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杜正勝 (1944年6月10日 — ), 臺灣 高雄 永安 人,歷史學者,專長在 中國上古史 、中國古代社會史學者,專研古代社會史、文化史、醫療史等。 1992年7月榮膺 中央研究院院士 ,曾任小學教師,臺灣 東吳大學 、 國立清華大學 教授、 國立故宮博物院 院長、 中華民國教育部 部長等職。 現任 國立成功大學 歷史學系榮譽教授、 長榮大學 臺灣研究所講座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兼任教授、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研究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暨通信研究員、《大陸雜誌》主編、《新史學》主編、中央研究院院士。 學術生涯 [ 編輯] 學術背景 [ 編輯]

  2. 杜正勝 (1944年6月10日 — ), 臺灣 高雄 永安 人,歷史學者,專長在 中國上古史 、中國古代社會史學者,專研古代社會史、文化史、醫療史等。. 1992年7月榮膺 中央研究院院士 ,曾任小學教師,臺灣 東吳大學 、 國立清華大學 教授、 國立故宮博物院 ...

  3. 2024年3月27日 ·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通信研究員杜正勝院士在中國是怎麼形成的大歷史的速寫一書中提出引人入勝的觀點回答兩個最關鍵的問題: 中國的範圍到哪裡? 中國人是哪些人? 當我們把研究尺度拉高到上萬年的宏觀視野,對各式史料進行細緻的爬梳,就會發現這兩個問題可以破解許多過往的認知迷思。 中國的範圍到哪裡? 先來認識最初的「中國」 「中國」這個名詞,最早見於西周開國之初的青銅器〈何尊〉,上頭的銘文寫到:「宅茲中或(國)」,但此處的「中國」尚不具備國家疆域的意涵。 圖|研之有物(來源| Wikipedia ) 中國的範圍究竟到哪裡? 杜正勝院士首先指出:「我們不能看到『中國』二字,就把當代對於中國的理解,投射到數千年前。

  4. 2024年5月13日 · 中研院院士杜正勝年初出版定位貼近大眾並濃縮其畢生思考與史觀的通史中國是怎麼形成的》。 相較於前作周代城邦》、《編戶齊民兩本學術論文改編的學術書新作讓大眾得以一窺這位重量級史學研究者的歷史洞見本篇專訪由曾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的吳雅婷以及與杜正勝相交數十年的成功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宋史與婦女史學者劉靜貞教授共同採訪撰稿。 曾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教育部長,幾度立於文教政策浪頭上的杜正勝,一派從容、氣定神閒地走進訪談的會議室。 這裡是他自1980年以來,從事研究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直到今日,他仍然每天由家中步行至研究室,投身歷史,了解世界。 研究室外廊角落裡有張簡單的椅子,几案以箱子充當,案上疊著三兩本書,鎮著一塊奇木。

  5. 杜正勝 Cheng-sheng Tu. 通信研究員. 學歷. 英國倫敦大學政經學院研究. 研究領域. 古代社會史、文化史、醫療史. 著作目錄. 學經歷. 學術榮譽. 專書. 論文. 書評. 會議論文. 編輯整理. 翻譯. 其他.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是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負責中國近代著名的歷史和語言學研究機構,1928年成立於廣州。

  6. 2005年3月1日 · 大學失去理想 也與現實脫節 — 教育部長杜正勝專訪. 中央研究院院士杜正勝, 自從接任教育部長以來, 因為他的同心圓史觀(以台灣史為核心向外推)及去中國化的主張, 激起政壇不少風波,而成為歷任教育部長中最具爭議性的一位。 他如何看待台灣高教的黑暗期? 他又提出怎樣的診治藥方? 文. 李雪莉. 天下雜誌318期. 發布時間:2005-03-01. 瀏覽數:169. 問:大學目前最嚴重的問題? 答:我曾提出過大學的任務:創新知識、提升國力、引領思潮。 大學殿堂主要是創見與創發,由未知到己知的過程就是「知識創新」。 觀念知識比實際勞務操作更重要,經濟力要全面提升的話,大學扮演的角色也是火車頭的角色,這是「提升國力」。

  7. 2023年12月12日 · 杜正勝為「中國是怎麼形成的」一書定位,一是希望在學術上追求真實,在現實上反映當今意義,目標是為了解答既平常又困難的問題:什麼是中國、中國人及中國文化,不過杜正勝也坦誠自己愈來愈不了解中國。 杜正勝認為,台灣長年飽受北京的政治宣傳騷擾,說「台灣自古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種政治語言既不符合歷史,也非實事求是,眾多史料反而證明「台灣地方自古未屬中國」。 杜正勝認為,今日的中國範圍,並不能代表歷史的中國。 歷代的中原王朝範圍也不等於當代的中國。 「中國是怎麼形成的」一書還原不同時期「中國」的真面目,回到當代人所認定的中國。 (編輯:李亨山)1121212. #台灣. #出版情報. #郭重興. #杜正勝.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8. 其他人也問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