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1月18日 · 《中央通訊社》評選2023年 十大新聞 的第六名就是9月22日發生的 明揚大火 ,造成10死、100多人輕重傷,其中包含 4名消防員 、6名員工死亡,及10名消防員受傷。 如此嚴重的工安事故並非一朝一夕造成,而是長期持續存在的汙染問題,及一整套行政管理監督機制失靈的結果。 專家學者多次對明揚的環保、工安問題提出預警,原本有一次又一次的機會可以阻止明揚大火的發生,卻因為經濟部流於形式的管理與放水,放任明揚長期讓員工 暴露在高風險的作業環境中 ,錯失挽救機會,最終釀成悲劇。 很可惜的是,事發至今將近4個月,未見政府相關部會進行全盤檢討,媒體也因為總統大選而排擠了重大議題後續的追蹤報導,難以給予行政機關更多的輿論壓力。

  2. 2017年3月27日 · 說這話的人是今年44歲的Cawan(漢名鄭智文),他從小生長於台東縣東河鄉的阿美族都蘭部落,大學時離開家鄉到外地念書、工作,這幾年又回到部落生活。 他口中的Kumen也是都蘭部落長大的族人,2001年都蘭部落為了抗議「都蘭鼻BOT開發案」、自發性地做起傳統領域調查時,Kumen熱情投入,並鼓勵更多族人參與。 原住民「傳統領域」爭議是什麼? 原住民「傳統領域」指的是原住民原本的生活領域,包括部落所在地、農耕地、獵場、漁場、聖地等等,也包括海域與河流,但數百年來隨著外來政權的進入,這些土地屢遭侵奪。 今年2月14日,行政院原民會公布了《原住民族土地劃設辦法》。

    • 從花卉博覽會到溪州公園
    • 一條令鄉親沉醉的芬多精步道
    • 對「平原森林」的想望
    • 「移大樹種小樹」的「罪犯」怎麼來的?
    • 一刀停止平地造林政策,淪於因噎廢食
    • 「砍大樹種光電」的疑慮
    • 寄望台糖實現「一鄉鎮一森林公園」

    我一輩子定居的農鄉,彰化平原最南端,原本也是濁水溪下游輻射狀沙洲,因而名為溪州;介於東螺溪與西螺溪之間,1900年代,西螺溪東西二側,修築堤岸,形成濁水溪下游單一河道,水流引導在寬約2公里的河床,不再漫渙,溪州地質才逐漸穩定下來。 溪州鄉緊鄰濁水溪北岸,地形狹長,約13.5公里,有一條水圳,名曰:「莿仔埤圳」,貫穿全鄉,通向海岸,總長約30多公里;是台灣第一條「官設埤圳」,在溪州鄉最東邊的村莊大庄村與榮光村交界處,築水堤、設圳頭,引進濁水溪水流,灌溉沿岸萬頃農田,水源豐沛、源源不絕。 濁水溪上游山壁頁岩、片岩崩解,落入河床,沖刷成砂,引入圳溝、農田,沉積成黑色土壤,含有豐富有機質,十分肥沃,無論種植水稻、蔬菜,或芭樂、番茄等瓜果,品質保證優良。這是溪州鄉得天獨厚的特色。尤其是彰化平原許多鄉鎮...

    森林區只有二項「建設」,其一是從花博區後門,穿越樹林,開闢一條水泥自行車道,中間有分隔島,汽車也可通行;延伸,直達景觀苗木園區。另一項是在樹林中,迂迴環繞,在一排樹與一排樹之間,鋪設寬約180公分及150公分的木棧道,取名為「芬多精步道」,以我平常步伐計算,總長約1,800步,有1,500公尺吧!漫步、徜徉、健走皆適宜。步道延伸出幾處小平台,可歇息、做瑜珈、打太極拳、活絡筋骨。木棧道、木棧平台,皆以不毀損樹木為原則。 每天都有不少鄉親來行走,清晨、傍晚時段人最多;假日更有不少外地鄉親遊客,人流不斷。不過,大家都專注、靜默,各走各的,遇到相識熟人,點頭、笑一笑、揮揮手,打聲招呼,很少停下來開講,更不可能有喧嘩。 我和妻也算是常客。溪州公園花博區入口,距離溪州街道只有數百公尺,苗木區則緊鄰我的村...

