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反送中爭議 [ 編輯] 2019年9月2日,龍應台在 臉書 上發文《花園的地上有一顆雞蛋》支持香港 反送中運動 ,呼籲大陸人關注香港人的訴求,即社會制度的公平、資源分配的正義、法治精神的貫徹、政府治理的透明、人民參政的充分。. 指出這些價值也是北京人 ...

  2. 北市政府 首任 文化局 局長和 文化部 首任部長,亦曾在 美國 、 德國 、 灣 、 香港 的多所大學任職。 [4] 1985年出版處女作《龍應台評小說》,後有雜文、文化批評、小說、散文、紀實文學等多種作品,如《 野火集 》和《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等,言行遍及華人地區如 兩岸三地 、 新加坡 ,以及德國 [5] 等地,具影響力。 [6] [7] 為“推動全球意識”,創辦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 家世. 龍應台的父母在 第二次國共內戰 中遷往灣。 父親 龍槐生 是 湖南 衡山 人,十五歲時加入 憲兵隊 ,曾參與 中華民國抗日戰爭 中的 淞滬會戰 和 南京保衛戰 ,來後任警察。 母親 應美君 是 浙江 淳安 人,1949年遷至 高雄 。

  3. 2022年3月3日 · 70歲龍應台的獨處新解:一個人並非獨處,閱讀也不是獨處. 當外界定義她為「沉重」的作家,70歲的龍應台卻出了一本小書。. 卸下公職、移居鄉間,她這回不談國族、社會、時事,改談「獨處」,以及在大山大海、部落之間行走的體悟。. 龍應台新書談 ...

  4. 2022年4月25日 · 龍應台最深情的文字,為什麼卻讓人痛至肺腑? 2022新版新序,一本必須緊緊揣在懷裡的人生讀本 此生唯一能給的,只有陪伴—— 人走,茶涼、緣滅, 生命從不等候。 收錄全新序文 十九封給美君的信:在時光的漂洗中,思索生命的來和去

  5. 2022年4月9日 · 龍應台說。 新時代的獨處:用走路和自己單獨有約. 新書《走路:獨處的實踐》,有別於過去著作如大江大海通向國族、社會與文明,這回反倒像一條清澈小溪,流向自己。 而且,不是扮演眾多社會角色的自己,而是「獨處」的自己。 但獨處並不是一個新議題,何以會現在突然有感? 龍應台說明,其實,不同時代的獨處課題皆不同。 好比1941年時,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曾強調獨處的重要性。

    • 龍應台1
    • 龍應台2
    • 龍應台3
    • 龍應台4
    • 龍應台5
  6. 2006年3月29日 · 龍應台以自己長年觀察的兩個兒子為引,細細追尋是什麼樣的環境,讓一個十五歲的德國孩子寧願新當選的教宗不是德國人,而是黑人或拉丁裔,就因為他相信弱勢的族群和文化應該得到特別的彰揚與保護;「說穿了,這就是全球公民意識,但,誰教的?

  7. 2016年4月26日 · 龍應台認為,台灣跟大陸都有本質上「政治的孤立」,進而影響到人民對外界事物的看法。 以台灣來說,歷經了38年的戒嚴,在那時成長的台灣人失去了許多跟外界,甚至是國際接觸的機會。 而當中,台灣又經歷了退出聯合國,以至於在國際上能見度更弱勢。 加上當時的政治環境,國民黨獨裁下,導致台灣人都在「看不見的牆」中成長。 對於中國大陸的認識,多半是早期的反共教育為主,夾雜恩怨情仇。...

  8. 其他人也問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