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10月31日 · 李嗣涔博士親身實證! 掐指功防止氣血栓塞. 前臺灣大學校長李嗣涔博士30年親身實證──看不見的「氣」,是新時代解百病的救星! 《科學氣功》書摘試閱: 2016-10-31. .文 / 李嗣涔. .出處 / 三采出版. .圖片來源 / 康健雜誌. 字級. 收藏. 分享. 「掐指功」,透過掐指刺激手部經絡系統,引發氣感,啟動上半身循環系統,無時無刻皆可防止氣血栓塞,活化大腦,預防失智。 掐指,啟動氣感的關鍵. 既然經絡不通是百病的根源,「如何打通經絡」就成為未來預防醫學時代保持身體健康的首要任務。 而中國傳統的氣功正是幾千年來人們強身保健的首選。

  2. 2018年11月12日 · 首頁 / 健康焦點 / 人物 / 人物特寫. 瀏覽數 56,836. 她曾突然失去所有 知名諮商師林萃芬:「害怕」有時比危機本身更傷人. 「我一直以為自己很堅強,可以從容應付各種挫折,但我曾在短短兩年內,不間斷接連遇到許多重大挫折,一個一個打擊接踵而來,我也一樣陷入患得患失又極度沮喪的深淵裡……」活躍於各大媒體,總是滿載正能量的心理諮商師、知名作家林萃芬,說起那段人生大低潮期,眼神悠然看著窗外。 2018-11-12. .文 / 梁惠明. .出處 / Web only. .圖片來源 / 梁惠明攝. 字級. 收藏. 分享. 自小心思細密善觀察 一見人進店 就知客要買甚麼. 說起林萃芬的資歷,洋洋灑灑。 除了是專業心理諮商師外,她還以「洞察人心」的系列書籍,跨界企業職場,協助提升上班族心理效能。

  3. 2012年3月16日 · 常見的症狀包括病人會自覺心悸,有那種「感覺胸口在翻動」、「心臟要跳出來」、「心跳突然停了一下」等感覺,有的人會在久坐後突然站起來心跳加速,或者會胸悶、胸痛、虛弱無力、噁心、頭暈,甚至眼前一黑就昏倒失去意識。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要區別引起不同類型心律不整,關鍵在於發作時不同的心跳特徵,所以應該向醫師仔細描述。 麻煩的是,許多人在心悸發作時趕去醫院求救,等掛了號,見到醫生,心跳又正常了。 想要獲得正確診斷,病人需要自己做些記錄幫助醫生揪出病因。 首先,要學會測量脈搏。 記下出現心悸時的脈搏次數、規不規則? 最好的描述方式,就是用手輕拍、或用嘴巴唱出發生心悸時的心跳狀況給醫生聽。 其次,描述發生心悸時的情形,是突發、還是慢慢發生? 有沒有頭暈、冒冷汗、胸悶等其他症狀?

  4. 2019年4月22日 · 8種恐懼的源頭. 那麼,承諾恐懼症者究竟害怕的是什麼呢? 又是什麼讓他們如此害怕給予承諾這件事? 「我們不會在任何診斷手冊當中找到『承諾恐懼症』這個診斷,但它的確是一個真實存在的焦慮⋯⋯這些人可能和其他人一樣經歷過愛情,但他們壓倒性地焦慮使得他們無法長時間保持任何關係。 當你要求他們給予承諾,很可能會適得其反,促發他們的焦慮,讓他們更想要離開⋯⋯」Psych central 的主編 John Grohol 說 [2],就如同前面所說的,他們一直渴望親密,但又同時希望能夠保有自己的個性和自由。 這也是為什麼,當你越靠近對方、越希望對方給你個「答案」的時候,對方很可能就會越想要躲起來 ,你很難過,因為你覺得他不愛你,但其實更有可能的是, 在愛你之前,他已經被恐懼淹沒了自己。

  5. 2018年5月1日 · 2018-05-01. .文 / 康健網編整理. .出處 / Web only. .圖片來源 / 取自傅達仁臉書. 字級. 收藏. 分享. 事實上,不只傅達仁前往瑞士尋求安樂死,澳洲高齡104歲的生態與植物學專家大衛.古道爾博士(Dr David Goodall)也已在今年(107年)5月初於瑞士接受安樂死。 雖然古道爾沒有罹患不治之症,但衰老使他的生活品質大幅惡化,曾形容如同一場沒有盡頭的病,很遺憾活到這個年齡。 (傅達仁在臉書中提到,已和家人前往瑞士,而且「仗已打完」,要繼續完成「最後的心願」。 圖片來源:取自傅達仁臉書) 代價逾1萬美元 申請到執行約需3個月. 到底瑞士的安樂死是怎麼一回事? 為何不少人紛紛前往瑞士展開「求死之旅」?

  6. 2018年9月11日 · 首頁 / 健康焦點 / 人物 / 名醫. 瀏覽數 77,479. 好女人受的傷最重 心累到想跳軌的精神醫師賴奕菁 頓悟告白. 「最親的人,恐怕傷你最深」這句話,在精神科醫師賴奕菁的診間串成無數人間悲喜劇,誇張劇情輪番上演。 登場的主角是你我他,姓名不重要,地位職業也沒差別,因為受的傷一樣慘重。 2018-09-11. .文 / 梁惠明. .出處 / Web only.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字級. 收藏. 分享. 「我們到底是該活在別人的評價裡,還是自己切身的感受中? 」賴奕菁說起寫作 《好女人受的傷最重》 這本書的初衷,表情認真一字一字說,「當好人是要付出代價的,只是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這個代價有多沉重醜陋。 自己是精神科醫師 卻曾想跳軌求解脫.

  7. 2018年2月22日 · 在剛過去的放假日裡,你是不是也每天花很多時間做了以上這些事? 不知不覺間,我們都變成手機的奴隸,整天盯緊手掌大小的手機面板,視力也退化了,頸椎也僵硬了,頭也緊張疼痛,而且看了許多垃圾資訊,讓心靈更加空虛。 研究「3C上癮行為」的紐約大學史騰商學院副教授歐特 (Adam Alter)指出,全世界多數人的手機使用行為,完全像是毒品上癮的模式。 每隔幾分鐘就要檢查一次臉書與line等社交媒體,要及時回覆,要群組分享,簡直是緊迫盯人讓人無法喘息。 這位心理學博士研究發現,手機螢幕用越兇的人,反而越不快樂。 實驗組的人每天只花九分鐘只在手機即時通訊與查詢資訊等促進效率上,比較樂觀開朗,對照組花三倍以上時間二十七分鐘,反而人生觀很負面。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