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9月17日 · 北榮腫瘤免疫治療中心主任陳明晃免疫藥物治療晚期食道癌 用於前線、輔助都有效. 食道是連接咽喉到胃的管腔器官,主要作用是協助食物團進入胃部。 食道癌好發於東方人,全世界1年有將近57萬名新病人,當中30~40萬人在亞洲,它分為2種型態:鱗狀上皮細胞癌約佔90%,剩餘10%是腺癌。 2021-09-17. .文 / 張曉卉採訪整理. .出處 / 康健雜誌. .圖片來源 / 陳弘璋攝. 字級. 收藏. 分享. 西方國家比較常見的是腺癌,亞洲國家主要是鱗狀上皮細胞癌,發生率最高的國家是中國大陸稱為食管癌。

  2. 2022年12月2日 · 2022-12-02. .文 / 游奕凱. .責任編輯 / 祖晴. .出處 / 康健編輯部. .圖片來源 / Unsplash. 字級. 收藏. 分享. 一直咳嗽的原因? 咳嗽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透過強力呼氣反射動作,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和異物,保持呼吸道暢通及維持肺臟功能。 在討論咳嗽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慢性咳嗽的定義。 當咳嗽超過3週就算是慢性咳嗽,慢性咳嗽可視為一種警訊,可能與以下幾種狀況有關。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鼻涕倒流 : 鼻過敏和鼻竇炎都可能引起鼻涕倒流,因為鼻涕流向後方的喉嚨,引起喉嚨搔癢不適進而咳嗽。 過敏反應: 可分成支氣管性氣喘和過敏性咳嗽,前者在咳嗽時會出現咻咻的氣喘聲。 後者則容易有夜咳的問題,天氣變冷也可能誘發咳嗽。

  3. 2021年4月8日 · 本篇文章也可以用聽的! 糖尿病是什麼? 糖尿病是全身性的代謝異常疾病,跟體內胰島素的分泌息息相關。 當身體欠缺胰島素或功能不良時,無法將血液裡的葡萄糖送到細胞,使得血糖濃度升高。 糖尿病類型可分為4種: 第一型糖尿病: 又稱幼年型或胰島素依賴型。 因自體免疫失調摧毀了分泌胰島素之胰島細胞所致,發病後,終身需注射胰島素治療。 第二型糖尿病: 俗稱成年型或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是血糖從正常到不正常緩慢發展的歷程,症狀不明顯。 目前認為和家族遺傳、生活習慣及肥胖有關。 妊娠糖尿病: 懷孕期間發現糖尿病,發生率約1~3%。 其他: 因胰臟發炎、外傷、自體免疫疾病、基因異常、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等原因引起的糖尿病。 最常見的為第一型、第二型糖尿病和妊娠型糖尿病。

  4. 2021年6月1日 · 4大初期症狀,從皮膚到腳自我檢測.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統計資料所示,我國糖尿病患的總數已突破230萬人,也就是說每十個人中就有一人罹患糖尿病。 此外,根據台灣糖尿病年鑑的分析,糖尿病發病年齡愈早,減少的壽命也相對更多,尤其是20歲確診的患者,平均壽命與常人相比約少了5年。 隨著患者數量逐年增加,若能盡早發現糖尿病前兆,就有機會逆轉。 2021-06-01. .文 / 游奕凱. .責任編輯 / 祖晴. .出處 / 康健編輯部.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字級. 收藏. 分享. 糖尿病前兆有哪些? 初期症狀要注意. 糖尿病前兆是指患者血糖高於正常值,但尚未進入糖尿病標準的階段,與糖尿病不同的是,糖尿病前兆是可逆的,患者可透過調整飲食、運動以及適量的藥物輔助來改善血糖。

  5. 2024年4月15日 · 蕁麻疹(英文 Urticaria)主要症狀是患部極度搔癢、水腫,有如被蚊子叮到一般,嚴重時甚至會出現黏膜水腫,例如眼睛、嘴唇、咽喉都會水腫,「蕁麻疹又稱膨疹,因為發作時組織會水腫,但更嚴重的蕁麻疹會導致黏膜水腫,如果是呼吸道水腫有可能危及性命,要送急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紀景琪說。 蕁麻疹屬於過敏性疾病,為自身的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因此不會傳染。 推薦閱讀:過敏原檢測有幾種? 過敏原檢測費用、就診科別一次看. 蕁麻疹原因是什麼? 根據統計,約有20%的人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蕁麻疹。 原因是過敏原與E型免疫球蛋白(IgE)結合後,引發皮膚中或血液中肥大細胞的活化反應而後脹大、並釋放細胞中的組織胺,而釋放的組織胺會使得皮膚中的組織腫脹和血管擴張,引起 皮膚發癢 、水腫。 急性蕁麻疹.

  6. 2020年6月24日 · 7招幫你降三酸甘油脂. 三酸甘油脂太高,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急性胰臟炎都容易找上門。 要逆轉健檢報告中的三酸甘油脂紅字,其實沒有想像中難,多注意生活小細節就辦得到。 2020-06-24. .更新日期 / 2024-02-17. .文 / 張雨亭編譯. .出處 / Web only.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字級. 收藏. 分享. 血脂是血液中的脂肪,主要包括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英文:Triglycerides,亦稱三酸甘油酯)。 當血液中的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濃度高於正常值,就稱為高血脂症。 高血脂初期不會有任何症狀,但如果不控制,多餘脂肪囤積在血管內壁上,久而久之可能造成動脈硬化、引發心臟疾病或腦血管病變,是「血液裡的隱形殺手」。

  7. 2022年8月31日 ·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志遠 指出 ,B12對於神經系統的生長及發展有關鍵性的作用,而且B12必須在胃酸的作用下才能發揮作用。 維他命B12的攝取以年齡大於50歲以上的成年人需要定時服用,雖然許多食品中都富含維他命B12,但約有10~30%的高齡人士難以吸收食物中的B12。 另一方面,隨著素食主義者越來越多,素食者也是缺乏B12的高危險族群,B12通常無法透過蔬菜、豆類、水果等食材取得,因此素食者往往容易缺乏B12。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推薦閱讀:「晚上不能吃B群? 」揭開你對B群的4大誤會. 維生素B12食物有哪些? 維生素B12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的肉類、魚類、家禽類與奶製品其實就富含了維生素B12,根據食品資料庫,常見B12食物含量(每100克)如下: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