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得分
    籃板
    助攻
    本季6.1
    2.4
    2.3
    終場
    4月 17日@公牛
    L
    116 - 131
  2. 社群企劃|陳思樺. 曾經與美國和英國比肩前行的台灣精準醫療計畫,爭議接二連三,甚至爆發讓台灣人「生物弱點」全都露的國安風險。 面對急速進展的精準醫療時代,在法規布建、倫理守則、社會溝通的進與失之間,如何「精準」拿捏?

  3. 林彥廷. 設計. 黃禹禛. 共同採訪/楊惠君、方德琳、黃浩珉;核稿/楊惠君;責任編輯/張詩芸. 醫療. 科學. 科技. 藥物. 細胞治療被視為癌症與重症的新希望,但細胞治療發展多時,由最早的骨髓移植、臍帶血移植,到近期癌症治療、膝蓋軟骨修補,都算細胞治療的一種。 《報導者》採訪免疫學教授、臨床醫師,解釋並梳理細胞療法的發展,更解答多項關鍵問題:目前坊間最火紅的NK、CIK、DC等癌症細胞治療有用嗎? CAR-T、iPSC是什麼?

  4. 實驗室「特管法」上路,官方解讀不一、審查案大塞車、醫界忙陳情. 2023.12.24 最後更新. 進入個人化醫療時代後,新技術快速超車醫學實證、倫理與法律,從再生醫療到基因檢測,都踩在醫療與商品的模糊地帶,衛福部只得在《醫療法》下以「特定醫療技術檢查 ...

  5. 2019年6月18日 · 近年在台灣少數縣市推展的「社區家園」,讓住民可以相對獨立自主地在外生活,是慢性精神病患在醫療照護體系之外與社區融合的契機,但要獲得大眾的理解與接納還是充滿挑戰。 《報導者》深入走訪台北洲美以及花蓮玉里兩個現場,從近日遭到抗議的都會區,到半世紀接納精神病患的小鎮,在歷史脈絡與生命經驗的交織對話中,看見那些被主流標定的「異常」中,努力活出的「日常」。 監製|張子午、楊惠君. 記者|張子午. 攝影|曾原信. 編輯|張詩芸、洪琴宣. 設計|黃禹禛. 《我們與惡的距離》熱潮後,慢性精神疾病患者返回主流社會的路途依然艱險。 「社區家園」是慢性精神病患在醫療照護體系之外與社區融合的契機,但要獲得大眾的理解與接納還是充滿挑戰。

  6. 2020年8月16日 · 這套方法的理論基礎主要來自美國的『認知行為療法』,發展出我們自己的量表,以同理心訓練增加動機,以達到再犯預防的效果。 但要支撐著改變,時間要拉長,個人觀察一年的團體比較有效,最簡單的邏輯是他被觀察了一年,至少拉長『監督期』,」邱惟真表示,他的協會接受台中市衛生局委託,執行最多的加害人團體治療課程,佔全市三分之一,每月有18個團體分散在大台中各地進行。 此以每月1次、一年共12次為一循環的開放式團體,是目前台灣針對性侵害加害人在社區的最主要把關機制。 每年治療期程結束前,治療人員會針對每位個案提出報告,送進委員會評估再犯危險是否有顯著降低,個案必須得在最長4年時間通過評估,否則就要送進台中監獄培德醫院──性侵犯的最後一站,進行刑後強制治療。

  7. 原漢家庭長大的Ciwang,是原運領袖的小孩,她會讀書、有資源,已是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但仍不能免於周遭無心的「微歧視」 (Microagression,指對於少數族群無意、隱性的歧視)。 她以自身經驗呼籲,在原住民尋求轉型正義之際,社會應關注「微歧視」對原住民帶來的後續效應。 「我必須活成什麼樣,才符合原住民的標準? 「如果我不夠像原住民,我會被質疑是否利用這個身分,去獲得某些權益跟福利? 這是生活在都市、時刻被貼上刻板印象,許多年輕都市原住民內心的痛。 來自花蓮秀林太魯閣族的 Ciwang Teyra ,35歲,目前任教於台大社工系,出身原運領袖家庭,父親Teyra Yudaw是推動太魯閣族正名 的重要推手 。 她在父親、自己、族人、其他原民青年身上,看見跨世代存在的原漢歧視。

  8. 醫療. 交通. 心理. 公衛. 酒癮. 台灣推估有30~80萬名酒癮者,但每年只有上千人、絕大部分是出現身體危害才進入醫院接受治療。 而為數眾多、尚未出現身體狀況的輕度與中度患者,卻是台灣酒害主要行為人,酒駕、家暴、群聚鬥毆,讓社會付出不少代價。 近年來,因為酒駕累犯終於讓酒癮者進入公共討論視線,也拉出許多被酒精綑綁,卻從不認知已經上癮的人接受治療。 只不過多數患者仍缺乏病識感,加上公衛教育不足、政府預算投入低,醫療環境也有待開拓量能,一條酒癮戒治的漫漫長路才正要開始。 亞杜蘭戒酒村位於新北市石碇山區,物質成癮者透過一年半的規律團體生活,試圖擺脫酒、毒成癮的狀況(圖非當事人)。 (攝影/林彥廷) 可搭配酒駕講習的酒癮諮詢轉介服務,卻未被擴大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