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6月2日 · [譯者導言]. 曾經有朋友戲言馬克思的資本論最難的是第一卷第一卷里最難的是前面三章。 為甚麼會這樣說呢? 因為整個《資本論》的寫作遵循了一種「抽象範疇到具體範疇再繞回抽象」的寫作方式,它以黑格爾式的「圓圈」描繪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這裡,商品和資本被看作歷史的有機整體加以總體的把握。 如同米歇爾·羅伯斯所說的,把經濟學當作自然科學進行研究的西方學者,即使如瓊·羅濱遜那樣對馬克思的學說有好感,對他這種黑格爾式的「形而上學」多半也是繞道走的。 讀大衛哈維:讀懂資本社會,你的現代病就能好一半 大衛.哈維:從彈性累積、壟斷租值到城市共同體 大衛·哈維,最受歡迎的馬克思主義者? ——《瘋狂矛盾》譯者手記.

    • 一)
    • 二)
    • 三)
    • 四)

    1883年3月14日,一位德國猶太人客死在英國倫敦。相信於當時的英國人眼裡,誰也想不到這位落泊異處的老頭,其思想竟可憾動整個世界。這個人就是卡爾・馬克思(Karl Marx)。根據古希臘神話,天神宙斯會將戰死沙場的英雄升上銀河。從此,他們擺脫腐朽的肉身,化成天上繁星,照耀大地,指引凡人於茫茫黑夜裡尋覓路向。同樣地,當馬克思死後,他的名字便脫離肉身,連結各種人文學科範疇,例如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與社會學等等,其涉及的範圍之廣,足以形成一個龐雜的星座:馬克思主義,自從誕生以來,它就像幽靈般跟人類的歷史糾纏一起。 在被歷史學家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稱為「極端的年代」(the Age of Extremes)的二十世紀,人們受到馬克思的影響,引發了俄國的十月革命、蘇聯建立、中共建立...

    有說,恩格斯與馬克思的關係曖昧,情況就像柏拉圖與蘇格拉底:柏拉圖筆下對話錄,都是借老師之口宣揚自己的哲學概念。但是,馬克思跟恩格斯更多是合作夥伴的關係,他們互相影響,互為滲透。然而,1883年的3月14日之後,恩格斯淪為孤身一人,他要獨自從馬克思手上接下了重任。隨著老馬的遺體安葬在海格特公墓,年邁的恩格斯拾起已逝好友的那支封塵鋼筆,為他完成未竟大志:整理馬克思遺下的筆記和稿件,完成《資本論》的第二、第三卷。那麼,我們是否看到馬克思家族的第一重分裂呢?即馬克思本人與恩格斯的馬克思之間的分裂。難道恩格斯沒有靜悄悄地把自己的思想加諸奉老馬之名下的文稿裏? 到底馬克思與恩格斯之間的思想差別有多大,他們的差異怎樣通過合作達致同一等等,從而可否從《資本論》二、三卷析出恩格斯的因子呢?這些問題並非我們三言...

    如果說《資本論》是一部開天闢地的劃時代鉅著,它的面世稱得上是歷史大事,故此我們(尤其是當今語境下的馬克思主義者)務必正視;那麼恩格斯的殘篇《自然辯證法》(Dialectics of Nature)亦然。但《資本論》是備受後世肯定的,而《自然辯證法》則是從消極的層面來理解。不可否認,《自然辯證法》有著偉大的理論前提:恩格斯為了證明馬克思的辯證法具備解釋一切的普遍性,他認為不但可以從人類社會,甚至可以從自然界抽象出辯證法的運作規律。故此,他決定要寫一部有關自然界的辯證發展史。結果,恩格斯帶著龐大的激情弄得焦頭爛額,但是他的失敗正是具有價值之處。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老祖宗——匈牙利哲學家盧卡奇(György Lukács)的思想亦具備前、中和後期之分,晚年回流布達佩斯辦學的他,曾嚴厲批評《歷史與階級...

    「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 這是《共產黨宣言》的第一句。當年震動人心的這句話,在今天看來,故然淪為濫作引用的老調。然而,我們應該比前人看得更仔細,便能發現它並非一句口號,而是對黑格爾那句臭名昭著之豪語的逐字重寫:「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 正如盧卡奇所言,也許黑格爾是在本質論的層次上。故此,經過我們上文的分析,我們有理由認為此句話是出自馬克思之手,他從主體的能動性方面改寫這句句子,即是把海涅提過的隱藏句用辯證法的第三規律寫出來——「凡是不合理的,都不應存在」。 【無睡意哲學】的馬克思: 馬克思:資本主義危機 - EP52 馬克思:階級鬥爭 - EP53 _________________ 《01哲學》,哲學入門,深入淺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世界。下載《香...

