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AVG
    HR
    RBI
    R
    本季.231
    5
    12
    12
    賽季 2023.272
    18
    64
    50
    終場
    6月 7日vs紅襪
    W
    7 - 2
    Top 6
    LIVEvs紅襪
    5 - 1
    2:10 下午 EDT
    6月 9日vs紅襪
  2. 2024年3月14日 · 10年前的太陽花學運不但點燃無數年輕人的理想與熱情,從兩岸關係到台灣社會更留下深遠影響。 當年全台各地被捲動的青年,現在過得好嗎? 10年來成長的「後318世代」,當前關心什麼?

  3. 2020年2月27日 · 案例1:教師打造「擬真體驗」,讓學生重返白色年代. 「憲兵」押著的「學生」,被迫彎著身子行走,只能靠著聽覺和觸覺在黑暗中判斷方向感。 雙腳失去鞋襪的保護,加深了他們對觸覺的敏感度,踩上天堂路、踏過水灘、上下階梯,地面的冰冷由腳底直搗心中,化成對未知的恐懼。 短短十幾公尺的走廊,彷彿走了幾百公尺遠的漫長。 「學生」被押進一間「審訊室」,被迫蜷曲身子,鑽進一張狹窄的課桌下,體會被囚禁時的孤獨與絕望。 幾分鐘後,憲兵隊長開始怒吼。 有些人緊張得雙手交握,彷彿瀕臨崩潰邊緣。 最後,憲兵隊長一個個唱出「學生」姓名,命令「憲兵」押走他們,執行最後的審判。 昏暗的教室裡,「憲兵」協助卸下「學生」頭上的眼罩和麻布。 擬真體驗結束了,但洶湧的情緒仍纏繞在這40位參與「白色恐怖擬真體驗」的學生心裡。

  4. 2017年6月29日 · 農業不只是食物. 1997年時,香港只有幾個人在做有機耕種,大家都認識。 農夫的有機菜要自己找市場,做很多商業性的推廣、教育和說明等等。 慢慢,有些有心人(以中產階級居多)關心食物安全,會成為有機農夫的訂戶。 有時他們也會到農場取菜,不必農夫到戶配送,之後又有一些私人的小組訂戶等等,都是小型小量在進行。 到了2002年左右才有地區性的農業市集,主要是讓生產者擺攤,出售自己的有機產品。 20年來,本地農業產生很大的轉變。 宣傳和推廣多了,現在政府的批發蔬菜市場都接受有機農產,傳統的市場也有零售。 (攝影/陳朗熹)

  5. 2021年9月28日 · 書評. 陳以箴/與自身的命運和解,從命運裡自由──讀《牡丹社事件 靈魂的去向》 恆春半島上石門古戰場內的忠魂碑,為日人欲紀念牡丹社事件時戰死或病死的547人所立。 如今碑體已佚失,僅存基座。 (攝影/陳曉威) 【編按】 2005年,高士佛社與牡丹社的排灣族人前往沖繩,為100多年前的 牡丹社事件 踏上和解的旅途。

    • Eloy Jiménez1
    • Eloy Jiménez2
    • Eloy Jiménez3
    • Eloy Jiménez4
  6. 2017年10月31日 · 廢墟裡的少年──兩萬名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共同採訪/楊智強 資料整理/陳貞樺. 105年度,高風險家庭通報數為27758戶,這些家庭裡有兒少人數42741名。 但通報後只有約三分之一會開案服務,正式開案數11182戶。 資料來源/衛福部。 資料來源/兒童權利公約民間監督聯盟,《兒童權利公約》國家報告國際審查. 從事代噴農藥工作的少年土豆。 (攝影/余志偉) 邊緣少年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增能;政府和社會必須提供合其所需的政策,為他們打開機會之門。 (攝影/余志偉) 字幕勘誤:影片3分57秒處,少年說的是 法仔鼓(小法陣頭敲的鼓),非 花拉鼓 (花鼓陣)。 感謝讀者楊章來訊指正。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

  7. 《小兒子》劇本脫離原著,由作家父親記錄跟小兒子歡樂童年的設定,改由長大後的小兒子角度出發,描繪他在事業剛要衝刺、愛情正要開花結果之際,同時要分身乏術照顧逐漸失智的父親,兩人關係從童年的純淨無瑕到中年已達漠然冰點。 劇本特別設定出兩條敘事軸線: 父親回憶兒子童年,兒子照顧失智父親。 兩支筆不斷互寫對方,拉開一片敘事空間,帶領觀眾拾起一片片回憶,在眼前衝突不斷的日常點滴中,找回彼此,重組幸福家庭的拼圖。 陪爸媽的最後一哩路,如何相愛不相恨. 1 5. 舞台劇《小兒子》劇照。 (照片提供/故事工廠) 無比寫實的親情拉扯與衝突,幾乎沒有一個觀眾可以忍住不落淚。 演員唐從聖看完後跟黃致凱道歉,這是他看戲謝幕時第一次沒有鼓掌,因為他忙著抽面紙。

  8. 2018年9月11日 · 報導獲獎紀錄. 2018卓越新聞獎(Excellent journalism award) 【深度報導獎】《廢墟裡的少年—兩萬名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 2018曾虛白新聞獎 【公共服務報導獎】《廢墟裡的少年—兩萬名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 2018台海新聞攝影大賽 【台海人物新聞類金獎】「15歲起我這樣養活自己」/余志偉. 監製|李雪莉. 記者|李雪莉、簡永達、楊智強、張瀞文. 攝影|余志偉、林佑恩. 影片|余志偉、林佑恩. 資料整合|陳貞樺. 設計|黃禹禛、林珍娜. 工程|李法賢、余崇任、曾涵郁. 合作媒體|今周刊. 從少年視角出發,看見他們如何困頓又努力地生活與工作,並追問:台灣的社福體系、教育體系、勞動體系如何遺漏了這群少年? 2018年9月12日,專書集結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