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7日 · 糖尿病治療指引的演進. 許多人都聽過糖尿病的治療要三管齊下藥物治療飲食控制運動訓練要併行才能有效的控制病程而在過去醫療專業人員通常將血糖控制和器官保護作為主要治療目標 5.6 ,田凱仁醫師直言:「過去的治療是以血糖為中心,以血糖能控制達標為第一優先 5 。 在之前的藥物的研究中認定,血糖控制的好,長期的心血管與眼睛、神經、腎臟等器官就會受到保護 7 。 但減重不僅可以改善血糖控制,還可以降低併發症的發生率,而一些新型的藥物陸續上市,不只有降血糖的效果,還有器官保護以及降體重的效果,讓糖尿病患者的體重控制不再只能依靠飲食及運動,也有著藥物可以幫助控糖、減重,所以國際指引將體重管理的治療建議導入其中。

  2. 2024年5月13日 · Heho 健康糖胖專刊專訪長期致力於南部糖尿病衛教與預防治療的成大醫院糖尿病防治中心主任歐弘毅同時也是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靠著他的苦口婆心的衛教與教導, 希望能幫助民眾扭轉「糖胖人生」。 「 糖尿病 」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根據台灣三高及肥胖者的資料調查,發現糖尿病與肥胖症人口有年輕化趨勢,且在東部及南部的盛行率較北部高。 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越來越多人到了中年紛紛成為糖胖症受害者,而自己就是那個「加害者」。 糖尿病年輕化, 30、40 歲提前被診斷出. 台灣 65 歲以上的人當中,約有三分之一是糖尿病患者,歐弘毅直指「這個比例相當高」,且呈現上升,這些病人通常在 30 至 40 歲左右就被診斷出來,正如俗話所說「年輕時犯下的錯誤,將會在未來造成影響」。

  3. 2024年5月21日 · 糖尿病發生原因複雜,並非只是單純胰臟經之下視丘產生飽足感,進而抑制食慾,達到功能衰退,使胰島素分泌減少,或身體 對胰島素阻抗增加。 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包括大腦 1 、腎臟 2 、腸道 2 等對於糖類調控異常,都會導致糖尿病產生。 也因此,造就了糖尿病治療的多樣性。 目前,無單一種藥物可針對造成高血糖異常的所有機轉做調控校正,使得糖尿病藥物發展仍持續進展中。 除了眾所皆知的胰島素外,陸續有 DPP-4 抑制劑、GLP-1 腸泌素藥物的問世,讓糖友控制血糖更為有效、安全、便利。 家醫科醫師許書華表示,臨床上糖尿病患者有四成以上合併體重過重,這也使得可同時控制血糖及體重的 GLP-1 腸泌素藥物備受討論。

  4. 2024年5月15日 · 飲食: 降低能量攝取,減少高醣、高油脂的食品,增加蔬果與高纖全穀的攝取來提供飽足感,盡量避免含糖飲料和精緻甜食。 可參考 哈佛健康飲食餐盤 選擇食物組成,以蔬菜水果佔餐盤的 1/2,健康的蛋白質(多選擇魚肉禽肉、限制紅肉)和全穀食物各佔 1/4,再搭配健康的油。 運動: 建議要達到每週 150 分鐘的中強度運動,有氧運動和阻力運動兩者都對健康有顯著益處。 文 / 賴以玲 圖 / 楊紹楚. 諮詢專家: 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吳尚賢.

  5. 2024年5月16日 · 陳明群建議要注意陰部清潔減少便秘預防泌尿道感染之外要避免高鹽高油脂飲食如薯條洋芋片炸物不濫用偏方藥物不用非醫師處方的藥物以及不憋尿更重要的是補充適量的水分更應維持理想體重沒有鮪魚肚等四不一沒有」,以及五控三避控制血糖血壓蛋白尿血脂肪尿酸以及避免感冒過度勞累接受會傷害腎臟的檢查抽菸等防治腎病的知識。 陳明群強調,如果晨起第一泡尿液出現深黃色表示水分不足,同時也要注意尿意是否有茶色尿、紅色尿、泡沫尿,及高血壓症狀如頭痛,若有異常,要儘早就醫;若家中有慢性腎病遺傳性病史的孩童,建議每半年作一次尿液篩檢。 文 / 黃慧玫、圖 / 孫沛群.

  6. 4 天前 · 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林柏霖坦言糖尿病合併肥胖的糖胖症在血糖的控制上更為不易未來出現併發症如眼睛病變神經病變腎病變或合併心血管腦血管疾病等風險也較高。 心血管併發症:肥胖干擾心血管檢測數值判讀. 林柏霖提到,肥胖除了是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還會干擾心血管檢測數據。 例如,心衰竭會檢測由心臟所產生之激素-利鈉肽(NP),當心臟受損時,NP數值會變高,但肥胖卻讓數值假性變低,進而影響早期發現心血管事件機率,造成死亡風險。 因此,為了防治糖尿病患者發生動脈粥狀硬化、心衰竭、腦血管病變等,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糖友應每年接受至少一次周全性的心血管風險因子評估,包括肥胖、 高血壓 、高血脂、抽菸、早發性冠心病、慢性腎病、蛋白尿等。

  7. 4 天前 · 團體衛教課程:「瑞東小學糖)(每月針對糖尿病患者設計相關課程採授課或共享門診模式內容皆與糖友的照護密切相關血糖監測飲食營養體重控制、,運動方法;「迎心糖學會」(每月則是針對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所設計的初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