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11日 · 2012年「創意私房」成立至今,一路演變成為台灣最大的性私密影像平台,在平台上流竄的各式性影像更讓它被稱作台版N號房。 隨著其影響力逐漸擴大,被害人人數眾多,檢警在2021年首次抓捕其中11名台籍幹部,並封禁網站不讓它出現在大眾眼前。 只是一個月後,這個惡名昭彰的網站在簡單更換網域後就成功復活,更透過虛擬貨幣的支付管道繼續招攬客戶。 「創意私房」為何還打不死? 面對這頭不斷重生的巨獸,我們有什麼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 《報導者》與虛擬貨幣交易所XREX合作,發起幣流追蹤,試圖揭露「創意私房」是如何藏身於虛擬貨幣的不法金流,誰又是實質的獲益者。 「我有兩個女兒,身為一個爸爸,我不想要有一天變成被害人家屬。 」莊明雄推了推眼鏡,話說的沉重。

  2. 2023年6月25日 · 今年甫出版的 《台灣經濟四百年》 是台灣目前跨度最長的經濟史著作,上起荷治時期、下至21世紀:在書中,作者吳聰敏嘗試以經濟觀點,解釋17世紀台灣原住民的「強制墮胎」制度,也從數據和史料切入,分析「美援」對台灣戰後經濟的貢獻。 現為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名譽教授的吳聰敏對《報導者》表示,他1980年代在美國念博士時,美國經濟學界主要關心的課題是景氣波動;然而他畢業回到台灣之後才發現,當年的台灣經濟成長率非常高,景氣波動帶來的影響有限,因此對台灣來說,經濟波動並不是那麼重要的課題。 這個發現也讓他意識到,經濟研究有「在地化」的必要,問題意識未必能一體適用,而台灣的經濟史也有太多空白之處,讓他在心中埋下了這本書的種子。

  3. 周榮宗控告包括324事件時任行政院長江宜樺、警政署長王卓鈞、中正一分局局長方仰寧等人殺人未遂的自訴案件,由周佳京承接。 「知道周老先生過世那一天,我很感慨,畢竟那個晚上他就在我面前⋯⋯。 」邱育南回憶著,當時他心想,「228事件死傷那麼多人,也沒有加害者、只有受害者;我就覺得這個歷史在重演,(324事件)那麼多人受傷、有人因為併發症過世,還是只有受傷的人、沒有打人的人,我覺得很荒謬。 要追究國家暴力的加害者,始終是件非常困難的事。 324流血鎮壓事件距今已兩年,對許多當天的受暴者來說,對抗國家機器的這條路還沒走完,他們一個個踽踽獨行,路程既孤獨又漫長,路況益加崎嶇。

  4. 2022年8月28日 · 「日圓貶值」是近年來國際間最熱門的經濟議題之一,以日圓與新台幣匯率為例,2011年時,日圓兌新台幣的匯率為0.39元(相當於1元新台幣換2.6日圓),2019年之後日圓一路貶值,今年(2022)7月到了25年來的新低點0.219元,今天(8月29日)最新匯率只有約0.22元(相當於1元新台幣換4.5日圓)。 日圓大貶值,讓熱愛日本產品與日本旅遊的台灣民眾掀起一陣換日圓風潮。 許多人都很期待疫情過後,早日飛到日本大玩特玩、大買特買。 這篇報導我們想讓大家了解,日圓貶值也是一種「經濟策略」,它對日本民眾和其他國家會帶來什麼影響? 日本政府現在又面臨什麼樣的兩難危機? 日圓3年貶3成,為什麼錢會「縮水」? 日圓貶值究竟多嚴重呢?

  5.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從政府、政黨與企業間的現金流,能看見什麼? 有更多開放資料專案揭露黑箱的政商裙帶關係,但最怕的卻是⋯⋯.

  6. 你以為台灣罷工潮是近幾年的產物嗎? 事實上,日治時期,光是有文獻記載的台灣罷工事件就超過百起。 最早的罷工是1898年艋舺碼頭封箱工人罷工,但當時並未有工會組織。 1903年,建築木工不滿工薪被砍,找上土木承包業者進行「團體協商」,成功爭取到每日工資由50錢提高到1圓以上,該協約並受到台北廳當局認可。 這群建築木工後來隨即成立「台北大工組合」,成為台灣第一個現代工會。 他們1908年再度發起罷工,要求調薪,聚集了270多名工人在圓山公園 示威 。 1920年代,台灣全島更是瀰漫著一股勞權崛起的意識和風潮。 1927年,因資方不當裁員,有上千會員的高雄機械工會發動 「全島總罷工」 ,串連台灣鐵工所、日華紡織、嘉義營木所等工人一起罷工,最後演變成全台首次、也是唯一一次超過40家工廠的聯合大罷工。

  7. 2021年7月28日 · 1. 減班勞工人數暴增,77.6萬人工時縮減. 疫情下勞工面臨的處境,可能有工時縮減、失業或退出勞動市場三種情況。 由於經濟體中原本就有一定數量的勞工處於這三種狀態,在分析這三種情況各自的變化規模與比例時,必須考慮疫情之前的狀況,才能估算受到疫情衝擊的變化,因此我們在分析去年(2020)1月至今的數據時,會以2019年同月份的數據為基準,來衡量疫情衝擊的規模。 去年3月台灣疫情開始升溫,對經濟活動的衝擊明顯擴大。 從 協議減班 的實施勞工人數資料觀察,去年2月底僅1,662人,3月底增加至7,916人,隨後一路增加至去年6月底達到31,816 人為高峰。 然而,協議減班統計僅限於有向勞政單位申報的廠商,實際上有更多廠商並未依規定申報,無法反應整體勞工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