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比賽

    Pacers lead series 3-2終場
    4月 30日vs溜馬
    W
    115 - 92
    中央組WLPCTGBL10
    4933.5980.03-7
    4834.5851.04-6
    4735.5732.07-3
    3943.47610.05-5
    1468.17135.02-8
    大西洋組WLPCTGBL10
    6418.7800.07-3
    5032.61014.06-4
    4735.57317.08-2
    3250.39032.05-5
    2557.30539.02-8
    東南組WLPCTGBL10
    4735.5730.05-5
    4636.5611.07-3
    3646.43911.03-7
    2161.25626.03-7
    1567.18332.01-9
  2. 2023年11月16日 · 2023/11/16. 圖、文/顏歸真;責任編輯/黃鈺婷. 環境. 動物保護. 科學. 攝影工作坊. 在地影像扎根計畫. 森林. 沿著步道前進一段,必須往林子裡下切。 樹藤糾結密布,撥開鋒利割人的芒草,閃過滿地咬人貓,游過潮濕箭竹,帶刺小蘗與薔薇隨伺在側,視野時而廣闊時而閉塞,罕有人跡。 手持離線地圖校正方位,茫茫野地裡唯有座標能夠定位彼此。 循著獸徑鑽探,沿途常見動物排遺,大大小小深褐色的顆粒,堆於路面,那可能是山羌、野山羊、水鹿的傑作。 有蹄類行經,踏在濕軟土徑上深深淺淺的足跡;一整片像是經過翻土整地的野豬拱土現場;偶爾,樹皮殘留黑熊爪痕。 荒野,是野生動物的家園。

  3. 2023年8月16日 · 根據農業部調查,國內寵物業每年產值至少500億新台幣。 有感於寵物產業正處上升期,當時的農委會畜牧處因此在2022年4月新設立寵物管理科(註),下轄全國動物展演業務。 然而,自2019年修正 《動物展演管理辦法》 (簡稱《展演辦法》)至今4年,目前寵管科仍未公開合法的動物展演場所數量。 「宜蘭有更多展演場所,是用以前養經濟動物的方式對待動物。 面對宜蘭競爭的動物展演市場,斑比山丘主打自己的動物IP,精緻化的體驗遊程與周邊商品。 (攝影/黃世澤) 動物展演議題浮上檯面,起因為2014年,台中天馬牧場的 明星河馬「阿河」 ,在運輸過程中摔車傷亡。

  4. 2020年1月22日 · 台東縣鹿野鄉延平林道上,一隻面貌蒼白的長鬃山羊,和20名登山客隔著一個彎對望,牠的身體滿是一點一點白色皮屑,遠遠看著像未融的雪。 50公尺、30、10、5⋯⋯駝著沉重背包的人們愈走愈近,只消伸長手臂就能觸摸,本該拔腿狂奔、生性膽小的山羊居然一動也不動,直到每位好奇的登山客都按下快門離去,牠仍然愣愣地站在原地。 10月的延平林道當然不會下雪,登山客們充滿問號又略微興奮地討論著,平常遊走在懸崖峭壁上難得一見的山羊,為什麼一反常態,彷如被馴養的羊一樣溫順? 「這隻山羊皮膚病很嚴重,看來活不了多久。 」老經驗的布農族獵人老師一開口,便解答了所有人心中的疑惑。 山羊:觸碰癩痢羊,當心「疥蘚蟎」上身. 在高雄石山林道檢出疥癬蟎的長鬃山羊。 (照片提供/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陳貞志)

  5. 2018年1月14日 · 鹿港青年拓荒記:「請保留我的家鄉」 「我們的困擾是,要隨時注意有沒有房子被拆,」這句話來自鹿港的返鄉青年。 住在「一府、二鹿、三艋岬」中,台灣曾經的第二大城,鹿港人對家鄉的驕傲與連結,正在受到威脅。

    • 熱血青年走至中年:「我們知道為何而戰」
    • 省道旁的龍昇村,曾是不夜城
    • 在掩埋場旁種一座南瓜隧道
    • 不讓坤輿「蛇窿透𧊅窟」
    • 南瓜田裡的家族聚會
    • 20年前被恐嚇的國中生,20年後成為抗爭前線直播手
    • 送走坤輿、謝迎神尊,期待永遠不見