    占地50公頃的溪州公園森林區,其實周邊還散布多處半荒野狀態的小樹林。 溪州鄉親很多人來這裡運動,非常滿意有這麼美好的園區,卻很少人知道這一大片樹林的由來,也不太有興趣去探究。而我恰巧清楚來龍去脈。 2000年,台灣首度政黨輪替,新政府提出「綠色矽島」政策,台灣南社社長曾貴海、執行長鄭正煜策劃,邀集台灣環保聯盟、綠色陣線、台灣綠色和平組織、生態保育聯盟、彰化縣綠色協會、台南縣市環保聯盟、高雄市綠色協會、台灣中社、台灣教授協會、台灣筆會等約20多個關注環境的民間團體,以及全國教師會生態教育委員會、立法院永續發展促進會,發起「台糖國土造林運動」,主要訴求是「闢建台糖萬頃森林」,發表〈「綠色矽島應先將台糖土地收歸國有」的建言〉,要求新政府「綠色矽島」政策,以台糖萬頃平原林方案,具體予以落實: 我也忝...

    早在1991年7月,「為因應社經環境之改變」,農委會就曾推出「獎勵農地造林」政策,「符合改善生態環境、增進農業土地利用效率,及提高國人休閒生活品質等三大方針」。 1996年,因應賀伯颱風災變,「山崩、土石流等災害頻傳,與山林保育、水土保持不彰有密切關係」,林務局推出「全民造林運動」計畫,「號召民眾一起造林,以達國土保安、涵養水源、減少災害」等目標;到2002年7月,林務局再推動「平地景觀造林」獎勵政策,引起不少爭議,遭到知名環保人士強烈質疑、嚴厲抨擊。甚至爆發多起林務局官員貪瀆事件。 2005年8月,媒體大幅報導「全台各地造林弊端叢生」,歸納出「假造林、真詐財」,詐領造林獎金的「九大花招」,許許多多犯行手法,真是花樣百出,牽涉問題甚為複雜。 其中最受詬病、最普遍的一項是:「砍大樹、種小樹」。...

    「申請平地造林地,必須淨空」這項規定,應該是備受抨擊,「誘發」「砍大樹種小樹」的癥結所在!也可以說是主要「禍源」吧。 當然還有許多犯行及其背景因素,值得探討。 總之,因為造林弊案連連爆發,媒體追蹤報導,「2004年7月,行政院院長親身聽取(知名環保人士)的簡報,終於下達停止這項錯誤政策的指示。」 我要直率提出,這是「因噎廢食」、「本末倒置」,最省事、最不需要花腦筋的「指示」。 其實,一再爆發的造林弊案,主要是發生於1996年推出的「全民造林運動」,很顯然波及2002年才推出的「平地景觀造林」計畫,二者混為一談。 無論是「全民」造林、或是「平地」造林,是「錯誤政策」嗎?因為發生多起「砍大樹種小樹」等弊端,就否定造林政策的原意,而下達停止的「指示」嗎? 尤其是「平地景觀造林」計畫,最大造林戶是台...

    2019年年底,得知屏東縣萬巒鄉有一大片台糖造林地,預計砍樹200多公頃,改成「光電專區」,也就是要「砍大樹種光電」,以一公頃大約種植2,000棵樹苗計算,因為種太密難免折損,即使育成率8成,至少將砍30多萬棵樹。 我至為關注,密切留意相關報導。萬巒鄉長站出來強烈表達反對。 2020年2月28日,我應邀參加屏東縣政府舉辦的活動,請相識的文化局朋友聯繫、安排,活動結束,帶我們夫婦去萬巒鄉公所和林國順鄉長會面。 林鄉長親自開車載我們到造林地;哇!放眼望去,一大片綿延無盡、鬱鬱蒼蒼的茂密樹林。 我們在路旁停車,一面漫步、林鄉長一面介紹,這是屏東縣185號公路,座落於大武山下,又稱「沿山公路」,最優美的綠色地段之一,最適合發展社區觀光生態旅行,結合養蜂等林農「經濟」、多元休閒活動,潛力無限;林鄉長熱...

