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鼻鼽常突然發作,先鼻腔發癢、酸脹不適,繼則噴嚏頻作,鼻塞流清涕、質稀量多,嗅覺暫時減退。 鼻過敏中醫以以溫補--肺、脾、腎,祛風散邪。 過敏性鼻炎在中醫又名鼻鼽,中醫認為肺經開竅於鼻,合於皮毛,所以肺氣虛者,一旦感受風寒、風熱、濕熱等 ...

  2. 本方為上中兩焦(即在陽明與少陽的部位)熱積,表裏實熱之 證。. 以出現有上述各種症狀,而脈腹俱有力者為目標。. 方中諸藥,匯成兩股力量﹕一股為連翹、黃芩、竹葉、薄 荷葉等以散火於上﹔一股為大黃、芒硝、山梔子等以蕩熱於中 ﹔使積在胸膈的熱邪 ...

  3. 本篇介紹【清熱瀉火劑】: 瀉火劑-凡能袪熱以保津液、涼血解毒之方劑。 含白虎湯、化斑湯、竹葉石膏湯,瀉心湯、清營湯、黃連解毒湯、普濟消毒湯、養陰清肺湯、瀉白散、清胃散、白頭翁湯、涼膈散。 【清熱瀉火劑】: 凡能袪熱以保津液、涼血解毒之方劑。 含白虎湯、化斑湯、竹葉石膏湯,瀉心湯、清營湯、黃連解毒湯、普濟消毒湯、養陰清肺湯、瀉白散、清胃散、白頭翁湯、涼膈散。 常見【清熱瀉火劑】如下: PS :「本藥物表格由楊麗姝醫師提供,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的引用網址 http://www.doctoryang.info/health_detail.php?id=2275. 本文的作者: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楊麗姝醫師.

  4. 2009年3月9日 · 其主要症狀為咽內不適、微痛、乾癢、灼熱、異物,常有“吭喀”的清喉動作,咽部暗紅,喉底顆粒增生。 病因: 可分肺陰虛、腎陰虛兩類。

  5. (1)風寒犯肺。治宜解表宣肺,常用三拗湯合杏蘇散加減。(2)風熱犯肺。治宜辛解表,清肺化痰,常用銀翹散合葦莖湯加減。(3)痰熱壅肺。治宜瀉熱、化痰、宣肺,方用大劑量麻杏石甘湯合小陷胸湯。(4)肺胃熱熾。

  6. 本證走由於裏之虎寒,內有停水,胃暢機能衰弱而起。. 患者大多血色不佳,手足易冷,舌濕不渴,稀唾特多,小便清利,大便軟或下利為水樣及泥狀便;並會有嘔吐、胸滿、胃痛、腹痛、身體痛、浮腫、不眠、及喀血、出血、下血等症狀。. 其脈,一般為沉遲或 ...

  7. 《十五大類中藥藥性解析》 撰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楊麗姝醫師. 本篇介紹【收澀藥】:凡具有收歛固脫,可用以治療氣血精津,耗散滑脫之症的藥物稱之收澀藥. 十五大類中藥藥性解析. 中藥藥性分為15大類:1.解表藥 2.清熱藥 3.袪寒藥 4.瀉下藥 5.袪濕藥 6.袪風 藥 7.止咳化痰藥 8.消導藥 9.理氣藥 10.理血藥 11.補養藥 12.收澀藥 13.安神. 藥 14.平肝熄風藥 15.其他及新增品項. --------------------------------------------------------------------------- 十二、收澀藥. 凡具有收歛固脫,可用以治療氣血精津,耗散滑脫之症的藥物稱之收澀藥。 臨床上可分為四類: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