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得分
    籃板
    助攻
    本季3.3
    0.3
    0.8
    Knicks won series 4-2終場
    5月 2日vs尼克
    L
    115 - 118
  2. 2024年1月17日 · 2013年7月,台灣漁船「特宏興368號」上的6名印尼漁工被台籍船長虐待、打罵,最後失手殺了這名船長和另一名台籍輪機長。 它並非台灣第一起漁工殺人事件,卻是至今被害者、加害者人數最多,影響也最深的一案,開啟了外界監督台灣遠洋漁業的大門。 因為喋血案隔年公布的一審判決書,是台灣司法史上首度揭露遠洋漁船存在不當管理。 這群漁工未受過任何訓練就被送上漁船,長期忍受辛勞作業,面對船長的暴力行為也無處可發洩,失語且壓抑。 距離此案已10年,《報導者》陪伴年僅20歲的印尼看護工赴監獄探監,她的父親,正是參與當年「特宏興368號」案的漁工Susanto(化名)。 Susanto的妻子、女兒為家計,也為「見他一面」,分別抵達台灣做看護工,3人用另類方式在台「重逢」。

  3. 2023年12月19日 · 10年前,敲響台灣遠洋漁業警鐘的一場海上殺人案. 2013年7月,台灣漁船「特宏興368號」在太平洋正中央的吉里巴斯海域漂流,一群意外殺害台籍船長、輪機長的印尼漁工原想把船開回東南亞逃亡,但他們對駕船毫無經驗,只能任憑它迷航,眾人不斷爭吵,有限的糧食和淡水仍一天天消耗。 而Riri的父親──當時31歲的Susanto,就在這艘船上。 不久後,收到船東通報「漁船失蹤」的海巡署出動搜索,成功尋獲在太平洋漂流12天的特宏興368號,並把這群漁工押回台灣受審。 他們抵達宜蘭蘇澳港時,受害者家屬一見漁船靠岸,便跳上渡橋毆打漁工,隊伍甚至差點跌落海中,畫面震驚國際。 其實「特宏興案」並非台灣第一起漁工殺人事件,卻是至今被害者、加害者人數最多,影響也最深的一案,也因而開啟了外界監督台灣遠洋漁業的大門。

  4. 原漢家庭長大的Ciwang,是原運領袖的小孩,她會讀書、有資源,已是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但仍不能免於周遭無心的「微歧視」 (Microagression,指對於少數族群無意、隱性的歧視)。 她以自身經驗呼籲,在原住民尋求轉型正義之際,社會應關注「微歧視」對原住民帶來的後續效應。 「我必須活成什麼樣,才符合原住民的標準? 「如果我不夠像原住民,我會被質疑是否利用這個身分,去獲得某些權益跟福利? 這是生活在都市、時刻被貼上刻板印象,許多年輕都市原住民內心的痛。 來自花蓮秀林太魯閣族的 Ciwang Teyra ,35歲,目前任教於台大社工系,出身原運領袖家庭,父親Teyra Yudaw是推動太魯閣族正名 的重要推手 。 她在父親、自己、族人、其他原民青年身上,看見跨世代存在的原漢歧視。

    • 監獄行刑本即帶有強制勞動/工作之元素
    • 台灣「強制工作」沿革:解嚴後從軍事體制轉為監獄管教,難以與徒刑區隔
    • 回應法務部合憲主張:國際「強制工作」規範背景與台灣現況大不相同
    • 結語:落後於時代的「強制工作」制度,將何去何從?

    強制勞動/工作一直是刑罰史中很常見的要素。歷史上很常見對犯罪施加以奴役、製造痛苦為主要目的的強制勞動/工作,但這段歷史和目前本釋憲案所討論的「強制工作」關係比較遠。關係比較近的是當代監獄中,以「改造個體」為主要目標的強制勞動/工作。 回顧監獄的發展,可以發現強制勞動/工作與之如影隨形(雖然這件事並非沒有爭議)。人們談到刑罰,往往想到的是自由刑,亦即自由的剝奪。不過其實從當代監獄行刑出現,並逐漸成為西方世界主要的刑罰種類時,「改造個體」就是其本質而重要的一部分。

    1.我國監獄行刑中的強制勞動 2.我國強制工作處分的變革 從台灣強制工作執行場所的變化,可以看到強制工作在解嚴前後從軍事管教體制轉為監獄管教體制,法務部可以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就接手強制工作,關鍵在於從當代監獄的發展史中,強制勞動/工作本來就是監獄體制中很重要的元素,台灣也不例外。

    法務部於本次「強制工作」釋憲案中的言詞辯論中,提出《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以下簡稱公政公約)、《歐洲人權公約》或《美國憲法》等,均有與我國強制工作相類似之規範,《瑞士刑法》亦有安置青年給予技能訓練之規定,故強制工作應屬合憲。

    強制工作,或許在特定時代脈絡中,有其特殊功能。例如當一國的統治力、經濟力開始發展時,以強制的方式培養較具生產力的人口。又例如當社會從農業向工業轉型時,有大量的低技術勞力密集職缺及人力需求,透過強制工作可讓人民習得工廠作業所須習慣的時間作息、身體運用模式。但是,台灣已明顯不在上述社會發展階段。 另外,強制工作與監獄行刑難以區隔也是一個基本的問題。原本監獄行刑在發展的過程中本來就吸納了「透過勞動改造個體」的要素,這使得強制工作要與監獄行刑有所區隔有其難度。而隨著矯正理論的轉變,「透過勞動改造個體」此有宗教信仰色彩的觀點,也改變為重視提供在實證上有效的勞動/工作方案。提供符合當前社會所需之職業訓業,確實為有效的勞動/工作方案的元素之一,我國的強制工作在當代,其核心也從「透過勞動改造個體」置換成「施...

  5. 《中國陌路:來自中國境內最後一位澳洲通訊記者的內幕報導》, 麥可.史密斯(Michael Smith)著,顏涵銳譯,堡壘文化.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 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 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6. 2019年6月23日 · 台灣曾是世界級穿山甲皮革輸出國. 全世界共有8個穿山甲物種,分布在台灣的名為「中華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牠是全世界唯一一種有鱗片覆蓋的哺乳類動物,成體的頭到軀幹長約50公分,尾長約35公分,和一隻貓的體型差不多。 長得小頭銳面,活像隻放大版、有鱗片的老鼠。 奇特的外型,加上夜行、穴居的特性,讓穿山甲始終罩著一層神祕面紗,但也開啟了牠悲慘的命運。 華人認為穿山甲肉有活瘀通血脈功能、鱗片可協助通乳,人類的慾望使得穿山甲超越犀牛、大象,成為全球走私數量最多的哺乳類動物。 不過在1950年代左右,穿山甲最為人所知的商業用途並非鱗片和肉,而是身上美麗的外皮,台灣就是當時世界知名的穿山甲皮革輸出國。

  7. 2022年1月9日 · 《報導者》跟著愈來愈多從非洲、東南亞被仲介誤導來台的外籍生,親見他們被迫上著聽不懂的中文課,7成時間得在工廠打工甚至打黑工,陷入債務的惡性循環與生活困境。 學生淪為學工的情況,已讓台灣蒙上人權剝削的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