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得分
    籃板
    助攻
    本季10.9
    6.6
    1.6
    終場
    4月 14日@馬刺
    L
    95 - 123
  2. 2024年3月11日 · 2014年3月21日晚間,立法院議場內的群眾正在入口處模擬應對警方攻堅的防守措施。 (攝影/楊子磊) 引發占領的契機不只《服貿協議》,也與當時民間抗爭蜂起的社會氛圍相關。 自2008年起,台灣陸續發生多場環境、勞工、土地運動,群眾對國民黨政府的不滿持續累積,最終匯聚成占領立法院的聲浪。 而318運動的24天內,由於參與組織多元,除了議場內「決策小組」提出的訴求外,公民團體各有主張,其中最普遍受支持的目標即是針對程序正義的「反黑箱」。 2013年6月21日,兩岸政府簽訂《服貿協議》,該協議以自由貿易為核心,將擴大開放兩岸互相投資多項服務業,包含金融、運輸、通訊等領域。

  3. 2018年10月15日 · 關於道德兩難及其政治意涵的論述,首推拉茲在牛津大學的老師兼朋友柏林(Isaiah Berlin)所提的政治妥協理論。

    • 「極化」的主要推力,來自菁英還是大眾?
    • 還有哪些因素可能促燃極端主義?
    • 極化的後果:削弱人民對政府和民主的信任
    • 政治競爭不能淪為黨派仇恨

    不同政黨的國會議員在意識形態上愈來愈壁壘分明,這點已經廣泛獲得共識,但特定議題的大眾極化證據則是頗受爭議。明顯可見的是,選民愈來愈依據意識形態自我分群:現在已經愈來愈少有自由派的共和黨人以及保守派的民主黨人,而且共和黨擁護者與民主黨擁護者在各種議題上的立場也愈來愈分歧。投票行為與黨派立場的一致性已然提升,如同我們先前所見。 目前專家整體上的意見認為,在這項菁英與大眾的互動當中,主要的推動力乃是由上而下。菁英向選民傳達極化的訊息,以便藉著黨派訴求獲取支持。由於政黨領袖傳達的這些訊息,選民因此經常改變自己對於議題的觀點。隨著領導者對於特定議題「傳達」愈來愈分歧的觀點,這樣的分歧也有可能會迅速散播於他們的追隨者之間。近期就有這麼一項案例:兩黨對於美俄關係長期以來的共識,在2016年之後迅速轉變為大...

    有些學者特別強調評論家與政治活躍分子是政黨極化的主要推動力,在民選官員與平民百姓當中都促成了更嚴重的極端主義。共和黨與民主黨活躍分子的意識形態分歧在1960年代之後大幅擴大,而且如同我們看過的,現在仍然積極參與地方公民活動的人士愈來愈是來自意識形態的兩極。對於鼓勵極端主義,以及把衝突的層面擴展到基於身分認同的議題群組,倡議者與社會運動似乎都扮演著重要角色。這些選擇受到媒體的報導,也受到尋求勝選的政治領袖大聲傳達。這些因素的結合很可能促成選民自我分群為不同的黨派陣營。 比較本章和前一章的倒U形曲線圖表,可以看出經濟不平等與政治極化在過去125年來呈現出亦步亦趨的發展。不過,正如世世代代的社會科學研究者耳熟能詳的那句話,相關性無法證明因果關係。開創這方面研究的麥卡蒂(Nolan McCarty)...

    民主需要各個政黨在政治市場上尋求選民支持而從事公平且活躍的競爭。實際上,有一項深富影響力的民主理論,主張政黨競爭就是民主的定義。美國民主在20世紀上半葉最重要的限制,正是種族平等在大體上都被排除於政黨競爭的訴求之外。反過來說,美國民主在1920至1960年代期間最重要的收穫,就是種族平等成為政黨競爭的中心議題。所以,政黨歧異本身對於民主而言其實是健康的情形。 另一方面,過去半個世紀那種激烈而且普遍的政治極化明顯損害了美國的民主。美國政治的當代觀察者都察覺到這種極化對於公共生活的傷害性衝擊。人稱「大調停者」,在參議院服務的時間從1967到1984的田納西州共和黨參議員霍華.貝克(Howard Baker)曾經說過一句名言,指稱體認到「另外那個人可能是對的」具有極高的政治價值。在那個極化程度較低...

