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3月11日 · 「不要用夢的多寡來評估睡得好不好」。 從臨床發現,有 睡眠障礙 (例如 睡眠呼吸中止症 )、慢性病(如缺鐵性貧血、 尿毒症 、糖尿病或是 巴金森氏症 ),以及憂鬱焦慮的病人,反因睡眠品質不好,特別容易感到多夢。 此外,有些藥物如安眠藥、鎮靜劑和抗憂鬱劑也可能引起多夢。 作夢大約占據每天睡眠時間的1/5。 正常情況下,人每晚都會做4至6個夢,而在疲勞、生病、焦慮、緊張等情況下,會增加作夢的機會。 沒有作夢究竟又是好還是壞? 那麼,長期沒有作夢,又究竟是好還是壞呢? 認為自己不會做夢的人一般只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是做了夢,但醒了之後回憶不起來;而第二則 是受到腦部的無線電波的干擾所導致的,即大腦調節中心受損。

  2. 2020年8月9日 · 日前曾有日本的節目教大家做「小腦自我檢測」,蔡翰說,「其實他提到的檢查,就是我們神經科醫師每天都會做的神經學檢查,一個是 Tandem Gait,另一個是 Romberg Test。 前者檢查小腦功能,後者檢查的是本體感覺。 Tandem Gait(慢速走路) 方式:直線行走,模仿模特兒的步態,後腳貼緊前腳腳後跟,雙手自然垂下,慢慢一直線走路。 目的: 了解步態問題(尤其是大腦前庭起源的步態問題) 用於區分小腦疾病的亞型。 執法機關用來測試中毒程度,例如酒測時的直線走路測試。 觀察: 觀察是否有完整維持直線。 注意骨盆的移位方式、身體是否有擺動。 注意膝蓋的彎曲,腳掌踏在地上的時候有沒有完全貼緊。

    • 解方 1 生活紓壓
    • 解方 2 快樂食物
    • 解方 4 正念減壓
    • 解方 5 紓壓小妙方

    「開口唱歌」既紓壓又能增加免疫力

    唱歌的同時,大腦會分泌安多酚和催產素,會讓人感到喜悅,有助於緩解緊張情緒,減少壓力,增加信任與親密感,同時還能降低血壓。耳朵中 的 一 個 微 小 的 器 官, 稱 作 球 囊(Sacculus)的構造,它對唱歌產生的頻率產生反應,不論歌聲聽起來如何,都會立即產生愉悅感。 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的心理學家指出,歌唱可能是某些言語障礙的良好療法,它能改善神經系統,及建立大腦的學習迴路,甚至在對帕金森氏症病患進行歌唱的「音樂治療」,8 週之後病患的發聲音量、維持音準、和吞嚥控制,都有顯著進步。

    「洗碗」有助穩定自律神經和情緒

    根據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做的一項研究,發現洗碗能降低 27% 的壓力,其中的關鍵原因在於透過洗碗的動作,能夠穩定自律神經,讓情緒變得更穩定。 研究發現,專注洗碗的那群人,因為專注在聞香皂氣味、感受水溫和觸摸碗碟時,「壓力荷爾蒙明顯下降」,焦慮情況減少 27%,自律神經更加穩定!至於對照組,草率、快速洗碗的學生在完成這項家事後,體內的壓力荷爾蒙並沒有明顯的改變、降低。

    「和別人說說話」能降低 80% 的壓力

    瑞士心理學家 Jean Piaget 指出「講話是科學紓壓」,有品質的對話除了紓壓,也能增進對自我的洞察。而「自言自語」不僅能幫助集中注意力、快速整理思緒,也能安定焦慮、減輕壓力。 如果能和信任的朋友或家人說說話,也能有效舒壓!心理學家 Paula Davis-Laack 指出,「孤獨感」是讓壓力更加沉重的常見因素,若能跟信賴的朋友聊聊心事,也是紓解壓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從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心理學教授 Seth D. Pollak 的實驗也發現,與家庭成員接觸,即便只是簡短通話,都能刺激催產素,幫助降低血壓、增強記憶力。

    壓力大時不免想要來一塊小蛋糕或是巧克力讓自己心情好起來,但這些食物只有在吃的時候覺得開心,吃完之後,反而因為昏昏欲睡而覺得情緒低落。 想要靠飲食來紓壓,吃對食物很重要,可以達到紓壓、抗壓的營養素包括色胺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Omega-3、鎂等。以下食物含有上述營養素,多吃這 3 大類快樂食物,幫助你紓壓解憂。

