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1 天前 · 國際音標英語: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縮寫: IPA [a] ),又稱萬國音標,是一种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標音系統,19世纪末由國際語音學學會設計以作為口語發音的標準表记形式 [2]。國際音標的使用者包括語言學研究者、人工語言創造者、外语学生和教師、翻译者、词典编纂者、歌手等等 [3] [4]。

    • 1888年至今
  2. 6 天前 · 閉後圓唇母音 是 母音 的一種。 用於部份口說語言當中。 國際音標 用以表示此音的符號為 u ;而 X-SAMPA 則以 u 代表此音。 普通話的韻母u就是此音。 在多數有此音的語言中,此音以唇內(endolabial)的方式發音;然而在少部份的狀況下,此音以唇外(exolabial)的方式發音。 閉後突出母音 [ 編輯] 閉後突出母音 是閉後圓唇母音最常見的變體。 它通常在IPA中被轉錄為 u ,本文中亦依照此慣例。 由於沒有專門用於表示「突出」(英語: protruded )的IPA變音符號,因此可以使用表示唇化作用的舊式符號 ̫ ,即 u̫ 。 另一種可能的寫法是 uʷ 或 ɯʷ (被唇內化的閉後母音),但這種寫法可能會被理解為 雙母音 。 特徵 [ 編輯]

  3. 2024年5月13日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濁軟腭擦音 是輔音的一種。 其國際音標的符號是 ɣ ,X-SAMPA音標的符號則是 G 。 大部分音韻學家把 中古漢語 的 匣母 構擬成濁舌根擦音,但也有一部分構擬為 濁聲門擦音 。 類似英語裡的"ng",但是ɣ沒有鼻腔音。 特徵 [ 編輯] 濁軟腭擦音的特點: 調音方法 是 摩擦 ,表示氣流通過位於 調音部位 的狹窄通道,發生 湍流 。 調音部位 是 軟腭 ,即以舌根部位抵住軟腭。 發聲 類型是 濁音 ,意味著發音時 聲帶 顫動。 本輔音是 口腔輔音 (口音),表示 調音 時空氣只從口裡流出。 本輔音為 中央輔音 , 調音 時氣流在口腔的中央流過舌面,而不從兩側流過。 氣流機制 是 肺部氣流 ,即由 肺 與 橫膈膜 驅動空氣。 見於 [ 編輯]

  4. 2 天前 · 西里爾字母 [註 1] (俄語: Кирилли ческий алфави т,羅馬化:Kirilličeskij alfavit;或 Кири ллица,羅馬化: Kirillica;英語: Cyrillic ),也稱基里爾字母 [註 2],指的是一種是廣泛通行於斯拉夫語族和前蘇聯疆域之內的字母,亦是除了拉丁字母和阿拉伯字母之後,世界母語人口第三多的 ...

  5. 2024年5月16日 · 注音字母的聲調符號原為舊式的 四聲點法 ,在字母的左下、左上、右上、右下四角加點,以標示四聲符號(平、上、去、入)。 1922年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書法體式表」時,為方便橫行連寫,聲調符號(ˊ ˇ ˋ)改標在注音字母右方。 1928年再次更動次序. 將「ㄧ、ㄨ、ㄩ」的位置改列在「ㄦ」的後面。 1930年改稱「注音符號」 1930年1月,吳稚暉到北平召開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一次年會並擔任主席,建議將「注音字母」的名稱改為「注音符號」 [5] 。

  6. 2024年5月11日 · 方音符號系統,於1946年由 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 方言組的 閩南人 朱兆祥 教授設計 [1] ,期間由於政府呼籲全台軍公教學習台語 [來源請求] ,曾於臺灣廣播電臺擁有一段時間的教學節目,也於國語日報連載,以廈門音為標準,後出版,日後由於推行 國語運動 而式微,而朱教授則遠走新加坡 [2] [3] 。 台灣大學 中文系退休教授 吳守禮 所著的《 國臺對照活用辭典 》及鄉土文學作家 楊青矗 所著的《 台華雙語辭典 》採用此符號。 1998年 中華民國教育部 公告使用。

  7. 2024年4月26日 · 本文使用 國際音標 為主要標音系統,並與 拼音 、 注音 二系統相互進行比較。 關於其他的中文標音系統,請參見 威妥瑪拼音 、 國語羅馬字 與 漢字拉丁化 。 輔音 [ 編輯] 下表使用國際音標轉錄了 現代標準漢語 的 輔音 。 括號中顯示的聲音通常不會作為獨立 音位 進行分析(相關資訊請參考下文的 齦齶音 )。 若不包括括號中的音與 半元音 [ j] 、 [ ɥ] 、 [ w] (見 半元音 段落),現代標準漢語中有19個輔音音位。 同一個表格中的一對輔音使用同樣的 發音器官 與 發音方法 ,而兩者之間的主要差別在於 送氣 與否。 雖然表格中並沒有濁音,在弱音節的不送氣清音也可能變 濁音 (參見下文的 音節簡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