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得分
    籃板
    助攻
    本季9.9
    2.8
    2.4
    Celtics won series 4-1終場
    5月 1日@塞爾蒂克
    L
    84 - 118
  2. 日本. 國民法官. 從 7月21日全國首件國民法官案件 於新北地方法院做成判決後,已陸續有不同的個案在 台北地方法院(7月28日宣判) 、 基隆地方法院(8月4日下午宣判) 展開,過往離一般大眾生活經驗遙遠的法庭活動,也透過大幅的報導與公開程序完整呈現出來。 在案情與判決結果之外,對於法律人──尤其是站在被告角度的律師而言,卻明顯看到檢辯雙方在新制度中資源與力量的不對等。 法庭上「審檢辯」缺一不可的三角平衡中,《報導者》試圖探問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局面? 國民法官制度參照的藍本──日本發展經驗又能給予我們什麼啟示? 「從這兩個案子確實看到,辯護人的資源跟檢察官的系統確實是有落差的。

  3. 2023年9月7日 · 根據2020年立法院三讀通過的《國民法官法》,2023年起國民法官制度正式上路施行,殺人等有期徒刑10年以上重罪,將由「職業法官3人」及「國民法官6人」,總共9人組成國民參審法庭,寫下我國民主進程與司法制度嶄新的一頁:多年來嚴格限於專業人士(法官、檢察官、律師)才得以行使職權的司法領域,史無前例由不具備專業背景的普通人民參與審理與判決。 從2018年起,《報導者》即密切關注模擬法庭階段的國民參審運作實況。 今年(2023)7月中,第一件進入國民法官公開審理程序的「季婦殺夫案」於新北地院展開,採訪團隊全程記錄首起國民法官指標案件,以及後續包括台北地院的酒駕致死案、新北地院的單親母殺子案,除了留下歷史時刻的見證,並嘗試從個案罪與罰的討論中,進一步從更廣闊的視野,探問社會問題的結構性本質。

  4. 2023年9月19日 · 孟加拉於當年因國際刑事法院判決1971年獨立戰爭時的穆斯林政治人物須為戰爭犯行負責,引發群眾激烈抗議,導致多人死亡。 (攝影/Getty Images) 修復式正義,目的不在追究加害者責任,而是著力於受害人及其需求。 透過調查報告與對話,尋求加害人與被害人間,著眼於未來之建設性關係,為其特徵。 舉世聞名的 南非真相與和解委員會(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 ,即是著例。 正因南非經驗太為人傳頌稱道,以致常有將轉型正義與修復式正義,直接劃上等號,以為南非真相和解就是轉型正義唯一作法,視不採此路徑者為異端錯植的誤解,國內也不罕見。

  5. 2016年11月21日 · 2016年底舉行的第三屆模擬憲法法庭主題聚焦轉型正義並邀請多名國際法學專家發表意見其中現年78歲的理查葛斯東Richard Goldstone親身參與20世紀幾個轉型正義的關鍵時刻曾任南非憲法法院大法官及國際刑事法院首席檢察官的他是該領域全球素孚眾望的專家之一。 在離台前夕,《報導者》與他進行專訪,暢談訪台期間的觀察與過往經歷。 在種族隔離時期的南非擔任法官時,葛斯東就在體制內透過法律解釋,讓某些不平等法令無效化,進而為黑人爭取平權,被譽為「南非白人統治階層中最值得信任的人」,公正地致力於各方對話的精神,為往後的真相與和解委員會(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 TRC)開闢出實踐的道路,終結了種族隔離體制,使國家邁向新生。

  6. 2023年10月16日 · 解放軍對西南海域的布局,是為阻礙台灣盟友由巴士海峽介入台海。 至於對日本海域的侵擾,則凸顯解放軍希望嚇阻台海北方的駐日美軍、日本自衛隊。 日本過去的主要假想敵為俄羅斯與北韓,但綜觀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公布的日本航空自衛隊「緊急起飛」紀錄,自2019年至今,共機對日騷擾數量達2,430次,已占全日本防空區的比例7成。 於是在2022年12月16日,日本完成了本世紀最關鍵的戰略轉向,首相岸田文雄批准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國家防衛戰略、防衛力整備計畫等新版「安保三文書」,將中國定為「前所未有的最大戰略性挑戰」。 岸田文雄更指示,以5年期逐步增加國防預算,占日本國內生產毛額(GDP)比例將由1.08%逐步調漲至2%,5年總額預估為43兆日圓(約新台幣9.95兆元)。

  7. 2020年7月18日 · 是生理問題還是心理問題? 政治如何決定憂鬱症的描述及治療? 性別、年齡、族群文化、貧窮、自殺與憂鬱症又有何種關係? 他採訪大量病患、醫生、科學家、藥物研發者,並書寫自身經驗,試圖帶我們理解這個最難以定義的疾病。 我首次罹患嚴重憂鬱症,是在20年前。 我幾乎半輩子都患有精神疾病,已經無從想像自己沒病時的模樣。 憂鬱症似乎更像是我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我生的病。 某些時候,憂鬱症就等同於我,但無論什麼時候,憂鬱症至少都是一部分的我。 我不再盤算什麼時候可以擺脫治療,正如同我從不去想什麼時候可以不吃不睡。 憂鬱症成為我的特點,而要釐清這有多少是由於我和憂鬱症打交道的經驗,又有多少是源於我公開談論憂鬱症的態度所建立的身分,其實並不容易。 身為「職業憂鬱症患者」,與疾病纏鬥20年的人生.

  8. 2022年2月26日 · 本文則節錄自殺人一舉導演約書亞奧本海默Joshua Oppenheimer)的訪談,該片除了講述血腥駭人的國家暴力,也讓大屠殺劊子手「扮演自己」,實驗性手法引發對紀錄片形式邊界的思考,在2012年發表後迴響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