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12日 · 穩定追蹤期當情況較為穩定時便要注意飲食的均衡全榖雜糧蔬菜水果豆蛋乳品油脂堅果等六大類飲食要均衡攝取以保持足夠的營養素來對抗癌細胞侯沂錚提醒乳癌病友唯一要注意的是不可攝取高油及高熱量精緻食物生食與酒精因為高油高熱量的食物含有較多飽和脂肪通常也會有較多膽固醇膽固醇是合成雌激素上游的原料攝取過多的飽和脂肪可能會使體內荷爾蒙紊亂從而刺激乳癌細胞增生此外因免疫力較低生食可能隱藏著許多細菌故要避免生食長期攝取過多精緻糖不僅容易肥胖亦可能造成胰島素阻抗可能促進癌細胞的增生過量酒精攝取則會促進荷爾蒙分泌及活性進而增加乳癌發生及復發的機會。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下肢無力!

  2. 2024年5月11日 · 2024-05-11. 陳 鈞凱. 愛吃甜食 青少年 血脂. 字級.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家青少年,家長可得留心「吃」出大麻煩。 門診就一名年僅15歲的青少女,日前在學校健康檢查被發現血脂肪異常,進一步就診檢查,總膽固醇245mg/dL(參考值<200 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為155mg/dL(參考值80至130 mg/dL),超標嚴重,醫師一問才知道全是平常喜歡吃甜食和油炸類的食物埋下禍根。 該名青少女就診檢查時,三酸甘油脂、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血糖、尿酸、腎功能及甲狀腺功能數值皆無異常,BMI數值雖不到肥胖,但已落在正常偏過重的範圍。

  3. 3 天前 · 2024-05-29. 陳 鈞凱. 過敏 食物過敏 食藥署. 字級.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食物過敏大調查結果出爐,排行榜驚現新警訊! 除了「有殼海鮮」穩居國人過敏原的大魔王地位之外,引發關注的是,「花生」分別高居國小學童過敏第二位,以及國中學生、成人的第三位,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溼科主任蘇冠文表示,打破過去認為只有在國外出生長大者才會對花生、堅果較易嚴重過敏,現在台灣有越來越多本土、沒有出過國的孩子對花生過敏了! 禍首指向環境改變。 食藥署今(29)日上午舉辦例行食藥安全管理說明記者會,公布市售食品最常見的過敏原,也提醒業者必須依規定標示過敏原相關醒語資訊,違者可依食安法開罰新台幣3萬元至300萬元。 台灣的食物過敏盛行率上升中!

  4. 2024年5月25日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餐後脹氣是現代人普遍的毛病,但明明沒吃甚麼東西,甚至是空腹,怎麼還是脹氣? 且持續7、8個小時都無法緩解? 醫師提醒,若這種狀況即可能是「小腸菌叢過度增生」(SIBO)在作怪。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欣診所院長顏佐樺表示,在正常的腸胃蠕動功能下,我們所吃進去的食物會在順利消化後,進入大腸才產生氣體,並透過放屁的方式,將氣體排出體外。 而在SIBO的情況下,卻由於消化不良或腸胃蠕動功能不佳,導致食物沒有完全消化,並且囤積在小腸而產生氣體,就會脹氣、腹脹不舒服的狀況。 顏佐樺說,脹氣是SIBO的主要症狀,經常的腹脹,最顯而易見的影響即是食慾不振,面對營養及美味的食物卻不能如常享用,不僅有礙營養的吸收,更大大影響生活品質。

  5. 5 天前 · 2024-05-27. 陳 鈞凱. 慢性病 骨密度 骨鬆. 字級.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不想慢性病找上身,只知道高血壓、血脂跟血糖「三」還不夠!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醫附設岡山醫院骨科部主任林松彥提醒,台灣慢性病之王為「三一低」,其中「一低」常被忽略,即是「低骨密」,骨密度過低,會進一步造成骨質疏鬆症的發生,臨床常見大多數患者直到發生骨折後才發現自己早已罹患骨鬆。 根據統計調查顯示,台灣65歲以上民眾發生一次以上的脊椎體壓迫性骨折,女性比率19.8%,男性則占12.5%;而更年期的婦女骨質疏鬆症的盛行率約更高達30%,骨質疏鬆症已經是台灣全民健康的隱憂。 林松彥指出,骨鬆性骨折對生活的影響非常嚴重,除了可能導致行動不便,嚴重者甚至無法自理。

  6. 2024年5月20日 · 其實有方法!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營養室主任魏賓慧今20日強調只要瞭解並掌握溫度時間個人衛生這三大要素即可降低食物中毒機率吃的安心專家也點名民眾應盡量減少生食或是半生不熟食物且冰箱千萬別塞滿超過7成導致食物中毒的原因眾多臨床常見包括食品本身受到汙染不當儲存和加工方式以及環境和人為因素等。 而食物中毒依據致病因素,又可分成4大類型,分別為:細菌性、病毒性、天然毒性及化學性,其中又以細菌性最為常見。

  7. 5 天前 · 根據藥害救濟基金會統計數據顯示,較常造成罕見肝損傷的可疑藥品種類包括:抗結核藥、全身性使用之抗黴菌藥、血脂調節藥、抗癲癇藥、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等。 藥害救濟基金會指出,藥品引起的肝損傷,通常非單一因素所造成。 基金會統計藥品所引起的肝膽疾患案例年齡分布多為50歲以上,比例超過60%以上,顯示使用者的年齡(如機能衰退)、共病症(如B、C型肝炎、脂肪肝等)、多重用藥(如藥品交互作用)等,都是引起肝損傷的潛在風險因子。 雖然藥品可能導致罕見嚴重肝損傷的風險,但若治療期間,配合醫囑定期檢測肝功能,可盡早發現並治療,通常可降低肝損傷的嚴重度。 藥品肝損傷風險族群更要小心!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