    「正念」是分子生物學家喬.卡巴金博士於 1979 年,在美國麻州大學醫學中心首創的「 正 念 減 壓 」(MBSR, Mindfulness Based Stress Reduction)課程中提出,他證實了「正念」對焦慮和慢性疼痛的病患大有助益。由於正念練習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不需要在特殊環境、心境或誰的指導下才可以進行,可以大量運用於生活日常。正念練習方法包括:

    不管是大如面試、重要考試、年度簡報等帶給你的壓力,或是和家人的爭吵、被朋友誤解等造成的不開心,生活中時時刻刻都可被壓力影響、甚至影響健康。透過一些小方法,只要在壓力來時或平日生活做做看,對舒壓都能有些幫助。

  3. 2023年5月17日 · 當家長與小孩發生衝突後,孩子的行為總是極端地令人難以想像,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李宛臻分享臨床經驗,每一位走入診間的孩童不完全是只因手機被禁止使用,才與父母發生爭執,背後通常隱藏相當多因素,而且是長期累積造就的結果,包括不認同爸爸媽媽的管教方式,或從小與家長間就沒有穩固的依附關係,父母一旦錯過黃金時期,若想在青少年階段才建立緊密感情,相對較困難,孩子更不易管教。 面對前往醫院接受治療的小孩,李宛臻表示,兒少精神科醫師能給予的幫助是在於,檢視孩子是否存在精神上的障礙,還是父母親職教育出問題,才能對症下藥找到解決方法。 「即使孩子的暴力行為已經嚴重到有社工介入,醫師還是會站在幫助他們的立場。

  4. 2021年4月26日 · 3步驟管理傷口,抗疤是一場持久戰! 張立人指出,不論是否為剖腹產疤痕,手術的傷口及疤痕護理都是有相同的黃金法則。 首先,最重要的是「傷口護理」。 仔細、定期的清潔及更換人工皮、都有助於傷口早日癒合,避免疤痕肥厚,才是降低疤痕生成的首要步驟。 再來就是「及早處理疤痕」,在拆線後,沒有組織液滲出,就可以開始使用抗疤產品,如矽膠凝膠或貼片。 最後是要有耐心。 「很多患者疤痕沒有處理好,都是因為不夠有恆心。 配合疤痕的成熟週期,一定要持續使用抗疤產品3-6個月以上。 有些人因為體質容易蟹足腫,甚至要用更久。 最怕的就是媽媽沒耐心持續使用3個月以上或斷斷續續想到再用,影響效果。

  5. 2023年5月12日 · 思期:開始意識到有成癮問題,也清楚改變行為的優點,不過對於自己是否願意投入戒癮還會有所猶豫。 舉例來說,個案自己會知道遊戲玩到凌晨不太好,不過凌晨時上線人數才最多,對於是否改變行為態度矛盾。 準備期:患者準備開始嘗試改變行為,可能會需要協助設立較小的階段目標及步驟,以利一步步執行行為改變。 行動期:開始做出行為調整,包含積極行為替代成癮行為、獎勵措施、避免誘惑情境等。 維繫期:行為調整已經大約半年時間,持續維持改變、辨識失誤、調節情緒、避免放棄,是預防復發的重要工作。 復發期:成癮是很容易復發的疾患,若出現復發也不需要氣餒,仍可接受評估繼續進行戒癮治療。 認知行為療法 助孩子尋找替代想法、時間管理.

  6. 2023年5月17日 · 日期:2023 年 5 月 17 日 作者: 陳 韋彤. 現在父母常觀察到孩子總是手機不離身,好像沉迷於網路世界中,但家長不理解,以為孩子只是想玩,其實孩童沉迷於網路中,往往不是單純的只是喜歡玩遊戲、看影片或看社群,背後是許多原因組成的,只有瞭解這些原因,才能幫助孩子脫離成癮。 家長發現,孩子一天花很多時間在手機上,無時無刻都沉浸其中,不免懷疑「我家孩子是不是手機成癮」? 亞洲大學心理系講座教授兼副校長,同時也是臨床心理師的柯慧貞表示,用手機的時間長,其實不一定是成癮了,畢竟有許多職業都需要密切使用手機或 3C,因此究竟有沒有手機成癮,關鍵在於「過度使用,且危害身心健康。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什麼程度才算是成癮? 不能只用時間判斷! 手機成癮三指標. 指標一:角色功能損傷.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