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得分
    籃板
    助攻
    本季5.3
    4.1
    2.1
    Knicks won series 4-2終場
    5月 2日vs尼克
    L
    115 - 118
  2. 2019年6月23日 · 穿山甲是全球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但是在鸞山,幾乎所有居民都看過牠的蹤影。 「我們叫它『鸞山的寶貝』,」袁宗城一談起穿山甲,臉上不自覺露出驕傲的笑容,因為鸞山是全球穿山甲保育模範生,連日本NHK電視台都曾慕名來台採訪。 然而,這個讓鸞山驕傲的寶貝,並不是從一開始就這麼受到部落和台灣人的重視。 事實上,僅僅在50年前,台灣曾是穿山甲的地獄,每年有6萬隻穿山甲遭獵捕,一度面臨絕跡威脅。 長期研究穿山甲的屏東科技大學生物資源所博士生孫敬閔,到穿山甲棲息地探查。 (攝影/蔡耀徵) 台灣曾是世界級穿山甲皮革輸出國.

    • Nicolas Batum1
    • Nicolas Batum2
    • Nicolas Batum3
    • Nicolas Batum4
    • Nicolas Batum5
  3. 1964年出生的李曉明,精瘦的臉頰至今留有軍人的堅毅。 (攝影/吳逸驊) 1989年6月3日下午,身在通縣(現通州區)三間房軍用機場,116師高炮團1營2連中尉雷達站長李曉明看到北京東南郊的天色一片陰沉。 5月20日,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李鵬簽署「戒嚴令」,他就在那一天隨所在的第39集團軍116師從駐地遼寧省海城市出發,22日到達了三間房機場,住在軍用帳篷裡。 三間房機場的出口有哨兵24小時把守,軍人們出不去,除了出操訓練,只能學習《解放軍報》,也有人帶了收音機,瞭解學運的情況。 軍校本科畢業、分到部隊擔任副連職雷達站站長的李曉明,有點不知道如何面對學生。 一方面,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但另一方面,在部隊被稱為「學生官」的他,兩年前也還只是石家莊軍械工程學院的學生。

    • Nicolas Batum1
    • Nicolas Batum2
    • Nicolas Batum3
    • Nicolas Batum4
    • Nicolas Batum5
    • 不說英雄故事,同理「沒那麼英勇的」一般人
    • 從「華人」到「台灣人」身分認同轉變
    • 目標,只是希望觀眾能多一點點「了解」
    • 「入不入戲」應要成為對話媒介
    • 不說教,箇中體悟留待個人發酵

    面對白色恐怖題材,林頎姍放棄了一貫的英雄主義式劇本,相較於歌頌和悲情,她更想了解和呈現的是「革命英雄」與「無辜百姓」這兩極之間「中間人」受難者的多元面貌。「《白噪音》主要是在處理這個時代對白色恐怖的不同觀點,試圖提出我們這個世代的年輕人面對白色恐怖這段歷史比起以往還可以有什麼角度、白色恐怖在劇場裡再度被提及,能有什麼不同的、新的樣貌,」林頎姍說。 於是,一批演員加入進行集體創作,他們中的大部分起初對白色恐怖並不了解。在創作過程中,他們一起讀史料、看檔案、聽講座、做田野,再基於體悟發展自己的片段。讓導演驚訝的是,基於對遙遠時代氛圍的想像,演員們呈現出來的5、60個片段中,很少著重於為國奉獻的理想、慷慨就義的情懷,更多是演員們將自己的身體作為他們表演的工具,去同理與想像受難者們所經歷的身體感受,...

    《白噪音》中,那個被「憲兵」綁縛槍決的演員叫張采軒。 「那是我最親近的父母,變成跟他們談論政治的時候,就好像我要重新教育他們,感覺到父母會被挑戰,那個溝通就沒辦法順利進行。」往往張采軒和父母聊到政治事件和話題,都會有這樣的感受。 現實生活裡,張采軒的爸爸是香港人,媽媽是外省二代,她從小自稱華人,直到24歲那年才能肯定說出自己是台灣人。 「大學畢業以後,很幸運接的作品都能讓我去深入瞭解,我現在就可以很直接地告訴爸爸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時期發生了什麼。」在和導演們去各個地方田野的過程中,張采軒參加了很多台灣傳統的儀式,她不再像先前一樣只是「路過」,而是真實進入情境用身體去感受。於是,張采軒發現,身分認同不應化約為血統,「華人」的標籤也無法定義自己。終於,張采軒在24歲那年能夠肯定說出自己是台灣人...

    回顧自己在《白噪音》創作過程中的收穫,張采軒說:「因為這個製作,知道了有這麼多這麼棒的在專注推動轉型正義的學者,以後有機會的話會想瞭解更多,因為我知道這是重要的事,我希望有多一點人知道。」 談到《白噪音》想要對大眾造成的影響,林頎姍笑了:「我的目標不是讓大家哭,我甚至很努力地在降低這個情感的強度。不敢說對大眾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吧,只是希望來看戲的人,他們在離開劇場的時候,願意打開節目冊看看裡面寫了什麼故事,會想去Google『白色恐怖』,願意對白色恐怖有多一點點的瞭解,對我們來說這樣就夠了。」 「我覺得人類其實是一個很強大的生物,很多時候我們不用真的去經歷了一件事情,才可以理解那個感受。」在張采軒看來,人類光是看見或是知道,即使沒有真實經歷過,也能試著感受,擁有這個奇妙的特質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探問後才知道,即使有主辦單位的演員「帶頭」強行抓捕學生,但無論現場氣氛與互動如何明示暗示,似乎都讓作為「憲兵」的他們難以真正對「學生」下手。這些參與者的難以「入戲」,多半是覺得自己「很難變成」壓迫者的角色——可能是出於純粹的良善,認為壓迫腳本與自己距離太遠;或者,是不確定自己除了順從壓迫之外是否還有其他選擇。但參與者在過程中可能面臨的種種矛盾,都未能在體驗活動中揭開或釐清。 「這個進不去(角色)其實是有機會可以被討論的。例如說,讓他知道它(角色)也具有(行使權力的)正當性,然後呢?當你也有正當性的時候又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對於此次白色恐怖的體驗劇場,作為導演的Monique坦承並不太滿意,諸如場地、時間等限制導致體驗設計並不完整,最終可能僅是化約複製了歷史的創傷和權力關係;但實際上,應該要...

