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8月8日 · 採訪編輯鄭閔文 「心好累、人生好難⋯⋯。」做不完的工作,低薪、買不起車與房、遇到老屁股賴著不走、升遷困難,這些是「厭世代」的縮影。相較於上一代經歷過台灣經濟起飛的榮景,20歲~35歲左右的這一代即使生活還算富裕,餓不死啊卻也過得 ...

  2. 2019年11月11日 · 文 / 脊椎力學專家、作家及著名講師 鄭雲龍 現代人工作休閒都離不開電腦,久坐打電腦,姿勢不對很傷脊椎,如何在電腦桌前維持好姿勢? 請先按照下面幾項準則,確認軀幹跟大腿,以及膝蓋的角度是否正確。

  3. 2021年4月28日 · 現實人生中的煩惱與困擾,真實得讓人著迷。 圖片來源:Apple Podcast. 「Before Midnight」由平面設計公司三頁文主理人「小光」顏伯駿、「一隅有花」及美感教科書計劃共同創辦人張柏韋共同主持,除了人生經營、藝文主題,小光與柏韋也在節目中探討了許多容易在半夜時分竄到腦海中的人生疑惑。 從兩人一來一往、對不同人生議題抽絲剝繭的深度對談中,也似乎能窺見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想望及體悟。 Podcast的節目名稱來自於經典電影「Before三部曲」中的第三部《愛在午夜希臘時》, 主持人小光和在午夜前的一個小時,和聽眾一起聊一聊那些生命裡的無可奈何與萬幸。 收聽連結: Apple Podcast / Spotify / KKBOX. 推薦收聽單集: 所以我們該如何過好這一生?

  4. 2021年3月26日 · 《VidaOrange 生活報橘》特別專訪腦神經科醫師淳予,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帶你了解你的大腦是如何運作,讓自己在休假時真的能「好好放鬆、好好充電」。

    • 「無法信任&傷害受虐」(Mistrust & Abuse)
    • 「被剝奪感」(Emotional Deprivation)
    • 「疏離孤立」(Social Exclusion)
    • 「過度依賴」(Dependence)
    • 「脆弱不安」(Vulnerability)
    • 「失敗自卑」(Failure)
    • 「我有特權」(Entitlement)
    • 為什麼會陷入困境?
    • 正面迎戰,改變人生困境
    • 深入探索自己,創造個人展望

    你認為別人將會以某種方式來傷害你。 那些方式可能是欺騙你、帶給你身體上的傷害,或是利用你。當陷在當中時,就會想躲在一片不信任感的牆後來保護自己。 你要不就是完全避免與人發展情感關係,或只是擁有一段表面關係;要不就是和無法善待你的人建立關係,然後自己感到憤怒,想要報復對方。

    你相信自己對愛的需求永遠不會從其他人身上獲得適當的滿足。你感覺沒有人真正在乎你、關心你,或是了解你的感受。 你會受到冷漠,吝於付出者的吸引,不然就是你自己會變得很冷淡,不願付出,你的情感關係必定只會往暗淡無光的方向走去。 你會有兩種感覺交替出現:受騙、氣憤,以及受傷害的孤獨感。但諷刺的是,你的氣憤只會讓人對你更加漸行漸遠,讓你的情感持續被剝奪。

    你感覺自己和他人有所不同,總會有一種被世界孤立的感覺。 如果你有這方面的問題,那麼你可能有過被同儕排擠的經驗與感受,你會覺得你不屬於朋友圈。你可能是感覺到自己不好看、談話技巧不佳,或是感覺自己有缺陷,你會避免與人接觸,也會避免與群體發展社交關係。

    你會覺得如果沒有其他人給你足夠的協助,就無法好好處理日常生活上的事務。 你要依靠別人來當你的支柱,而且總是需要別人支助你。你常會暴露出完全不信任自己判斷的態度。你感覺自己沒有什麼能力可以做出好的判斷,所以舉棋不定。難以信任自己的判斷力。

    你生活在恐懼中,擔心災難隨時會來臨,不論是自然災難、犯罪、醫療相關,或是在財務方面。你在這個世界上感受不到安全。 這種恐懼是多餘且不實際的,但卻會控制你的生活,你卯足全副精力,只是想確認自己是安全的。你的恐懼也可能圍繞在各種疾病之間:怕患上焦慮症、受愛滋病感染,或是精神失常。也可能是特別關切財務受損問題,害怕走上破產之路,最後流落街頭。

