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田弘茂 (1938年11月7日 — ), 臺灣 臺南市 柳營區 ,幼年在六甲鄉成長, 政治科學 學者、政治人物,現任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兼院長 [1] 、全國工業總會最高顧問、工商協進會顧問及 三三企業交流會 顧問。 學歷 [ 編輯] 1961年在 臺中市 東海大學 政治學系獲得學士學位。 在 美國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 取得碩士(1966年)和博士學位(1969年)。 經歷 [ 編輯] 田弘茂在美國獲得學位後於 威斯康辛大學 政治學系教書,1980年代曾應邀到 史丹福大學 做研究,研究現代 中國政治史 、美中台關係等項目,發表許多學術著作。 2000年臺灣第1次 政黨輪替 後回國從政,歷任 中華民國外交部 部長、駐英國代表及海基會董事長等職。

  2. 田弘茂 (1938年11月7日 — ), 臺灣 臺南市營區 ,幼年在六甲鄉成長, 政治科學 學者、政治人物,現任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兼院長 [1] 、全國工業總會最高顧問、工商協進會顧問及 三三企業交流會 顧問。 學歷. 1961年在 臺中市 東海大學 政治學系獲得學士學位。 在 美國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 取得碩士(1966年)和博士學位(1969年)。 經歷. 田弘茂在美國獲得學位後於 威斯康辛大學 政治學系教書,1980年代曾應邀到 史丹福大學 做研究,研究現代 中國政治史 、美中台關係等項目,發表許多學術著作。 2000年臺灣第1次 政黨輪替 後回國從政,歷任 中華民國外交部 部長、駐英國代表及海基會董事長等職。

  3. 田弘茂. 董事長兼院長的話. 世界在變、亞洲在變、台灣也在變。 變,是機會,也是挑戰。 我們今天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大至整個國家發展戰略,小至一村一里的基層社區建設,都不能不以新的思維、新的體認、新的策略,掌握變的方向,進行全面的反省、深刻的研究,以及長遠的規劃。 唯有如此,才能跨越變局的挑戰,從而創造新生的機會。 作為民間智庫,國策研究院的前身—國家政策研究中心是台灣的新生事物。 它產生於解嚴後初開放的社會,一開始便參與著解嚴後國家發展與社會改造的思考與規劃。 從一九八九年創立迄今,三十餘年來國策研究院及其改制前的國策中心所致力的每一項議題,所經歷的每一段環節,都烙印著台灣威權轉型的深刻軌跡。

  4. 總統今(27)日聘任前海基會董事長田弘茂博士為總統府資政。 總統府發言人林鶴明表示,田弘茂博士在國際事務、亞太戰略等領域上卓有專精,長久以來在拓展台灣的國際參與不遺餘力。

  5. 2024年5月21日 · 曾於2000年至2002年擔任外交部長的國策研究院董事長兼院長田弘茂指出,從他擔任外交部長時,美國就說要幫助台灣有意義的加入國際組織,但是20年 ...

  6. 2024年1月14日 · 國策研究院院長田弘茂指出,台灣總統選舉已是國際性的,更是民主政治的模範和典範。 他強調,兩岸問題,已不是國共內戰延長的問題...

  7. 總統府發言人黃重諺今(31)日表示,海基會董事長職務,將由前外交部長田弘茂博士接任。田弘茂現為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曾擔任國策顧問、外交部長及駐英國代表。 黃重諺表示,田弘茂博士在美國求學及擔任教職時期即投入中國大陸研究,對中國大陸之發展有深入瞭解,同時嫻熟兩岸 ...

  8. 2024年4月12日 · 田弘茂表示,《台灣關係法》在美國與台灣斷交之後,為美台之間提供了很有用的交流溝通基礎,更是美台雙邊各種關係的法律基礎,這45年中美國政府在制定兩岸關係時也提供政策上的根據。 不過,台灣關係法45年前制定的時候,當時國際環境完全不一樣,輿論生態與現在也不一樣,中國當時跟現在也不一樣,印太情勢在這40-50年之間也有很大變化。 田弘茂認為,有人認為...

  9. 2016年9月5日 · 8月31日晚間,媒體證實新任海基會董事長人事案底定,將由前外交部長田弘茂出任。與前任董事長林中森不同,田弘茂為兼任海基會董事長,並無支薪,未來不會到立法院報告。海基會定於下週一(12)舉行臨時董監事會,預定將推舉田弘茂正式接任 ...

  10. 田弘茂在美國獲得學位後於 威斯康辛大學 政治學系教書,1980年代曾應邀到 史丹福大學 做研究,研究現代 中國政治史 、美中台關係等項目,發表許多學術著作。 2000年臺灣第1次 政黨輪替 後回國從政,歷任 中華民國外交部 部長、駐英國代表等職。 離開政壇後擔任 眾星國際 獨立董事 ,2011年7月14日辭任。 [3] 2014年12月24日,田弘茂擔任 國立成功大學 社會科學院主辦“南瀛國是論壇”主持人。 [4] 2016年8月31日, 中華民國總統府 公布,田弘茂接任 海峽交流基金會 董事長。 2016年11月9日,田弘茂以維護社會觀感為由,請辭與 中國大陸 業務有關的 復興航空 監察人 與 康舒科技 獨董。 爭議.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