    近年來,老會長逝世、耆老凋零,陳明志自己也從覺醒青年變成了覺醒中年,但滿腔熱血沒有隨時間冷卻。 「一大早,大家都同心協力,搬神桌、請神尊、搭帳篷,」陳明志細數去年(2021年)1月5日,龍昇村民一起籌備新一波抗爭的過程:從事工程業的村民用家裡的吊卡車載來了貨櫃;貨櫃屋架好了,要怎麼走進去?於是又載了一把樓梯過來。 他笑說,以前龍昇村民想像中的「抗議」,就是包遊覽車到縣政府前喊喊口號,沒有主題,抗爭要達到什麼程度,統統都不知道,「就像烏合之眾那樣喊一喊然後回去,那時候絕對沒有想到說要埋鍋造飯什麼的。」

    龍昇村所在的造橋鄉位於中苗栗,共有9個村莊,由海岸往山脈,分為外三村、中三村、內三村,愈靠山線的村子,客家人的比例愈高。與海線後龍鎮接壤的龍昇村,就屬於外三村,閩南人與客家人各佔人口一半左右。 龍昇村民形容,被省道台一線貫穿的這裡曾是一座「不夜城」。在國道三號、西濱公路還沒完成之前,每到農曆過年的時候,車流就會從國道一號的尖山、頭份交流道,塞車塞到龍昇村和後龍鎮。 「大家回去過年的時候,南下都一條線變兩條線、三條線、四條線(線道),然後北上的(車道)被南下的佔據,晚上全部都是台一線往南下的啦,散不去。」陳明志回憶,以前台一線旁有許多公路飯店,自救會所在處的對面,剛好就是幾家已經歇業多年的小吃店,寫著「南北店」的手繪招牌還掛在店門口。 一到過年,返鄉車潮大排長龍,村民甚至會在馬路上做起生意,賣...

    蜿蜒在龍昇湖上的南瓜隧道,也是龍昇村反掩埋場抗爭的產物。20年前,反坤輿自救會為了與贊成興建掩埋場的頭人競爭話語權,派出自己的人馬參選地方公職;2006年至2010年,從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村長到最困難的一席鄉代表,果真都讓反坤輿的村民選上了。期間,坤輿案也因捲入行賄弊案而被苗栗縣政府擱置。 抗爭休戰,承平時期的自救會該做什麼?龍昇村民左思右想,決定透過社區發展協會申請農村再生計畫的經費,在當地引以為傲、風景秀麗的龍昇湖畔興建堤防與步道,並在炎熱無遮蔭堤防上,用當地盛產的南瓜「種」一座隧道。 在自救會,若問起「南瓜隧道」是誰設計的,會發現幾乎每一位龍昇村民都有參與。至今還是村裡唯一一位鄉代表的古育誌,就是當年的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熱心載記者到家裡過夜洗澡的陳大姐,一邊開車一邊聊到,自己原本在...

    春日傍晚,反坤輿自救會一如往常地輪三班駐守。這天,有值班的、沒值班的村民三三兩兩聚在自救會的貨櫃屋裡聊天,剛完成照顧南瓜隧道例行工作的羅順資也在。在場村民異口同聲說,羅順資是龍昇村的「綠手指」。 從今年初春到仲夏,羅順資的一天,常常是從南瓜隧道開始。從種下幼苗開始,他每天來到湖畔照顧南瓜,施肥、抓蟲、澆水。這天,羅順資的工作是固定南瓜藤──他拿著綁枝機,每壓一下,機器前端的嘴喙就會吐出一截紅色的紙帶,圈住南瓜藤和隧道骨架,好讓柔軟的南瓜藤不會被風吹斷。 62歲的羅順資不習慣向記者說自己的故事。但是,當我問起坤輿20年前聘僱村中長者做工務的往事,又或者是幾十年前龍昇村、後龍一帶不時有非法濫倒事業廢棄物的新聞,他立刻帶我拜訪了當年做工務的長輩,也騎車引路帶我到幾年前曾被濫倒廢棄物的山林地。 坤輿...