    之所以要對極化感到擔憂,最重要的原因是極端的極化在長期之下有可能會導致民主崩潰。政治學家李維茲基(Steven Levitsky)與齊布拉特(Daniel Ziblatt)依據他們的暢銷著作《民主國家如何死亡》(How Democracies Die),以極具說服力的方式表達了這種擔憂: 所以,我們在本章當中對於極化得到了什麼瞭解?我們發現在20世紀揭幕之際,美國政治遭到深刻甚至猛烈的政治競爭所撕裂,但在後續的60年間,美國人卻逐漸學會跨越政黨界線,互相合作解決大家共同面對的問題。當然,我們對於許多公共議題仍然持續懷有強烈的歧見,這是任何一個多元民主國家的自然現象。不過,在1960年代中期,我們的歧見卻開始變得愈來愈惡毒,一開始是受到種族正義方面遭到長久壓抑的衝突所刺激,但接著卻迅速擴散到一...

  4. 2021年5月19日 · 以色列在齋戒月期間武力攻擊阿克薩清真寺的巴勒斯坦人,是本次以巴衝突的導火線之一。 圖為在加薩市區聲援阿克薩清真寺的民眾。 (攝影/AFP/MOHAMMED ABED) 5月10日起,以色列遭到駐點加薩走廊的哈瑪斯組織(Hamas)攻擊,以色列也展開對加薩的大規模「自衛還擊」的空襲轟炸。 加薩日夜受以色列空軍轟炸,截至5月17日,加薩共計有 至少200人身亡 ,亡者名單包括61名兒童,數千人受輕重傷;而以色列計有10人身亡,包含2名兒童,死傷名單仍持續快速增加中。

  5. 2016年11月3日 · 《報導者》與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衛城出版合作,推出南非、德國、智利、波蘭和匈牙利的轉型正義歷史,文章特別側重在制度與法律面向。 希望這些報導分析可以擴大台灣社會對於轉型正義的橫向吸收,進一步思考台灣應該選擇的道路。 【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X 衛城出版 X 報導者】 文字│黃丞儀、劉芳瑜、葉虹靈、邵允鍾. 轉型正義究竟要如何推動? 相信這是許多人,包括蔡英文總統,內心不時出現的疑惑。 《報導者》與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衛城出版合作,推出南非、德國、智利、波蘭和匈牙利的轉型正義歷史,文章特別側重在制度與法律面向。

  6. 今年8月,一份由密西根大學英高赫(Ronald F. Inglehart)與哈佛大學諾里斯(Pippa Norris)兩位教授以此為主題的 ,將「民粹主義」(populism)界定為民眾「對既有權威的憎恨,不管是大企業、大銀行、跨國公司、媒體上的專家、選舉出身的政治人物、政府官員 ...

  7. 2023年7月22日 · 《國家的視角》的洞見之一,是將有關國家權力的討論從制度、暴力的層面提升到視覺體制:國家權力的運作牽涉到國家如何觀看、如何被觀看? 以及我們如何被訓練成採用國家的角度來看待什麼是、什麼不是秩序? (攝影/陳曉威) 2023/7/22. 人權. 政府國會. 政治政策. 科學. 社會觀察. 書摘. 共產黨. 2023/7/22. 人權. 政府國會. 政治政策. 科學. 社會觀察. 書摘. 共產黨. 【精選書摘】 本文為台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館長林開世替 《國家的視角:改善人類處境的計畫為何失敗》 所撰寫的導讀,經麥田出版授權刊登,文章標題與文內小標經《報導者》編輯所改寫。 為何菁英與執政者原本立意良好的烏托邦發展計畫,往往以災難收尾? 為何中央政府由上而下的介入,總是不能成功改造「地方」而屢遭挫敗?

  1. 相關搜尋

    重機女神小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