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得分
    籃板
    助攻
    本季4.9
    1.9
    0.8
    終場
    4月 14日@馬刺
    L
    95 - 123
  2. 2021年1月20日 · 去年3月,精神科醫師廖泊喬和一群同仁,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創立了全台灣第一個治療賭博成癮的「博弈門診」,目睹個案們在戒癮中的空虛、憤怒、無助。 去年11月,《報導者》連續推出兩集博弈產業報導幕後,廖醫師主動和我們聯繫,希望聽眾除了理解博弈產業的背後,也理解賭癮是如何發生、以及他在診間的發現。 而Summer,則是在30歲以前,一度沉溺於賭博中的個案之一。 運彩、線上博弈、借貸無所不碰的他,輸掉2000萬後,在去年10月接觸到博弈門診,開始試著轉變。 他後來開立 Podcast《不切實記》 ,持續講述他的經驗、希望幫助更多人不要落入這個陷阱。 你三不五時也賭一下嗎? 怎麼判斷自己成癮了? 怎麼求助、想辦法停下? 空虛、懊悔、憤怒……在戒癮途中,會遇到甚麼事?

  3. 這50萬筆國人基因資料、並且與醫院端病歷串聯,形同台灣人生物密碼的「金鑰」,正當謹慎運用,可開啟疾病治療、預防醫療、甚至健康產業的新紀元;但它同時也存在,讓台灣人「生物弱點」全都露的風險,除有高度商業價值、同時也具開發「生化武器」的潛能。 《報導者》團隊訪查發現,原本被賦予厚望的TPMI計畫,如今成為中研院、行政院和衛福部的燙手山芋。 精準醫療時代帶來了新的法規與臨床研究的挑戰,生物資料既沒有檢體、卻比檢體帶有更多的隱密資訊,既屬於研究、卻又同步提供了檢測診斷的資料,甚至出現了前所未見的「巨型聯盟式」研究計畫──一個主計畫無限擴增子計畫,應屬極機密與高控管的資料庫竟有上千名協同主持人都可以使用。

  4. 2018年12月11日 · 《報導者》 藉由推動台灣第一個安樂死公投的婦產科醫師江盛、因家庭照護風暴而梳理父子親情的皇冠出版社社長平雲的經歷與體悟,凸顯善終與照護不同的信仰與掙扎;並盤點全台安寧病房及人力,呈現目前全台安寧資源「四缺」的窘況,善終在台灣,如同「天邊的彩虹」,好美、卻好遙遠⋯⋯ 。 台灣社會要一起思考的是:安樂死的需求,是善終不該迴避的選項? 還是臨終照護不被滿足的出口? 監製|楊惠君. 記者|曹馥年、黃玉芳、楊惠君. 封面攝影|曾原信. 攝影|曾原信、吳逸驊. 編輯|張詩芸、陳思樺、莊璧綺. 設計|黃禹禛. 安樂死的需求,究竟是不能沒有的選項,還是不被滿足的出口? 善終在台灣,如同「天邊的彩虹」,好美、卻好遙遠⋯.

  5. 2019/9/6. 文/張婉昀(台大法律系畢業,倫敦政經學院性別、媒體與文化研究碩士,現為自由撰稿人) 司法. 性暴力. 書評. 【編按】 本文為 《認錯:性侵受害人與被冤者的告白》 書評,經游擊文化授權刊登。 作者張婉昀,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畢業,倫敦政經學院性別、媒體與文化研究碩士,曾任職出版界、在新媒體擔任性別議題主編,現為自由撰稿人。 「珍妮佛! 妳女兒今天在球場上的表現棒極了! 」一位母親看見珍妮佛與不認識的黑人父女在涼亭用餐,她直覺有些八卦,「真可惜妳老公沒有看到,他人在哪? 「他在和兒子共享父子時光,他們隨時會到,」珍妮佛說。 那位母親瞥向羅納德,鍥而不捨,「你們是怎麼認識的? 」她示意著羅納德問道。 珍妮佛和羅納德微笑對望。

  6. 2016年8月18日 · 很平凡的一個星期三下午,《報導者》記者隨著今年40歲的張志偉一起走進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的「成癮治療」診間。 就和其他門診一樣,房間裡沒什麼特別的擺設,等候他的只有與他認識超過10年的束連文醫師。 束連文醫師與張志偉(右)。 (攝影/吳逸驊) 張志偉20多歲時認識了吸食海洛因的朋友,他很好奇,於是也吸了海洛因。 與安非他命、搖頭丸不一樣的地方是,海洛因是許多吸毒者都流傳著「最碰不得」的藥物,因為海洛因的成癮性極高、戒斷症狀特強,價格又比較昂貴,張志偉最嚴重的時候,曾經一天花費8千元在海洛因上面。 問題是,吸食海洛因之後那種暈陶陶的快樂無法持久,一旦成癮,就變得再也不是享受,純粹是「不吃這個東西會餓死」的止饑用途。 張志偉一方面身陷其中,一方面自己也覺得這樣太可怕。

  7. 2017年11月26日 · RCA事件,從一個單一的土地環境污染議題,衍伸到公共衛生、勞工職業安全,甚至人權議題,是RCA勞工以他們的生命與健康,經歷過無數次組織動員、教育、抗爭,克服一關關難卡,從覺醒到行動的一個漫長血淚歷程。 根源:跨國公司不斷尋求廉價勞動力.

  8. 德國作為幼兒學前教育的發源國,其幼教理念史中有兩個「花園」。 其中之一的 「幼兒花園」(Kindergarten,即中文的「幼兒園」) 多年來已成為全世界幼教理念的典範:它將幼兒視為花園裡的幼苗,教育者不該揠苗助長,而應該營造遊戲化的學習環境並輔以大量戶外活動,放手讓孩子自由適性發展。 透過凡事自己動手做來培養孩子的自主態度,同時也藉由頻繁的人際互動,讓幼兒自行摸索情緒管理、進而學習社會化。 這一幅在歐洲和煦陽光下自由而活潑綻放的向日葵花田的圖像,也正是世界各國常向德國取經的理由──它特別是亞洲的「直升機家長」社會心所嚮往的烏托邦。 與「幼兒花園」恰恰相反,德國幼教理念中另一個不為人知的花園── 「史瑞柏花園」(Schrebergarten)── 則猶如一個黑暗的反烏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