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月12日 · 單桶原酒最大特點是在裝瓶前只簡單過濾,未做任何稀釋,酒長時間吸收桶壁的風味物質、芳香化合物,導致香味十足,是高階威士忌愛好者的首選。

  2. 2021年12月29日 · 美國威士忌(Bourbon Whisky,又稱波本威士忌、波本酒)是使用全新燒烤的橡木桶所產生,通常帶有濃郁的松香水或香蕉油味道,單寧重、木質與香調強烈。

    • 戴資穎:即使世界第一,也要學習輸的感覺
    • 郭婞淳:老天爺要你多成功,就會給你多少挫折與磨練
    • 楊勇緯:正因為有些遺憾,才有了更遠大的追求
    • 羅嘉翎:這不是一個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
    • 魏均珩:比賽中的學習,沒有人拿得走
    • 鄭怡靜:拿到銅牌,只是開始
    • 陳玟卉:感謝教練,他用生命在陪我
    • 王齊麟:輸球不可怕,那是持續進步的動力
    • 潘政琮:不要想太多,就是一直衝
    • 李智凱:盡力了,還是可以繼續努力

    世界羽球球后戴資穎 3 度挑戰奧運,本屆在小組賽連勝出線,8 強戰以局數 2 比 1 逆轉泰國好手依瑟儂(Ratchanok Intanon),4 強戰以 21 比 18、21 比 12 擊退印度名將辛度(Pusarla Sindhu),決賽則對決現今世界第二的陳雨菲,三局比分為 18 比 21、21 比 19、18 比21 惜敗,3 度叩關奧運,這次拿下銀牌,仍是最佳紀錄。 戴資穎成名甚早,2016 年就登上世界第一,2017 年曾在全英賽、亞錦賽奪冠,締造跨季 27 連勝紀錄。然而,她在羽球含金量最高的兩項大賽,世界羽球錦標賽與奧運,都沒有拿過冠軍,包含世錦賽 5 度止步 8 強,前兩次奧運都在 16 強淘汰。有外媒點評她是「無冕后」(暗指世界排名第一,卻沒拿過大賽冠軍的選手)。 當時,...

    舉重 59 公斤級女子決賽,郭婞淳以抓舉 103 公斤、挺舉 133 公斤、總合 236 公斤的成績拿下金牌,抓舉、挺舉及總和成績等 3 項數據,都打破奧運紀錄,個人則完成在奧運、世錦賽、亞運、亞錦賽等國際賽事,全部奪金的「大滿貫」紀錄。 郭婞淳曾在 2016 年里約奧運 58 公斤級拿下銅牌,近幾年更進一步,東京奧運週期表現亮眼,包含 2018 年亞洲運動會、2019年世界舉重錦標賽、2021 年亞洲舉重錦標賽,全都拿下金牌。 「老天爺要你多成功,就會給你多少挫折與磨練。」在 2014 年備戰亞運時,她曾被槓鈴壓傷,右大腿肌肉 70% 斷裂,但郭婞淳不畏挫折,保持正向心態。她認為,所有挫折都是最好的鼓勵。 今年賽前,她曾研讀《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顛峰》以及《天才的人間力,鈴木一朗:51則超越野...

    柔道男子 60 公斤級,23 歲的楊勇緯一路過關斬將,最後拿下銀牌,也是台灣首位在奧運殿堂奪牌的柔道選手。 楊勇緯近幾年表現穩定,2018 年亞洲運動會獲得男子 60 公斤級銅牌、2019 年亞洲柔道錦標賽贏下 60 公斤級銀牌、2020 年德國柔道大滿貫賽銀牌。但他說,「我不會因為這面銀牌就停下腳步,因為我要的是金牌。」並認為在賽場上,只要有遺憾,都是往後前進的動力。

    羅嘉翎以 19 歲的年紀,成為歷屆奧運以來,挑戰跆拳道 57 公斤級最年輕的台灣選手,並拿下銅牌。她曾私下吐露訓練的辛苦,「寒暑假別人在玩,我都要練習,不是有比賽,就是快要比賽。」 賽後,她在臉書寫下,其實沒有預設奪牌立場,並謙虛認為,這次奪獎並不是結束,而是下次挑戰的起點。

