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1月26日 · 腎結石的成因主要是人體水分攝取不足,進而導致排尿量不足,偏偏人體內的結石需透過尿液排出,無法排出的小結石會逐漸堆積,漸漸形成較大的結石,造成排尿困難甚至疼痛。 除了排尿不足外,一些生活習慣或是生活環境,也會升高罹患腎結石的風險。 季節: 台灣地處亞熱帶,一到夏天氣溫高流汗多,如果攝取水量又不足使排尿減少,就容易造成腎結石,尤其夏天病人數量更是冬天的3~5倍。 遺傳: 如果父母有腎結石病史,子女得結石機率比一般人多3倍,若雙親之一和兄弟姊妹有人得過腎結石,那得到腎結石機率更比一般人高5~10倍。 慢性泌尿道感染: 長期臥床、尿液滯留、副甲亢、先天性尿路狹窄、痛風,以及服用過量致酸劑都可能造成慢性泌尿道感染,提高腎結石風險。

  2. 2020年7月28日 · 2020-07-28. .文 / 林貞岑. .出處 / 康健編輯部.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字級. 收藏. 分享. 根據健保署公布2019年10大最燒錢疾病,慢性腎病位居榜首,一年支出高達513億元,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執行長、衛福部雙和醫院副院長林裕峯說,在台灣,慢性腎病約有200多萬人,「不到1成的人知道自己有腎病,」他說。 低蛋白飲食減少腎臟負擔. 除了檢查及藥物治療,低蛋白飲食是延緩腎功能惡化,以及進入洗腎的關鍵因素。 雙和醫院院長吳麥斯表示,蛋白質攝取過量增加腎臟負擔,加速腎功能惡化,建議攝取量需考量體重,1公斤體重攝取蛋白質約1公克,以60公斤重、腎功能正常的成人而言,每天約可攝取60公克。

  3. 2023年9月7日 · 2023-09-07. .整理 / 游奕凱. .責任編輯 / 陳祖晴. .出處 / 康健編輯部.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字級. 收藏. 分享. 腎臟病飲食原則是什麼? 腎臟病飲食是所有慢性病飲食中最複雜的一種。 因為腎臟無法清除體內的 鈉 、 鉀 和磷,目前訂立的腎臟病飲食準則將鈉的每日攝取量定在2,300毫克以下。 至於磷和鉀沒有明確限制,但有建議攝取量,未接受透析的病人建議每日磷攝取量為600~800毫克、鉀則是4克以內。 透析的病人磷攝取量則是600~1,000毫克、鉀則是2~3克。 損傷的腎臟難以過濾蛋白質代謝的廢物,因此不論期別只要是腎臟病病人都要限制飲食中蛋白質的含量。 只有接受透析治療的人例外,他們對蛋白質的需求較高。

  4. 2001年8月1日 · 2001-08-01. .文 / 顧景怡. .出處 / 康健雜誌. .圖片來源 / 鄭佳玲繪. 字級. 收藏. 分享. -----(以下為原文) 夏天是容易腎結石的季節。 因為人們在室內吹冷氣,散失水分,尿量減少,因而尿液中的代謝廢物濃度相對提高,增加析出形成結石的機會。 腎結石在台灣都會區的盛行率約9%。 腎結石不一定停留於腎臟。 石頭有時會隨尿液排出的過程,沈積於輸尿管或膀胱,而成為輸尿管結石或是膀胱結石。 這些泌尿道的結石統稱尿路結石。 推薦閱讀:腎結石症狀有哪些? 腎結石飲食5原則,結石自然排出. 因結石的成因不同,「石頭」成分也不同。 最常見的是草酸鈣結石和磷酸鈣結石,約佔80%。 其次是感染造成的無機鹼性結石(10~15%)、尿酸結石(10%)及少部份遺傳疾病引起的結石。

    • 金秀賢1
    • 金秀賢2
    • 金秀賢3
    • 金秀賢4
    • 金秀賢5
  5. 2021年4月15日 · 2021-04-15. .文 / 廣告企劃製作. .出處 / 廣告企劃製作.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字級. 收藏. 分享. 人口老化和不健康的環境、生活型態,使得癌症發生率越來越高,所幸現代醫療也在不斷進步,手術搭配術後的放射治療、化療、標靶治療,有效改善病患存活率和生活品質。 不過,想要成功抗癌仍有其前提,除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如期完成治療」更是抗癌成功的第一步。 2020最新的研究分析顯示,不論是哪種癌症,不論正在接受哪種治療,只要延誤或中斷治療,都會造成死亡風險上升,影響存活率。 哪些原因導致治療中斷? 「手術後一般1~2個月就要開始接受輔助性的化學治療,超過這個時間,文獻統計治療效果會大打折扣。

  6. 2022年9月22日 · 1症狀要急診. 腎臟發炎症狀有哪些? 腎臟是代謝人體廢物的重要器官,其中排尿的狀況出現異常很可能就是腎臟生病的指標。 一般來說,若平日裡不明原因尿量、尿液顏色有明顯改變,或者出現大量泡沫尿、血尿,有以上症狀,民眾應積極就醫尋求醫師協助。 此外腰痛也常被認為是腎臟病的代表性症狀,但是如果沒有排尿異常的問題,且休息後多能緩解,那更可能是姿勢不良或運動傷害導致的腰肌勞損。

  7. 2010年6月1日 · 這幾年,台灣婦癌出現明顯變化,子宮頸癌發生率下降,但「子宮內膜癌增加速度驚人,」台北榮總婦產部婦科主任顏明賢表示,在北榮,子宮內膜癌病患已超過子宮頸癌了。 長庚醫院婦癌研究中心主任賴瓊慧也說,「我每開(刀)4個病人,就有3個是子宮內膜癌。 國民健康局最新統計指出,女性所有癌症的發生率增加了4.7%,其中子宮內膜癌竄升最快(增加幅度達31%),是台灣女性生殖道癌症中發生率排名第二位的惡性腫瘤,已超過卵巢癌。 卵巢癌也不遑多讓,擠入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0名;所幸子宮頸癌拜抹片篩檢觀念日益普及所賜,發生率降低。 子宮內膜癌發生率日益升高的原因跟乳癌類似,與飲食、生活習慣有關,危險因子包括了肥胖、高血壓、糖尿病。 隨著分子醫學進步,目前醫界發現也可能與荷爾蒙間接誘導有關。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