    離開羅順資的菜園,往北騎進淺山的另一頭,會到達陳明志家的梯田。 春分,天氣晴朗,正是適合種南瓜的日子。早上9點,陳明志32歲的長子陳柏弦在龍昇村的家裡等待家族成員到齊。這天,陳柏弦在台北工作的弟弟、住在台南的嬸嬸和堂弟、甚至是定居新竹的大姑姑和小姑姑都攜家帶眷地來了,林林總總20人,來到陳家耕種了半世紀的梯田,準備種南瓜。 從大學到出社會從事餐飲業,陳柏弦在台北待了10年,直到3年前才返鄉照顧中風的父親;回到龍昇村後,他一邊照顧父親,一邊接工作和料理農務,同時也協助社區發展協會處理行政工作。 陳柏弦自豪地說,他們家的南瓜雖然沒有申請有機認證,但是完全無毒沒有用藥,「有些南瓜為了生長快速會用化學藥劑,但是用化學藥劑催的南瓜雖然大,卻很水。南瓜要長愈慢才會愈好吃,果肉會比較扎實。」 每年,到了種...

    在自救會值夜班的晚上,陳柏弦聊起返鄉3年的心境:「(返鄉)前兩年,我幾乎沒有休假,雖然身體很累,可是心裡不會累。在台北,我覺得自己很像一顆螺絲釘,每天做同樣的事情、累得跟狗一樣,但是餐廳少了我好像也沒什麼差別,還是可以營業,就算我明天死了,對台北市也沒什麼影響⋯⋯不要說沒什麼影響,根本沒有人會發現。每天就這樣,日復一日。」 「回來這邊,我好像比螺絲釘重要一點點,也能幫社區,」他說。 20年前坤輿掩埋場申設案來到龍昇村時,陳柏弦還在讀國中,但當時的他已經可以感覺到村裡異樣的氣氛。 「那時我還不太懂發生了什麼事,但我爸就說:『不用怕,因為我們不是在做壞事。』」 時過境遷,當值青壯年的陳明志步入中年,從抗爭前線退到後勤部隊;陳柏弦則從懵懂的國中生長大成人,站到抗爭前線。個性溫和的他是抗爭的直播手,...

    2022年9月18日早上,反坤輿自救會的帳篷特別熱鬧。 3天前,經過20年的抗爭、618天的日夜輪守,坤輿掩埋場的申設文件正式過期,龍昇村民、各地聲援者和政治人物,甚至是從外地返鄉的龍昇村鄉親,全都聚到這裡慶祝抗爭勝利,準備把在自救會庇祐村民一年多的玄天上帝神尊,迎回後龍北極宮。 載著玄天上帝的神轎起駕時,長長的鞭炮在前方劈哩啪啦地開路。隨著大鼓與鑼陣的節奏,送神隊伍沿著省道台一線前行,一路上眾人持香緊跟著神轎,在大太陽下虔誠送駕。 送神隊伍離開沒多久,村民請來的工人開始拆除坤輿掩埋場門口的自救會帳篷,移走這1年9個月以來、村民在此埋鍋造飯的生活痕跡。 看著清拆到一半的自救會據點,陳明志說: 此刻,工人口袋裡的手機正巧播放出張雨生的歌〈我期待〉,唱著「Say Goodbye」。 這回,希望龍...

  6. 2021年12月22日 · 本文為 《危殆生活:無家者的社會世界與幫助網絡》 書摘,經春山出版授權刊登,文章標題、內文部分小標經《報導者》編輯所改編。. 「在表面失序的邊緣人群中,發現不為主流所知的生活世界」 的研究和實作精神,1920年代後一直存在於社會學的傳統中 ...

  7. 2017年3月27日 · 凱道上的原住民團體所訴求的僅是,當傳統領域要進行商業性的大規模開發時,例如興建大飯店或開採礦產,需徵求部落的知情同意。 其實在此之前,台灣本來就有「諮商取得原住民族部落同意參與辦法」,但它所根據的母法《原基法》第21條只針對「原住民土地或部落及其周邊一定範圍的『公有土地』」, 而如今新出爐的《原住民族土地劃設辦法》又將私有地與傳統領域的概念切割,這意味著,即使某一塊私有地其實在原住民傳統領域範圍內,但因為法律上不將它列為傳統領域/原住民族土地,原住民仍然很難主張對那塊地上的開發案行使知情同意權。 舉例來說,東海岸的阿美族人經過多年抗爭,才以行政法院撤消環評方式擋掉惡名昭彰的美麗灣渡假村開發案,目前卻還處在四面楚歌的態勢下,杉原棕櫚渡假村、黃金海休閒渡假村等開發案都還蓄勢待發。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