    射箭男子團體賽部分,台灣隊由魏均珩、湯智鈞、鄧宇成等 3 人組成,一路擊敗澳洲、荷蘭、中國隊,在冠軍戰惜敗給南韓奪銀,追平 2004 年雅典奧運紀錄。 其中,魏均珩連續參加兩屆奧運,他的感想是,不論比賽勝負,在過程中的學習與體悟,是其他人無法拿走、也是最重要的經驗。

    桌球項目,林昀儒、鄭怡靜在混合雙打奪下銅牌,終結台灣 21 年奧運桌球獎牌荒。29 歲的鄭怡靜受訪時表示,她情緒外顯,19 歲的林昀儒冷靜內斂,兩人需要磨合。有次比賽輸了,兩人坐下來「談心」1、2 個小時,才逐漸了解彼此、培養更好默契。這次拿下銅牌,鄭怡靜說,「這只是開始,我還要打好幾屆呢。」 林昀儒首次打奧運,除了混雙摘銅,在男單項目也拿下第 4 名。在 4 強戰激戰世界球王樊振東,以局數 3:4 惜敗。樊振東賽後坦言,非常艱辛才贏下比賽。 林昀儒以「省話」聞名,態度非常謙虛。他說,自己並不是什麼神童,只是打好每一顆球而已。這次四強賽後,媒體詢問他樊振東打得如何,他則說,「我有資格去評價他嗎?」 昨日對決德國前球王奧恰洛夫(Dimitrij Ovtcharov),一度將奧恰洛夫逼入絕境,但...

    女子舉重 64 公斤級,陳玟卉以抓舉 103 公斤、挺舉 127 公斤、總和 230 公斤摘下銅牌。賽後,她一度以為自己是第 4 名,得知拿牌後喜極而泣。首次參加奧運的她,特別感謝教練,「他一路幫我很多,他用生命在陪我們。」 其實,陳玟卉原本是鐵餅、標槍、鉛球的「三鐵」選手,高中才轉換跑道練舉重。對於這次奪牌,冷靜下來後她則說,銅牌對她有極大肯定,使她更有衝勁,想在國際賽站在頒獎台上。

    羽球「黃金男雙」李洋、王齊麟組合,在決賽以 21︰18、21︰12,直落二的比數擊退中國組合李俊慧、劉雨辰,拿下台灣首面奧運羽球金牌。 「麟洋配」在本次奧運倒吃甘蔗,在小組賽第一場輸球,但隨後過關斬將,勇奪金牌,超出兩人賽前設定的 8 強目標。李洋曾說,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其實,李洋原本練手球,國小才改打羽球,起步比較晚,甚至一開始打不進甲組選手(在甲組才有資格參與國際賽)。經過 10 幾年追趕,他終於把實力提升到和學長王齊麟的程度,從 2019 年起,兩人搭檔合作。 王齊麟則說過,輸球並不可怕,輸球才是持續進步的動力。他表示,只要調整好心態,就算奧運對手很強,一樣能關關難過關關過。

    我國高爾夫國手潘政琮在東京奧運演出逆轉秀,經過「驟死賽」比下其他 7 人,拿下銅牌,也是台灣男子高爾夫史上第一面奧運獎牌。 潘政琮首輪打出 74 桿(+3,高於標準桿 3 桿),排名第 57;第二輪、第三輪都打出 66 桿(-5,低於標準桿 5 桿),打完三輪排名升到 17。第四輪他更以 6 博蒂(berdies)、1 老鷹(eagle)、無柏忌(bogey)的 63 桿(-8,低於標準桿 8 桿)的好成績,總桿數 269 桿,與其他 7 人並列第 3。 按照賽事規則,7 人進行 4 洞延長賽,他脫穎而出,贏下銅牌。在上屆里約奧運,潘政琮是並列 30 名,這次一舉摘銅,他說「我沒想太多,就是一直衝,衝到最後一洞。」

