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16日 · 認識腎臟的重要性. 花蓮慈濟醫院小兒部腎臟科主治醫師陳明群表示,每在學童一、四、七健檢之後,都會出現 9% 上下、甚至近一成的尿液篩檢異常比率,讓人深感憂心,也顯示兒童護腎相關衛教對於孩子健康相當重要。 腎臟是人體最重要器官之一,正常人有 2 個腎臟,位於肋骨架下脊椎兩側及其他腹部器官背面,如蠶豆形狀,大小和拳頭差不多。 其組成單位為「腎元」,每個腎臟約有 100 萬個腎元,它是由腎絲球(微小動脈)及腎小管所組成。 腎臟的主要功能是透過過濾血液並製造尿液來排除體內代謝廢物。 全身的血液每 5 分鐘就通過此過濾系統一次,將身體不需要的廢物,經由血液攜帶,在腎元的過濾管中,把廢物排泄;約有百分之一液體變成尿,經輸尿管排到膀胱。 腎臟 4 大功能.

  2. 2024年5月16日 · 腸病毒以不同症狀表現,常見為喉嚨痛、口腔黏膜、四肢出現紅疹(水泡)及發燒等典型腸病毒症狀;疱疹性咽峽炎的病癥為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等;手足口症則於舌頭、牙齦、手掌、腳掌出現小水泡,如幼童診斷腸病毒,家長可多給予病童水分或果汁、湯汁等補充液,並建議降低食物溫度,亦可較冰涼的食物(如布丁),減少口腔潰瘍的疼痛感。 無論成人、幼兒都有可能感染腸病毒,且腸病毒型別多元,民眾應做好手部衛生,並注意環境清潔與消毒。 酒精則不具腸病毒消毒效果,環境清消請使用含氯漂白水消毒,一般環境及常用物品,使用 500ppm 濃度漂白水(漂白水:水 =1:100)擦拭,嘔吐及排泄物則使用 1,000ppm 濃度漂白水 (漂白水:水 =1:50) 消毒。 文 / 賴以玲 圖 / 楊紹楚. 健康問 Heho 健康問題歡迎

  3. 2024年5月28日 · 疾管署提醒,接種 XBB 疫苗是減少感染後重症或死亡風險最有效的方法,提醒滿 6 個月以上民眾儘速接種。 此外,65 歲以上長者仍是併發重症或死亡的高風險族群,已接種 1 劑且間隔 12 週 (84 天) 的高風險對象,趕快再接種第 2 劑增強保護力,降低重症或死亡發生機會. 文 / 黃慧玫.

  4. 2024年5月15日 · 怎麼老是忘東忘西? 醫師:「專注力」與「情緒」跟記憶力有關係. 日期:2024 年 5 月 15 日 作者: 王芊淩. 生活與記憶密不可分,記憶力幫助我們更快速處理生活及工作大小事,但不少長輩總覺得隨著年紀增長,記憶力越來越不好,其實人類的記憶是一項複雜的過程,涉及記憶的形成、固化和提取等多個階段,許多因素可以影響我們的記憶表現,從生活方式到營養攝取,尤其 NMDA 受體在神經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影響著突觸可塑性、學習和記憶等關鍵功能,請專業醫師解析,該如何保持和改善記憶能力。 怎麼老是忘東忘西? 醫師提醒:專注力和情緒都可能影響記憶力|Heho專家說. Watch on. 短期記憶 vs 長期記憶. 老是忘記東西放哪裡、談話時想不起自己要說的話、看到熟識朋友也叫不出名字,小心!

  5. 2024年5月15日 · 腸泌素是由腸道分泌的賀爾蒙,除了能增加餐後胰島素分泌來改善血糖控制,也會減緩胃排空和刺激大腦產生飽足感,幫助減少進食量。 2023 年的 SELECT 研究指出,肥胖合併心血管疾病的病人使用腸泌素製劑 2 年,平均可以減少 9.4% 體重,而且還能降低 20% 心血管危險事件發生率。 醫師建議, BMI ≧30 kg/m2 或 BMI≧27 kg/m2 且至少有一種合併症(如 高血壓 、第二型糖尿病或血脂異常等)的病人,可以考慮使用腸泌素製劑來增加減重的效果。 此外,針對嚴重肥胖的病人, 減重手術也是一個快速有效的方法,目前健保署核可的適應症為 BMI≧37.5 kg/m2,或 BMI≧32.5 kg/m2 且合併有高危險併發症(如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呼吸中止症候群等)。

  6. 2024年5月24日 · 每年報稅時讓人最頭疼的應該就是如何計算繳納金額,不過財政部提供了計算公式幫助大家。 1.綜合所得淨額=所得總額 – 免稅額 – 標準或列舉扣除額 – 特別扣除額 – 基本生活費差額. 2.應納稅額=所得淨額 x 適用稅率 – 累進差額. 3.應繳(退)金額=應納稅額 – 扣款稅額及可扣抵稅額. 報稅須知3:報稅管道. 1.手機、電腦申報. 電腦申報的部分只要用瀏覽頁開啟 網頁 就可以使用報稅服務,不過也有許多人擔心電腦申報家中可能沒有讀卡機,或是裝置與電腦相容性的種種問題,但其實財政部早有推出「查詢碼」登入方式,只要用健保卡到各大超商插卡操作、列印查詢碼就可以用,並按照驗證身份、填寫資料、確認稅額、繳(退)税以及申報完成的五個步驟就能成功完成報稅! 2.人工申報.

  7. 2024年5月30日 · 其實可能是不懂表達! 比起「大人說小孩聽」,相向互動效果高出 6 倍. 日期:2024 年 5 月 30 日 作者: 媽媽寶寶.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父母總以為是情緒問題。 根據信誼基金會所做調查卻發現,孩子動不動就哭鬧,家長以為是情緒問題,但其實可能是語言表達不足所造成的。 信誼基金會曾透過網路對 1 萬個幼兒家庭進行「1 至 6 歲幼兒語言發展與親子對話調查」,從 3 歲、4 歲、5 歲,甚至到 6 歲,每一個年齡層都只有 50 %的家長表示,幼兒會用語言代替哭或發脾氣來表達。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掌握孩子的語言表達關鍵期,才能增進孩子表達力. 究竟該怎麼幫助孩子的語言發展呢?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