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得分
    籃板
    助攻
    本季5.0
    1.0
    1.0
    Knicks won series 4-2終場
    5月 2日vs尼克
    L
    115 - 118
  2. 黛安威爾森從1989年開始對台塑德州康福特工廠進行汙水調查。 她說,直到現在每週監測3次,但都還是發現塑膠粒或粉末。 圖為2021年威爾森從工廠排水孔外的水道河床捧起泥土,塑膠粒輕易可見。 (攝影/AFP/Mark Felix) 威爾森說,當初要與台塑和解時就思考,「要如何確保台塑所有設施不會再排放汙染? 要怎麼樣去監督他們真的是零排放? 」最後,他們想出來的方法是,請一個第三方的機構,持續監控兩個區域水質,一個地方是台塑排水管,另一個地方是海灣。

    • D.J. Wilson1
    • D.J. Wilson2
    • D.J. Wilson3
    • D.J. Wilson4
    • D.J. Wilson5
  3. 2019年10月22日 · 本文節錄自第四章,本文作者深入分析台灣921建築損壞、導致傷亡災情的主因,並盤點這些年來的耐震法規變化和建築補強成果,試圖對平均一生至少經歷兩次大地震的台灣人,提出與震共存的法則。 盤點921地震「建築殺人」3原因. 921時,柯孝勳還是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的博士班學生,現為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地震與人為災害組組長的他,回憶起那一夜的震撼,仍感到有些不真實。

    • 監獄行刑本即帶有強制勞動/工作之元素
    • 台灣「強制工作」沿革:解嚴後從軍事體制轉為監獄管教,難以與徒刑區隔
    • 回應法務部合憲主張:國際「強制工作」規範背景與台灣現況大不相同
    • 結語:落後於時代的「強制工作」制度,將何去何從?

    強制勞動/工作一直是刑罰史中很常見的要素。歷史上很常見對犯罪施加以奴役、製造痛苦為主要目的的強制勞動/工作,但這段歷史和目前本釋憲案所討論的「強制工作」關係比較遠。關係比較近的是當代監獄中,以「改造個體」為主要目標的強制勞動/工作。 回顧監獄的發展,可以發現強制勞動/工作與之如影隨形(雖然這件事並非沒有爭議)。人們談到刑罰,往往想到的是自由刑,亦即自由的剝奪。不過其實從當代監獄行刑出現,並逐漸成為西方世界主要的刑罰種類時,「改造個體」就是其本質而重要的一部分。

    1.我國監獄行刑中的強制勞動 2.我國強制工作處分的變革 從台灣強制工作執行場所的變化,可以看到強制工作在解嚴前後從軍事管教體制轉為監獄管教體制,法務部可以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就接手強制工作,關鍵在於從當代監獄的發展史中,強制勞動/工作本來就是監獄體制中很重要的元素,台灣也不例外。

    法務部於本次「強制工作」釋憲案中的言詞辯論中,提出《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以下簡稱公政公約)、《歐洲人權公約》或《美國憲法》等,均有與我國強制工作相類似之規範,《瑞士刑法》亦有安置青年給予技能訓練之規定,故強制工作應屬合憲。

    強制工作,或許在特定時代脈絡中,有其特殊功能。例如當一國的統治力、經濟力開始發展時,以強制的方式培養較具生產力的人口。又例如當社會從農業向工業轉型時,有大量的低技術勞力密集職缺及人力需求,透過強制工作可讓人民習得工廠作業所須習慣的時間作息、身體運用模式。但是,台灣已明顯不在上述社會發展階段。 另外,強制工作與監獄行刑難以區隔也是一個基本的問題。原本監獄行刑在發展的過程中本來就吸納了「透過勞動改造個體」的要素,這使得強制工作要與監獄行刑有所區隔有其難度。而隨著矯正理論的轉變,「透過勞動改造個體」此有宗教信仰色彩的觀點,也改變為重視提供在實證上有效的勞動/工作方案。提供符合當前社會所需之職業訓業,確實為有效的勞動/工作方案的元素之一,我國的強制工作在當代,其核心也從「透過勞動改造個體」置換成「施...