    你總會有自己有所不足的想法。相較於同儕,你更相信自己是失敗的。 在童年時期,你對於自己的成就感到自卑,其他孩童總是比你好。到了成人階段,你會誇大自己的失敗程度,並以這種方式來讓自己持續處在失敗狀況中,讓這一種困境得以維持。

    和接受現實生活限度的能力有關。處在這個困境中的人會覺得自己很特別,他們堅持自己有辦法立即做到、說到,或是擁有任何他們想要的。 他們不管別人是否認為不合理,不管時間和耐心,也不管現實狀況是否可行,還有是否會影響到別人,而且自律有困難。

    人生困境是一種從童年時期就開始萌芽,然後在一生中不斷重覆的模式或主題。最終結果就是到了成人階段後,我們會想辦法再創那些在童年時期傷害我們最深的情景。 人生困境具有會傷害自我的能力,就治療師的觀察, 正是因為有這項的特質,所以才讓它顯得如此令人痛苦。它是我們所熟知的,雖然帶給我們痛苦,但卻因為讓我們感覺自在且熟悉,因此難以扭轉。

    人生困境是深根的長期模式,如同成癮行為或是壞習慣一樣,難以改變。 要改變,就需要有體驗痛苦的意願,要正面迎戰它,了解它,同時還需要紀律,每天有系統地觀察和改變行為。想要改變,就不能一下這樣,一下又要那樣地不穩定,要持續反覆練習,改變才有可能發生。

    “我們不應停止的探索之旅,在所有所有的最終,我們會到達最初,一個首次發現的最初。”-出自詩人艾略特(T. S. Eliot)《四個樂章》(Four Quartets) 我們相信,每一個人都有一些與生俱來的偏好。或許在我們生活所進行事,最重要的就是去發掘我們天生所渴望的是什麼。 確認自然本性最好的線索,就是情緒和身體的直覺。當我們從事滿足自然本性的活動,或是發展符合自然本性的情感關係時,我們會感到美好,我身體也會獲得滿足,能體驗到樂趣或歡樂。 《重建生命的內在模式》 這裡買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重建生命的內在模式》,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圖片來源:Unsplash)

  5. 2019年1月3日 · 《 說理I+II 》整理2500年歷久不衰的說服修辭法則,教你如何看清情境,靈活運用不同的說服工具,以找到兩方都覺得最佳的解決方案。 (責任編輯:閔文) 文/美國知名修辭學者 Jay Heinrichs. 所有的論辯都可歸納為三個核心議題探討:責難(過去誰錯了)、價值(現在什麼是對)、選擇(未來該怎麼做), 亞里斯多德認為,若要真正解決問題,必須著眼於未來選擇,才能找到共識,並解決問題。 控制言語的時間狀態. 修辭的三大基本議題皆涉及時態(tense)。 現在,我們已經有了個人目標(你期望透過爭論得到什麼)和對方的目標(情緒、想法和行動)。 在開始進行論辯前,請先問自己一個問題:辯論的議題是什麼? 根據亞里斯多德的說法,所有論辯議題都可以歸納為三種: 責備(Blame)

  6. 2019年12月2日 · 今天就由 Youtube 影片超過 1800 萬觀看次數、Google 搜尋關鍵字「脊椎保健」搜尋排行第一名的脊椎力學專家 雲龍 帶我們練習如何達到最理想的「坐姿中心姿勢」以及面對不同種類的椅子時,該怎麼坐才不會傷脊椎。 (責任編輯:黃懷容) 文 / 脊椎力學專家、作家及著名講師 雲龍. 坐姿的定義是大腿跟身體呈九十度,也就是一個人的身體跟腿是可以休息的狀態。 端正穩重,坐如鐘. 古人說「坐如鐘」,為什麼坐姿要像鐘? 因為鐘擺會來回擺動,但鐘不會, 「坐如鐘」的意思,就是指一個人坐得端正,像一口大鐘一樣穩固,不會像鐘擺般搖頭晃腦,身體也不會前傾後仰、東倚西靠,雙腳也不會翹二郎腿或是抖腳。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