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得分
    籃板
    助攻
    本季10.9
    11.0
    4.0
    Timberwolves won series 4-0終場
    4月 28日vs灰狼
    L
    116 - 122
  2. 2012年9月7日 · 2012-09-07 臺灣. <真空就是真愛> 如果說,聽一行禪師的開示,是在聽一位智者的叮嚀,那麼,與真空法師有過接觸及讀她的自傳《真愛的功課》的人,定會感覺到她是一個愛說故事、愛唱歌的小女孩,雖則這位小女孩如今已是位德高望重的法師,但仍掩不住她那說故事的天賦。 真空法師追隨一行禪師五十年,她的經歷和心路歷程都呈現在這本《真愛的功課》裡。 一行禪師說:「我的弟子都是我的老師,我從他們身上學習到很多,特別是真空法師。 」他最欣賞真空法師的地方,是她喜悅、快樂的個性。 她對佛法堅定的信念日日增長,並持續修行,進而獲得自我轉化和療癒的成果。 「真空就是真愛。 她的故事遠遠超越了語言文字,她的一生就是一場佛法開示。 」一行禪師說。 <接觸自己,接觸世界>

  3. 2014年1月20日 · 2014-01-20 臺灣. 甫於去年底出版《我的師父:聖嚴法師智慧小故事》一書的果祥法師,已陸續在法鼓山多處道場舉辦新書分享會,而今天(1/19)下午,果祥法師來到桃園大溪的法鼓山齋明寺,以身為聖嚴師父在台灣剃度的第一位出家弟子,並曾任師父秘書、台語及英語翻譯的因緣,娓娓道來近30年觀察師父行誼與處世智慧的點滴故事。 分享之餘,果祥法師也請在場資深悅眾分享師父不為大眾所知的小故事,讓人更能體會到聖嚴法師待人處事上的深刻智慧。 「今天不只是這本新書的分享會,也是每個人的說故事大會,因為藉由在場弟子分享與聖嚴師父之間獨家的小故事,才能讓大家更能了解師父在學佛弘法上的堅忍心力。 」果祥法師說。 除了書中分享的30個小故事外,果祥法師也「加碼」述說了師父不同時期的點滴。

  4. 《大方廣圓覺經》是圓滿自性的寶藏。 介紹如來清淨的境界, 以及如何透過修行而顯現圓覺的法門。 修行此一經典的人, 能夠漸漸地減少煩惱障礙, 一分分地顯現本性的光明,得到究竟的自在。 2024-04-29. 《慈雲懺主淨土文》 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願海。 2024-04-29. 《華嚴經淨行品》是菩薩道的修行準則,是提示菩薩道的修行方法,「淨」就是清淨,「行」就是所作所為,當身口意的三業清淨,就不會再有煩惱心出現。 2024-01-19. 四弘誓願. 2023-10-18. 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歌詠無盡的孝思,闡揚孝道的經典。 2023-10-17. 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進入圓教大乘的經典,宣說無上的法門。 2023-10-13. 普賢菩薩行願讚.

  5. 2013年11月5日 · 2013-11-05 臺灣. 可曾想過,你的個性特質、人際關係、情緒管理……,乃至婚姻對象、親子關係等等,為何會是現在的樣貌? 擁有「家族治療」專業,擅長結合心理學、社會工作與禪修的楊蓓老師指出,人們習慣活在「當下」,只在意眼前的狀況,卻忽略了:「原生家庭」的成長經驗,對自我價值觀的型塑其實至為關鍵! 因此楊蓓經常在許多演講中,提出「原生家庭」對人格發展的重要。 家,是生命的起源。 家庭中的成長經驗,深深影響了每個人的人格發展。 在個人自我實現的過程中,自我價值的建立、人際互動的態度,其實都深受「原生家庭」中經歷過的「角色」、「對待關係」所左右。 我們常常習慣性複製父母對待自己的經驗,來處理生活事務,卻對這樣自動化的歷程毫不自覺。

  6. 2019年11月1日 · 雲來別苑位於奇岩重劃區內,為一棟地上七層、地下四層的建築,外觀沉穩質樸,距臺北捷運奇岩站僅五分鐘路程,交通十分便利,未來除了作為信眾教育的據點,同時也為二天以上禪修活動和成長課程提供住宿空間,持續推廣心靈環保教育。 簡約質樸 體現禪修精神. 雲來別苑承繼法鼓山建築沉穩質樸、呈現「本來面目」的特色,與當地環境融合,以現代環保工法與美學,實踐心靈環保精神。 大地色調的建物一進一退,巧妙組合出「山」字形布局,以禪的意象傳達出建物功能。 臨街一樓留設寬敞的人行步道,提供徒步空間,兩側退縮的街角廣場,打開接引眾人親近的溫暖關懷。 外牆以具現代設計感的陶磚牆,改變傳統封閉型態,兼具接眾的開闊與修行的靜謐。 【雲來別苑】 .地址:臺北市北投區三合街一段99號. .電話:(02)2896-6119.

  7. 何謂雲端祈福 雲端牌位 法鼓山自2007年首創光影科技投影雲端牌位,取代焚燒紙製牌位的儀式,讓法會的儀軌既如法又環保。聖嚴法師曾開示,參加法會關鍵點不只在於牌位,而是來自當下那份祝福的心念,運用共修的力量,與佛菩薩慈悲願力感應道交,進而達到消災超薦的圓滿力量。

  8. 意思是說,身體之內是五根,身體之外是五塵,因此覺受既不在身體之內,也不在身體之外,但也不是在中間。 事實上,如果僅僅是五根,是不可能有受的,一定要有五塵;如果只有五塵,也不可能有受的,必須要有五根。 當五根與五塵接觸時,中間產生了受;然而中間是空的,又如何能產生受呢? 因此,受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當下就是空。 這聽起來似乎是一種詭辯,其實是一種因緣觀,因緣和合才有五根與五塵的接觸,才會有受。

  1. 相關搜尋

    jusuf nurkic 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