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得分
    籃板
    助攻
    本季6.2
    1.8
    1.5
    終場
    4月 14日@馬刺
    L
    95 - 123
  2. 2024年3月14日 · 當年太陽花學運不但點燃了無數年輕人的理想與熱情,從兩岸關係到台灣社會更留下深遠影響。 10年之後,《報導者》整理了太陽花學運迄今仍然深具意義的10個關鍵字,無論台灣社會如何演變,這10個關鍵字都值得被牢牢記住,藉此持續反思台灣未來發展方向。 而當318運動的青年參政熱潮逐漸消退後,「後318世代」似已失去了參與社運的動能,學生自治組織、異議性社團運作都陷入了相對低潮。 儘管如此,當前年輕人仍然關心與個人權益較為相關的公共議題,只是對他們更有影響力的已是影音內容、YT網紅,而不是學運領袖。 值得注意的是,同樣是318運動的參與者,有人走入政壇至今仍受到社會矚目,有人卻在過去10年深陷於這場運動衍生的官司之中。

  3. 2023年9月7日 · 根據2020年立法院三讀通過的《國民法官法》,2023年起國民法官制度正式上路施行,殺人等有期徒刑10年以上重罪,將由「職業法官3人」及「國民法官6人」,總共9人組成國民參審法庭,寫下我國民主進程與司法制度嶄新的一頁:多年來嚴格限於專業人士(法官、檢察官、律師)才得以行使職權的司法領域,史無前例由不具備專業背景的普通人民參與審理與判決。 從2018年起,《報導者》即密切關注模擬法庭階段的國民參審運作實況。 今年(2023)7月中,第一件進入國民法官公開審理程序的「季婦殺夫案」於新北地院展開,採訪團隊全程記錄首起國民法官指標案件,以及後續包括台北地院的酒駕致死案、新北地院的單親母殺子案,除了留下歷史時刻的見證,並嘗試從個案罪與罰的討論中,進一步從更廣闊的視野,探問社會問題的結構性本質。

  4. 2024年3月26日 · 國民黨立委陳菁徽是這屆立法院會期首波提出草案的立委,在進入政壇前,是20年經驗的婦產科醫師。 她提到,自己接觸的許多人工生殖求診者,是忙於工作、或者還未找到合適的配偶,故暫時沒有結婚計畫的單身女性,「她們會認為適合結婚的年齡沒有設限,但適合生小孩的年齡就有限制,希望可以保留自己年輕力壯時期的健康卵子,所以來凍卵。 」然而現行法律限制導致,凍卵後的女性若不找到一位男性結婚,就會終生無法將自己的卵子解凍製成胚胎,她認為相當不合理,因此力倡要優先開放單身女性人工生殖。 此外,2019年同性婚姻合法後,也促使社會討論《人工生殖法》中的「夫妻」兩字是否應該擴大解釋為「配偶」,平等對待同志家庭。 尤其女同志伴侶,只要借精即可進行人工生殖,程序並不複雜。

  5. 2019年10月16日 · 史蒂文生氏─強生症候群(SJS)是具致命危險的嚴重藥物過敏,但並非不能提早預防,不只研究已找出關鍵基因,健保也給付篩檢,但為什麼台灣平均一年仍有40、50個案例發生,且時常無法第一時間發現、救治?從教育訓練、醫病關係到政府政策,藥害防線出現那些缺口?

  6. 2023年8月22日 · 波蘭記者波瑞曼(Aleksander Bregman)1965年到金門時有去參觀馬山觀測站,今日馬山觀測站已不具軍事色彩,而是成了觀光景點。 此為從馬山觀測站看出去的風景。 (攝影/林蔚昀) 責任編輯/張子午、張詩芸. 2022年俄國入侵烏克蘭,終結後冷戰,開啟新冷戰。 近年來,有許多冷戰研究,從名嘴到鄉民,大家也開口閉口新冷戰⋯⋯但是,我們真的了解冷戰嗎? 冷戰看似把世界隔絕成美蘇兩個壁壘分明的陣營,但正如波蘭記者格里高什.雅舒斯基(Grzegorz Jaszuński, 1910-2001)所說,全世界沒有任何時候,像冷戰時那樣緊密連結,是個全球共同體。 1971年後,大家以為台灣很封閉,因為被退出聯合國,是個被隔絕在國際之外的邊緣人,但是,其實那時候台灣一點都不邊緣,反而舉足輕重。

  7. 我們知道,核能科技系統本身的複雜性與韌性不足,造成核能本質上的不安全,是當年 美國三哩島事件 以來許多社會研究的常識,如社會學家查爾斯.培羅(Charles Perrow)「常態意外(Normal accident)」的研究。 核廢料的問題,沒有恰當的科技可以落實處理,一直沒有實際上的突破,也幾乎成為常識。 目前高濃度核廢料大都以直接存放在核電廠下來處理,遙遙等待最後永久的儲存場地。 而在核電廠下儲存使用過的高耗能燃料(high burnup fuel),無論是包裹、裝箱、場地等,都非常危險,而核四規劃所使用的燃料棒,也正是這種。 長期以來,國內外對此問題都有報導。

  8. 2023年9月19日 · 孟加拉於當年因國際刑事法院判決1971年獨立戰爭時的穆斯林政治人物須為戰爭犯行負責,引發群眾激烈抗議,導致多人死亡。 (攝影/Getty Images) 修復式正義,目的不在追究加害者責任,而是著力於受害人及其需求。 透過調查報告與對話,尋求加害人與被害人間,著眼於未來之建設性關係,為其特徵。 舉世聞名的 南非真相與和解委員會(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 ,即是著例。 正因南非經驗太為人傳頌稱道,以致常有將轉型正義與修復式正義,直接劃上等號,以為南非真相和解就是轉型正義唯一作法,視不採此路徑者為異端錯植的誤解,國內也不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