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報導者》整理此次國會改革、花東條例等相關提案的立法流程爭議、國會改革朝野版本差異、花東條例三法內容與預算、未來行政立法可能攻防,試圖回應大眾疑問。 從外交、經濟、軍事回顧16年美中台關係變化,賴清德政府將如何開創新局? 從肢體衝突到表決大戰,立法院究竟在吵什麼? 4張表... 為了安全,你要讓渡多少自由? 專訪《監控國家》作者李肇華談數位監控時代的民主危機. 獨家專訪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神預測」台灣選舉背後的科學與田野觀察. 專業、時間都不夠! 4個月內13職業軍人輕生,部隊文化和預防機制的矛盾失能. 在塞滿火藥的價值縫隙處,憲法法庭展開死刑存廢辯論. 專題.太陽花學運10年回望. 10年回望:從太陽花抗爭者到「後318世代」

  2. 2024年4月14日 · 江世民. 4月3日上午7點58分, 在花蓮沿海發生芮氏規模7.2地震 ,震央在距離陸地僅10幾公里的台灣東部海域,地震深度15.5公里,屬於極淺層地震。 這起自921以來最大規模地震,也引起許多疑問:為什麼北北桃等震度已超過4級的地區,民眾卻未收到國家警報? 這凸顯出台灣地震研究的哪些缺口? 《報導者》過去 長期關注地震相關研究 ,地震後密集訪問多位專家學者,認為這次地震與「大港口外海高區逆衝斷層」這條海底斷層吻合。 但不管是台灣地震模型未來20年、30年、50年 發震機率圖 ,還是 台灣活動斷層 ,對於海底斷層的研究都相對陸地不足。 專家學者希望在2025年即將出版的台灣地震模型加入海底斷層,提升應對東部海域地震與海嘯的能力。

  3. 2023年1月17日 · 林彥廷. 設計. 江世民. 數據分析/柯皓翔;核稿/楊惠君;責任編輯/陳思樺、黃鈺婷. 2020年1月21日開始,台灣進入了漫長的COVID-19新冠疫情時代,口罩、隔離、快篩,封境,足足3年之久。 你還好嗎? 身邊的親人還平安嗎? 疫情3年,大家都失去了許多寶貴的東西,也被迫建立起新的生活守則和態度。 過去3年,光是官方統計數據,全台即有逾920萬人感染,平均每2到3人就有一人確診;更有1萬5千人不幸罹難,新冠病毒極可能是2022年國人第三大死因。 每一個數字底下,都是我們一起走過的路和必須面對的挑戰,《報導者》統整疫情爆發以來7個關鍵數據,解析數據下台灣防疫的利弊、以及與國際的差異。 數據1:感染率39.2% 與英美日相當,但實際感染人數可能為官方統計2至3倍.

  4. 2022年11月11日 · 《哈勇家》台灣|2022. Gaga. 繼長片 、 ,再到《哈勇家》,導演陳潔瑤以連續3部作品向自己的泰雅文化尋根。 《哈勇家》英文片名「GAGA」,所指的是泰雅族雖無明文規範但仍須共同遵守的為人之道,泛指各種祖訓和戒律,若是觸犯了,必須殺豬與族人分享,以避免災厄降臨。 但陳潔瑤自己在30歲之前,根本不清楚Gaga是什麼。 今年46歲的陳潔瑤,從小在台中長大,雖然逢年過節都會回宜蘭南澳的部落,但她並不瞭解泰雅文化,也沒有原住民朋友。 近30歲時,她聽說原住民電視台開台,就去應徵工作,想的是透過工作認識自己的文化。 「當時大家的email都用族名,但我沒有族名,上班第一天就打電話跟我媽說『妳幫我取一個』,我媽回『妳生下來就有了啊,妳好像叫Laha,應該是用妳奶奶的名字取的,妳跟妳爸確認一下』。

  5. 位於島鏈正中間的台灣,可謂西太平洋上最關鍵的戰略要地。 根據9月剛發表的 國防部2023年版「國防報告書」 資料,台灣不只有軍事上的重要意義,於貿易、民生領域亦同,全球約50%貨輪需經過台灣海峽,台北飛航情報區共有18條國際航線,為連結東南亞與東北亞、北美洲三地的必經空域。 從對馬海峽到宮古海峽的解放軍軌跡:日本為何走向戰略清晰化. 解放軍對西南海域的布局,是為阻礙台灣盟友由巴士海峽介入台海。 至於對日本海域的侵擾,則凸顯解放軍希望嚇阻台海北方的駐日美軍、日本自衛隊。 日本過去的主要假想敵為俄羅斯與北韓,但綜觀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公布的日本航空自衛隊「緊急起飛」紀錄,自2019年至今,共機對日騷擾數量達2,430次,已占全日本防空區的比例7成。

  6. 2022年4月25日 · 在重症減災的情況下過渡到病毒共存時代? 過去,瞄準清零目標的「台式防疫模式」,要如何轉型因應大量確診? 調整過程如何不自亂陣腳? 在在都是嚴峻挑戰。 《報導者》疫情即時新聞小組,從2020年1月至今,一直守在第一線,我們也借鏡國外,邀請許多海外前線工作者分享,提供多面向的角度與經驗。 此時此刻,台灣正進入Omicron風暴圈, 《報導者》將會持續關注,記錄疫下每一刻的考驗。 期待風暴後雨過天青,我們共同迎接與病毒共存的時代。 監製|方德琳、楊惠君 作者|陳潔、柯皓翔、嚴文廷、何柏均、陳德倫、林雨佑、孔德廉、林慧貞、張子午 封面攝影|陳曉威 攝影|余志偉、陳曉威、林彥廷、黃品維 設計|江世民、黃禹禛 編輯|張詩芸、陳思樺、汪彥成. 載入更多.

  7. 2018年6月1日凌晨,男子陳伯謙以推廣弓箭文化為名,在 華山草原 搭建的草堂內性侵殺害女學員,2天後因擔心藏匿於塑膠箱的屍體被發現而將被害人分屍,並把部分遺體製成標本。 即便當年發生多件分屍案,此案由於手段兇殘以及發生在市民可自由來往活動的 公共空間 ,引起社會強烈的震撼。 判決書 裡,20年前難以想像的細節,近乎像一部人生傳記般鋪展開來: 幼稚園時當過殭屍片臨演、小學被選入資優班、中學時熱衷生物研究、轉換多次工作跑道後欲發展親子共學活動⋯⋯. 新聞媒體用獵奇角度渲染出的變態殺手,隨著法院委託專家對其過往經歷的詳細訪談調查,揭露的卻是泅泳於現實中的平凡困境──大多數人從成長到獨立成家立業都必然要遭遇的高峰與低谷、挫折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