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5年11月26日 · 話劇時代對易先生心理的著墨不多電影在這階段只給觀眾關於漢奸處境的印象王佳芝和易先生約會從易先生口中我們大概可以知道他的生活非常緊張 (「這樣輕鬆說話,對我來說,真的很難得。 」),易先生的工作場所很黑暗,充滿尖叫與鮮血 (「我不看電影我不喜歡黑的地方。 」),最後是他講到電影中重要的主題──「恐懼」,易先生說他交往的都是社會上有頭有臉的人千秋萬代掛在嘴邊,......從他們眼睛裡我看到的是同一件事......恐懼。 易先生是影片中擁有最多恐懼的人,他心懷恐懼,自然容易在別人眼中看到恐懼,和別人不同的是,他同時也是最會隱藏恐懼的人,這是他維持在黑暗中主宰地位的方式。 關於這點,我們在下一篇分析床戲的文章中也能看到。

  2. 2011年6月24日 · 桂河大橋是名導演大衛連的作品在電影史上堪稱是經典之作。 它描述在世界大戰期間位於泰緬邊境戰俘營的故事,這座戰俘營被日本人所控制,長官齋藤負責在一定的期限內組織戰俘們造好這做為人員、物資

  3. 2015年11月24日 · 「救弟弟。 此時,壓在石板下的方登掉了眼淚,也開啟母女倆長達三十年的心結,太難過了,這就是災難,它對待心靈和肉體一樣殘酷。 我們該如何理解媽媽那時的決定? 小白老師說,媽媽因為知道姊姊的求生能力比弟弟強,姊姊是強者,弟弟是弱者,所以西紅柿理當讓給弟弟,撬石板當然要壓姊姊、救弟弟,我對此不認同,人命關天的情況下,母親不會預料到姊姊能奇蹟地生還,撬哪邊就肯定死另外一邊,我認為,對這件事唯一的解釋是──中國傳統的重男輕女思想。 心結造成了,姊姊的「屍體」被媽媽抬去和爸爸屍體擺在一塊,並在家裡供了牌位,姊姊奇蹟地生還,被一對解放軍夫妻領養,接著是電影的主題──往冰釋之路。 這條路上,方登經過下面的過程才原諒母親。 1.選擇性失憶。 (她對地震前記憶的唯一妥協是,「我叫王登!

  4. 2014年8月2日 · 此境,過於孤獨的喧囂. 《大紅燈籠高高掛》文本分析. 本打算在昨天寫中國遊記系列的「前情提要」,但讀書會的思考轟炸加上近日生病,餘下的精力只夠看一部電影,我想起前天在上班前讀的《妻妾成群》,是收錄在白延慶《大學語文教程——中國當代文學選 ...

  5. 2016年2月5日 · (更正:便利讀者吸收情節,更改為連續一週,每日刊出兩天份。)

  6. 2011年4月10日 · 「不是,我是受他精神感召前來的。 接下來我在旁邊看了許久有關毓老生前的紀錄影片,他「今之古人」的形象深植人心,黑白相間的長鬚、小瓜皮帽和暗色的長袍馬褂,一般人不知,在路上看到了恐以為他是搭乘時光機來到現代的清朝人,卻實他真的是清朝人,還是皇族子弟,他和溥儀同歲,真是難以相信他經歷過我們只能從課本臆想的那段歷史,見其人還不夠,如能聞其聲就更好了,紀錄片中播著他上課的情形,只見一矍爍老人聲若洪鐘,真的不騙你,中氣十足並且雙頰紅潤,重要的是他正氣凜然的樣子讓人就算心裡想造次也不太可能,他的相貌在紀念集中被描述為「鼻頭山根堅硬筆直,昂藏俊偉…」,有這樣面相的人若為臣必為忠臣,一時我覺得他和高中的數學老師有點相似,正好數學老師也是一絲不苟的人,面相學似乎真有它的道理。

  7. 2012年4月24日 · 「溫柔」既然是翁山蘇姬的本來面目,為什麼還需要造神運動?電影有一段是士兵欲開槍朝翁山蘇姬和她的支持者掃射,但她卻不顧指揮者的勸告向他們走去,後來指揮者似乎「震於她的威勢」,像喪家犬一般走人了,在我看來未免太突兀,因為這和翁山蘇姬的本質大相徑庭,既然她選擇離開心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