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16日 · (梁鵬威攝) 替代框架是香港唯一出路. 旨在為香港性小眾社群發聲和爭取權利的Be EnGayged團隊認為,「替代框架應當參考同樣實行普通法的英國的民事結合」(Civil Partnership), 囊括近親權、稅務、住屋、遺產繼承和保險五大權利(詳見下圖) ;至於英國推行的同性伴侶領養和贍養兒童的權利,在香港亦有空間可以推行,但需要社會進一步凝聚共識,以兒童福祉為優先考量後再作決定。 他們建議,可先集中完善前五項權利,未來再根據社會接受程度和資源分配,決定怎樣才能最大化兒童福祉。 「最近好hit的電影《從今以後》,就是講一對女同性伴侶其中一個過世之後,另外一個連想遵照死者遺願幫她撒灰都做不到。

  2. 2024年5月9日 · 間性人或稱陰陽人亦可稱為雙性人他們可以說是性小眾中最被忽略的一群人可以說是弱勢 中的弱勢甚至在LGBT 社群中也鮮少被提及,把間性人 (intersex) 納入LGBT 中而改稱 為LGBTI 在歐美社會也是最近幾年的事。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 (Off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縮寫為 OHCHR)所推動的聯合國自由平等項目 (The United Nation's Free & Equal project) 專為提高世人對性小眾面對歧視與迫害的醒覺 ,讓世界了解性小眾所面對的人權挑戰,並呼籲國際社會保護LGBTI 的人權。

  3. 2024年5月9日 · 電影為導演楊曜愷的最新作品故事以鄧芝珊博士的香港年長女同志口述史作為出發點註一),講述一對相依40年的老年女同志Angie與Pat的故事。 導演從二人未被法律承認的關係中,帶出社會制度及原生家庭之間的角力。 在第73屆柏林影展中,此部電影勇奪被稱同志電影最高殊榮的泰迪熊獎,並一直以「女同志議題力作」去宣傳,讓筆者心生期待。 不過,作為性/別小眾,筆者看罷電影後反而有點失望。 或許是種種前設堆疊後,讓筆者期待作品是一部同志電影吧。 筆者有嘗試以女同志角度想像,卻在觀看過程中不停疑惑着:這是女同志社群的日常嗎? 雖然乍看之下,電影中的確放滿了女同志身份的符號:二人一同行山及飲酒的片段、刻意近鏡拍下的貓圖案的手挽袋、一對對較陽剛的與較陰柔的女同志朋友組合。

  4. 2024年5月16日 · G點早前便收到讀者來郵稱在某大學使用性別友善廁所時遇到不愉快的事件最令讀者氣憤的是該廁所屢次登上媒體版面成為該大學性別友善政策的門面但真實使用情況的落差卻令人懷疑校方能否真正落實性別友善抑或只是大學的形象工程擺設? 編按:性別友善廁所又稱性別中立廁所、無性別廁所,不以傳統男廁或女廁作標示,強調無論是甚麼性別認同或性別氣質的人都能自在地使用。 免費加入G點電郵通訊. 跨越社交媒體屏障,貼近社群脈搏! 港大性別友善廁所偏僻難尋 向職員求助反被質疑「做project」 以電郵聯絡G點的事主稱,去年年底與就讀港大的朋友一同前往香港大學本部大樓,希望使用輔導及心理培育部辦公室內的性別友善廁所,但進入辦公室後找不到,便詢問職員廁所在哪裡。 但職員卻反問他們是否港大學生、就讀甚麼科系等。

  5. 2024年5月23日 · 劇中大部分故事都基於真人真事改編本身是女同志的余玉華解釋是從身邊的性小眾朋友圈子中尋找創作的靈感演員亦不乏性別小眾光譜內的不同人士包括是跨性別人士同性戀雙性戀亦有支持性小眾的異性戀者。 「我相信劇場的力量,如果他們有機會一齊去排練、創作、演出,到收到觀眾的迴響,這個過程本身也是一個個人成長、自我療癒、肯定自己性別身份的機會」余玉華說。...

  6. 2024年5月7日 · (相片由同行Alongside提供) Pat與Angie相愛相親在同一屋簷下生活了數十年家人早已接納了她們的關係最後雖然因為一間屋而對薄同堂形同陌路但至少多年來亦曾留下不少快樂時光現實遠比螢幕更殘酷在家人接納之下仍然會有這樣的結局若死者家人並不知道死者生前的性傾向又或根本不接納他們的性傾向呢? 到生死關頭,情況又會惡劣多倍? 我們曾經接觸過伴侶死後被完全排除於喪禮之外的真實故事,連送最後一程的機會都被剝奪;更有於伴侶過身後,親戚偷偷地將物業門鎖換掉,強行將同居多年的伴侶排除於家門之外,至今仍未能取回自己的護照及所有隨身物品。 在大螢幕之下,這些令人痛心的故事每日都在香港上演。 事實上,每個人都應能選擇愛人與被愛,不應因性別或性傾向而被剝奪遺愛人間、保護自己所愛的人的權利。

  7. 2024年5月14日 · 現今教宗方濟各在2013年繼任後一直發表對同性戀者友善的言論而且日趨直接從開始計對被詢及其對同性戀者的看法時表示我憑什麼去論斷和審判」(who am I to judge)。 到2020年時表示:「同志有權組成家庭。 他們是上帝的子民,有權建立家庭。 沒有人應該為此被趕出去或是變得悲慘」與「我們需要制定伴侶關係的法律。 如此一來,他們就能受到法律保護。 我支持這一點」,對同性戀者的友善與尊重立場日趨明顯,無疑是大進步。 支持同性婚姻的天主教神父雅各馬丁(James Martin)甚至表示「教宗公開支持同性民事結合,代表教會與LGBTQ族群關係進入嶄新階段」,馬丁神父是否過於樂觀,可以辯論。 但方濟各教宗是天主教會有史以來向同性戀者公開表示最高善意的教宗,恐怕是不爭之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