    平地造林獎勵政策,20年合約即將到期,之後何去何從?作何規劃?關乎台灣環境品質,影響至大,已有多家媒體關注,討論甚多。我所知有二篇報導,十分全面、深入、精闢;其一、網路媒體《報導者》(2019,12):「平地造林,何去何從」系列;其二、《天下》雜誌700期(2020,06)「與地球和好」專輯:「花了二十年種森林,為何一夕要砍光?」,都很值得參考。 近日,我直接打電話請教林務局林華慶局長,得到的簡單訊息是,基本上朝向繼續補助,正在研擬新方案。我請問他:「包括台糖嗎?」林局長回覆道:沒有啊,要看農委會和台糖公司⋯⋯。 就是說,「政府」(相關單位)尚未想好如何對待台糖萬頃林地。我有無限期待、想望。 平地需要造林嗎? 從1991年的「獎勵農地造林」、1996年的「全民造林運動」、到2002年的「平地...

  3. 2022年9月11日 · 「這是種子,哪會臭。 」影片中 吳晟 對著小孫女阿k(溪)說。 這時,兩人正在書屋外的平台就著枯枝把玩,阿k被刺到後說自己沒有哭喔,接著立刻提醒阿公:「你不要被刺到喔,你是大人。 」只見吳晟輕聲附和:「我是大人。 這是文學紀錄片《他還年輕》的最後一幕。 在祖孫互動結束進入屋內之後,導演林靖傑留了一個靜態鏡頭作為整部紀錄片的句點:如「川」字排列整齊的細小枯枝中間,是兩顆綠色的種子,彷若「小」字置於其中。 這個結局對於一部以土地為創作根源的詩人紀錄片而言,實畫龍點睛──是渾然天成的自然詩篇,童稚言語如詩,落入畫面成字,令我印象深刻,回味再三。 太過驚喜,因此向導演確認為何以這個互動作為結局,林靖傑則如此詮釋:這是小孫女懂得照顧阿公的感受,表達對阿公的關照。

  4. 2021年8月27日 · 森林芬多精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森林芬多精. 評論. 吳/致農委會、台糖公司:「砍大樹種光電」的三大疑慮. 平地造林政策停滯、砍樹種電疑慮不斷,政府各部會和台糖公司,到底對萬頃林地規劃為何? 在彰化溪州曾申請平地造林一年多才通過的詩人吳懇切建言,如今的溪州公園已為示範,請務必以不砍樹為最高原則... 2021.8.27. 環境. 彰化. 空氣汙染. 能源. 政治政策. 農業. 經濟. 氣候變遷. 森林芬多精. 《報導者》是由「財團法人報導者文化基金會」成立的非營利網路媒體,致力於公共領域的深度報導及調查報導,為讀者持續追蹤各項重要議題。 我們秉持開放參與的精神,結合各種進步價值與公民力量,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5. www.twreporter.org › a › opinion-indigenous-peoples-should-notFill 1 - The Reporter

    《中華民國憲法》提及「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但若就此對於所有種族採取一樣的政策跟行政措施,其實會形成「齊頭式的平等」。 究其原因,就是原住民族的政治處境以及文化歷史發展淵源與土地的關係,跟主流族群(漢民族、華人社群)在根本上截然不同。 因此對於不同民族(種族)要有不同的特別措施或法律制度,這是自詡為民主政治與人權掛帥的進步國家的必然建設。 九〇年代的修憲運動,當時也在《中華民國憲法》的 增修條文 當中,增列原住民族權利保障的條款。 但是這個「保障」到底是出於什麼理由? 這著實呼應了為什麼「調侃原住民族」的言論,可能是挑撥社會創傷等級的攻擊行為。 因為這個保障的立意,早已長期被台灣主流社會所扭曲。

  6. 2018年1月14日 · 環一座思念母親的島──曾文誠人生最棒的完賽. 你可能聽過他評論過無數動人心魄的球賽,但最高潮迭起的其實是他的人生賽局,57歲的曾文誠,甫完成一場徒步環島的壯舉,外在展現的是驚人的意志與體能,但每一步既艱難又堅定的800公里長征,環繞的不只是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