  4. 2023年9月7日 · 根據2020年立法院三讀通過的《國民法官法》,2023年起國民法官制度正式上路施行,殺人等有期徒刑10年以上重罪,將由「職業法官3人」及「國民法官6人」,總共9人組成國民參審法庭,寫下我國民主進程與司法制度嶄新的一頁:多年來嚴格限於專業人士(法官、檢察官、律師)才得以行使職權的司法領域,史無前例由不具備專業背景的普通人民參與審理與判決。 從2018年起,《報導者》即密切關注模擬法庭階段的國民參審運作實況。 今年(2023)7月中,第一件進入國民法官公開審理程序的「季婦殺夫案」於新北地院展開,採訪團隊全程記錄首起國民法官指標案件,以及後續包括台北地院的酒駕致死案、新北地院的單親母殺子案,除了留下歷史時刻的見證,並嘗試從個案罪與罰的討論中,進一步從更廣闊的視野,探問社會問題的結構性本質。

  5. 2021年3月20日 · 攝影論壇. 藝術. 台北. 2020台北雙年展以 「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為題,由著有《我們從未現代過》、《面對蓋婭:新氣候體制八講》的哲學家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和獨立策展人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共同策展。 拉圖提出「蓋婭政治」,重新結合宗教、政治、科學範疇,作為其新氣候體制的政治理論基礎。 在展覽裡,拉圖與圭納進一步將人們熟知的集體、民族、領土概念,轉化為行星、星球、星人,以全新架構呈現當前人們因氣候變遷、政治局勢惡化產生的分裂衝突。 朱峯誼為此撰寫評論, 上篇 解析拉圖的學說、下篇則分析雙年展中作品如何回應、展演這項理論。 從「全球化星」到「維安/安全感星球」與「脫逃星球」

    • D.J. Wilson1
    • D.J. Wilson2
    • D.J. Wilson3
    • D.J. Wilson4
    • D.J. Wilson5
  6. 2023年8月30日 · 1997年囚禁政治犯而建 綠洲山莊(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 遭遇法務部提出改為高度戒護監獄的興建案,曾經是政治受難者的柏陽、施明德等人提出捍衛綠洲山莊原貌構想,由時任立委的施明德在立法院質詢,此案雖獲得行政院「政策性」同意,但是次年(1998年)施明德指控獄方維護上便宜行事,犧牲真跡。 也就是說,1980年代「綠洲山莊」的維護、修復並不是用「文化資產」的態度來看待,這類的修復也跟台灣大多數的古蹟、歷史建築不同。 事實上「綠洲山莊」也直到2005年才取得「歷史建築」身分,成為台灣保存這類地景的首例。 2023年7月15日,總統蔡英文視察「原國防部台灣軍人監獄」,此為促轉會審定之不義遺址。 (照片提供/總統府)

  7. 2021年3月24日 · 21歲白人男子朗恩(Robert Aaron Long)已遭警方逮捕並坦承犯案。 當局以8項殺人罪和1項嚴重攻擊罪起訴朗恩。 事件發生在美國仇亞情緒高漲的今日,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以「中國病毒(Chinese virus)」和「 功夫(kung flu) 」稱呼COVID-19, 助長種族歧視 。 在全美各大城市,亞裔仇恨犯罪隨著COVID-19的爆發, 較2019年上升145% ,自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間有 多達3,795起仇亞事件通報 。 美國各地針對亞裔的攻擊頻傳:84歲的泰裔老人在舊金山被惡意推倒致死、89歲的華裔老婦人遭兩男子搧巴掌還在她襯衫上點火、91歲的亞裔老人在奧克蘭的中國城遭人推倒、36歲的亞裔美國男子走在紐約街頭遭人從背後捅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