  2. 2016年10月21日 · 馬克思與恩格斯 《共產黨宣言》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中聲稱,從原始公社解體 「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 。 階級鬥爭推動歷史演進的解釋,和生產力與生產關係推動歷史變遷的解釋並不矛盾,因為不同階級正是代表了新舊生產關係而進行鬥爭的。 而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的階級鬥爭,是「現代社會變革的巨大杠杆」。 意識形態批判. 雖然馬克思很重視對社會的物質層面的分析,但這並不意味著他的思想可以被簡化為一種 「經濟決定論」 (economic determinism) 的教條。 在他的分析中,「社會意識」 (social consciousness)的要素也會發生相對獨立的影響。 馬克思認為,在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的思想同樣也是佔有統治地位的思想。

  3. 2017年7月25日 · 馬克思主義者主張經濟是形塑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社會動力──每個社會都是由特定的經濟系統所組織而成的由此觀點某種特定的經濟形式也會形塑特定的性文化以下將以資本主義與性相之間的關係為例資本主義式的經濟體會被利潤與經濟成長所引導——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利潤是透過剝削勞工而來而把利潤再投資進企業enterprise中則會產生經濟成長」。 馬克思主義者區別資本主義在歐洲及美國發展的兩個階段:在19世紀時,以市場為基礎的資本主義(market-based capitalism)佔主導;自20世紀初,資本主義則被許多大公司所形塑。 現代「性相」之社會結構即反映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情況。

  4. 2016年10月21日 · 馬克斯韋伯 (Max Weber1864-1920),百科全書式的天才學者對現代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經濟學都影響深遠的先驅人物。 他對如何研究社會有著和涂爾幹截然不同的認識,風格獨特的社會學路徑常被後人概括為「理解社會學」 (interpretative Sociology)。 在韋伯的眼中,社會學是一門「對社會行動進行理解」的學科。 判定「社會行動」 (social action)有兩個要件,一個是行動者賦予了行動主觀意義/動機,另一個則是行動與他人發生聯繫。 從研究物件來看,韋伯的切入點是微觀的,他從個體出發,而不是將整個社會視為有機實體進行研究。 同時,「理解」 (verstehen/understanding)更是體現出鮮明的韋伯特色。

  5. 2017年10月25日 · 簡單來說馬克思的論述有兩方面勞動力所生產的價值沒有合理地回饋工人階級反而成為了資產階級的資本積累本文不探討這一點);資本積累導致過度生產最終會令價格不能反映價值而使工人階級的辛勞付諸東流。 [注三]他認為,資本主義的生產離不開投機,因此不是那麼理性的行為。 他舉了一個例子:十九世紀前,建築業的做法是先付款、後建屋,或一邊付款一邊建屋;但到了馬克思的時代(及至現在),變成發展商大量建造房屋然後推出市場。 馬克思說:「建築業不再是為了顧客,而是為了市場而去建築;和任何其他產業家一樣,他必須在市場上有已完成的商品。 」(《資本論》,第二卷第十二章)生產者的決定並非真的按照供求規律,因而永遠有賣不去的存貨,而資本家始終要冒上負債和破產的風險而割價求售(《資本論》,第二卷第二章)。

  6. 2020年11月22日 · 哲學. 《馬克思愛情與資本論》:當馬克思在寫到剩餘價值的時候. 撰文:來稿文章. 出版: 2020-11-22 21:17 更新:2020-11-23 17:42. 3. 【01哲學編按克勞斯吉廷格Klaus Gietinger所著的馬克思愛情與資本論》,以故事的形式表現出馬克思的一生以及他書寫資本論的歷程。 本書不是馬克思的傳記,而更接近一幕幕關於馬克思的戲劇。 今天選了《資本論》中關於剩餘價值的一節,讓我們以淺白的語言來再讀馬克思這個極為重要的概念。 馬克思: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 資本是沒有顏色的,被分為固定資本與可變資本。 杜希與腓特列繼續在黑板上沙沙作響地寫。 固定資本是生產工具的價值(原料、生產工具,特別是機器),簡稱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