 對外語來說,則國內各民族的一切語言和文字,可統稱為廣義的國語; 在本國,對方言來說,則指國家選定以北京地方的現代音系為標準音的標準國語,為狹義的國語,對內用以通行各地,對外作為國家語言的代表。 [6] 臺灣 自 國民政府 1945年統治以後使用國語作為官方標準。 普通話 [ 编辑] 主条目: 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