    故事所觸發的理解與對話,不只發生在進入他者生命經驗的演員,對於觀者也造成影響。有一回,《恐懼紀念日》的一個場次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演出,現場有一名受難者家屬上台分享了自己的痛苦及反遭社會汙名化的心境。結束後,有一對夫婦走向劇場團員打招呼,原來他們是在桃園看過《當代小島人》的演出而認識三語事。Monique好奇問,是順便來參觀二二八紀念館嗎?丈夫笑著說:「不可能啦,我還有機會喔,我老婆他們家深藍的啦,不可能!」但是夫婦兩人都靜靜地觀賞完了方才的演出。 「她人站在二二八這一個場館裡面,我不需要她馬上說轉型正義是對的,不需要。她出現了,她意識到了『其實我們作為人,很多時候很快地標籤別人』這件事情就夠了,」Monique說。參與式戲劇不是要激昂地揮舞特定理念的旗幟,但確實引領了每一位觀者踏上自省之路;...

  4. 2023年9月7日 · 根據2020年立法院三讀通過的《國民法官法》,2023年起國民法官制度正式上路施行,殺人等有期徒刑10年以上重罪,將由「職業法官3人」及「國民法官6人」,總共9人組成國民參審法庭,寫下我國民主進程與司法制度嶄新的一頁:多年來嚴格限於專業人士(法官、檢察官、律師)才得以行使職權的司法領域,史無前例由不具備專業背景的普通人民參與審理與判決。 從2018年起,《報導者》即密切關注模擬法庭階段的國民參審運作實況。 今年(2023)7月中,第一件進入國民法官公開審理程序的「季婦殺夫案」於新北地院展開,採訪團隊全程記錄首起國民法官指標案件,以及後續包括台北地院的酒駕致死案、新北地院的單親母殺子案,除了留下歷史時刻的見證,並嘗試從個案罪與罰的討論中,進一步從更廣闊的視野,探問社會問題的結構性本質。

  5. 2021年9月28日 · 「那事件早就已經結束了。 」《牡丹社事件 靈魂的去向》當中,作者平野久美子訪問的受難者後人,仲宗根玄吉,已經90多歲的老人這麼說。 1871年當下的時空早已被亙古通今的落山風吹散,所謂的真相也永遠埋在恆春半島的地土之下。 如今,行經琉球人登陸的九鵬海灘,以及後來埋葬的統領埔,都已是一片天高日廣。 除去紀念公園和碑文之外,整個恆春半島已經難以揣想事件裡的對峙和悲傷。 起初,觸動作者寫作動機的「牡丹社事件 愛與和平 世紀大和解」活動,以及作者後續開始追索事件真相的企圖,在我看來,似乎總是隔著一層霧般的薄幕,我可以明白,卻難以共感。 殺戮和死亡的真相是如此難以確證,但是,真相真的重要嗎? 我是指,對誰來說重要呢? 重要的,確實是真相本身嗎?

    • Nicolas Batum1
    • Nicolas Batum2
    • Nicolas Batum3
    • Nicolas Batum4
  6. 雄中自衛隊的核心發起人都是棒球隊隊員,90多歲的陳仁悲拿起當年球棒彷彿回到青春的年歲。 (劇照提供/TIDF) 除了多元的人物群像,《野番茄》也記錄下高雄的地景。 (劇照提供/TIDF) 《不即不離》 馬來亞共產黨 新村. 白色恐怖 中共地下黨人在台灣的印記. 直接走進現場,是廖克發不斷持續拍片的動力。 (劇照提供/TIDF) 還有一些樹. 林界. 〈尋找政治隱傷者──父親影子下的女兒們〉. When Image Becomes The Salt Of Life – Cutting Through The Narrative Of Heroization In Lau Kek-Huat’s Taste Of Wild Tomato.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

  7. 2021年5月18日 · 巴勒斯坦人的聲援引發猶太屯墾者的不滿,以色列警方於是進入阿克薩清真寺區域,與巴勒斯坦人互有衝突,造成至少上百位巴勒斯坦人及數名以色列警察受傷。 耶路撒冷的抗爭事件很快蔓延至其他巴勒斯坦人居地的地區。 位於加薩的哈馬斯發出 最終通牒 ,要求以色列軍警在限定時間內必須撤離謝赫賈拉及阿克薩清真寺區域。 由於以色列忽視哈馬斯的警告,哈馬斯即向以色列發動火箭攻擊,而以色列則以空襲回擊。 哈馬斯與以色列之間的衝突已不是第一次。 從2007年6月哈馬斯控制加薩地區之後,哈馬斯與以色列至少有三次大規模的 武裝衝突 (2008~2014)。 這十多年來 ,哈馬斯的火箭攻擊及其他的軍事活動造成以色列2百多人死亡、5千多人受傷。 而在以色列空襲之下,估計造成加薩巴勒斯坦人5千多人死亡、10萬多人受傷。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