    「鞍馬王子」李智凱在東奧男子鞍馬單項決賽,以拿手的「湯瑪士迴旋」(高難度的分腿全旋動作)獲得總分 15.4 分,拿下銀牌,是台灣體操史上第1面奧運獎牌。 李智凱曾在電影《翻滾吧!男孩》演出,以「菜市場凱」聞名,2018 年在亞運鞍馬項目奪金,寫下新紀錄。這次獲得銀牌,他說自己「已經盡力了,但是會繼續努力。」在賽前,他說難免想起 2016 年里約奧運失利(當時受傷、未晉級),但「告訴自己,我做得到。」很快調整心態,成功摘銀。

  3. 2007年1月12日 · 管理者最重要的責任在於創造績效. 管理者必須對其所管理的機構提供方向,思考機構肩負的使命,為機構設定目標,並為機構應達到的績效統籌資源。 有效性,也是管理者取得個人績效與成就的首要要求。 《Management: Tasks, 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1973. 忠告2. 了解自身的長處、知道如何提升長處、明白自己的限制,這些是不斷學習的關鍵. 組織只要有任何重大決策,都應該寫下他們預期此舉會有什麼影響。 9個月後,再就實際結果與預期進行比較。 這樣一來,組織便能了解,哪些地方做得不錯,具有哪些長處;以及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具有哪些短處。 這也是杜拉克奉行的「反饋比較法」,是了解自己很重要的步驟。

  4. 2016年3月15日 · 1. 戰略:戰前充分評估,不打沒有勝算的仗. 孫子的想法是,沒有勝算的仗不打,所以戰前的評估準備十分重要。 領導者要清楚每項策略、每個行動方案的影響,才知道如何規畫下一步,取得勝算。 孫子用來評估的要素周全,由內而外包括「道、天、地、將、法」。 孫子將「道」放在首位,道指的是國家的君主和民心是否一致,也就是企業理念和員工、消費者是否吻合。 天:時機,掌握趨勢與商機;地:地理環境、資源和市場;將:經營管理者的才能;法:組織體制。 另一方面,孫子也指出企業競爭力的物質基礎和環境條件,因此他強調資訊「知」和「慮」的重要性。 要「知彼知己」「知敵之情」和「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才能掌握戰爭的主導權。 這種注重全面分析情勢的態度,提供企業領導者周詳的思考架構。 2. 策略:創造勝利條件,不用開戰就能贏

  5. 2009年6月30日 · 定義:要對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包括顧客、股東、員工、社區、供應商、納稅人與廣大民眾)的需求做出回應,是企業與廣大社會之間形成的關係,企業應該比利害關係人更為主動。 慣用句:「我們會計量(measure)每一件事情,也會做出公開承諾(public commitment)。 (資料來源:《當責》p.143,中國生產力中心出版) 訂閱經理人Google News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 >> 看更多.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追蹤我們. <span style="color: #ffcc00;">整理‧撰文 / 文及元</span> 《當責》作者張文隆指出,當責的含意是相互關係、要求成果、要求報告、建立信賴、承擔後果,

  6. 2018年8月3日 · 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的這些年,有機會和各種功能單位的主管互動,看到許多主管的領導風格和做人處事的態度,從中觀察他們的工作方法、人生經驗,都讓我深受啟發、獲益良多。 其中,有一種類型的主管總讓我印象深刻,與他們共事,促使我不斷反思關於領導與管理的意義。 這種類型的主管通常具備以下的行事風格: 個人專業表現相當傑出. 對工作的責任感與自我要求高. 工作指令明確,對組織目標使命必達. 行事果斷、不拖泥帶水. 不可否認,有上述特質的專業人員,往往也被視為組織中不可或缺的高績效員工。 但當這樣的專業工作者晉升為主管時,卻常常不自覺會將這樣的行事風格轉變成一種「工作標準」,以此來要求自己的部屬 。 這類主管的看法是:「我以身作則。 我都做得到,部屬有什麼藉口不去努力,跟我說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