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9月18日 · 34 歲,香港出生,18 歲赴美念書。史丹佛大學電腦科學系畢業,任 Google 地圖產品經理、Polyvore 榮譽共同創辦人和執行長,現為紅杉資本美國合夥人。 Polyvore 時間:2007 年 地點:美國加州山景城 類型:時尚購物網站

  2. 2021年11月26日 · 由裕利醫藥總裁周志鴻領頭的 COVID-19 疫苗冷鏈專案團隊,打造全台唯一擁有三大溫層的物流中心、從零制定千條極低溫物流配送 SOP,為台灣運送超過 2500 萬劑新冠肺炎疫苗。 華城電機總經理許逸德看準綠能產業發展,投入離岸風力發電工程,包辦陸域工程、搶下 34 億元訂單。 金元福企業包裝執行長陳郁卉帶領亞洲產能最大塑膠容器廠投入循環經濟,2020 年總共減少 70.66 噸生產量,碳排放量也少了近 36 噸,相當於種植了 3269 棵樹木。 虛實整合當道! 91APP 讓電商成為零售業標準配備. 91APP 創辦人暨執行長何英圻讓電商能為全零售業所用,全聯、全家、寶雅都是客戶,今年 5 月正式掛牌,一上櫃就空降電商股第二名。

    • 兩個品牌的失敗經驗,換來嵜本的一砲而紅
    • 靠內用店吸引社群關注、打開知名度
    • 向日方爭取供應鏈彈性,不怕原物料塞車、斷鏈

    提起過去哪項實戰經驗,是協助曾柏憲再創佳績、掀起生吐司炫風的功臣。他卻將功勞歸於兩個過去代理失敗的餐飲品牌:越式三明治快餐品牌 Lee's Sandwiches 以及日本半熟起士塔 PABLO。 Lee's Sandwiches 主打能快速外帶的越式三明治,是曾柏憲代理的第一個非講究內用體驗的餐飲品牌。起初會代理 Lee's Sandwiches,曾柏憲分享,主要是因為他在美國求學時的回憶。「越式三明治對美國華人而言,是吃膩漢堡薯條外的絕佳選擇。」 他指出,越式三明治具備速食的方便性,但口味較接近中式料理。 曾柏憲認為代理進台灣,能補足市場缺口,與同樣在賣三明治的連鎖速食品牌 SUBWAY 做出區隔。但沒想到 2015 年,Lee's Sandwiches 在台北車站開出第一家門市,生意就不...

    記取教訓,曾柏憲在一開始代理嵜本,就將「教育消費者認識生吐司」視為首要任務。除了開幕前邀請美食 KOL 試吃、介紹生吐司特點,最重要的是他向日方爭取「第一家門市一定要做內用店!」他指出,嵜本在日本的門市超過 8 成都是外帶店,只有大約 5 家有內用區,但客席數都不多。 如果只發展外帶,曾柏憲認為一來不利於行銷,因為消費者進入門市與產品的互動時間短,再來是用餐體驗也打折扣。曾柏憲指出,有內用環境,消費者幫拍美食照的比例才高,為此他將店內最大面、印有嵜本logo的主視覺,設計為打卡牆,在 Logo 下方標註官方 Instagram 帳號,鼓勵大家多打卡標註。 有了社群行銷管道的助力,餐點呈現也要夠吸睛才行。曾柏憲分享,為凸顯生吐司的精品質感,內用時除了現烤加熱的口感外,還會附上多種口味的專用果醬...

    不過光內用店的行銷策略奏效還不夠,曾柏憲指出,打造爆款美食最怕供應鏈、產能跟不上。講到這點,他在過去代理 PABLO 就有慘痛經驗。 2016 年曾柏憲引入日本人氣半熟起士塔品牌 PABLO,當時在國內締造排隊炫風,但最後卻在不到一年的時間結束代理,原因就在生產動能跟不上。「當時開的唯一家門市,一天可以做超過日本4家店以上的營收。」曾柏憲指出,PABLO 在台掀起的風潮,完全出乎日本總公司的意料。 「我們的物料需求太大,日方指定的供應商出貨不及,我跟同事還要自己飛去日本把烤起士塔要用的杏子醬親手提回來。」曾柏憲發現生產量能遠不及需求,很難再開初第 2、3 家門市,最後只好忍痛收山。 正因如此,在最初與嵜本接洽時,曾柏憲就堅持要有彈性調整供應商的權利。「以往日本不可能接受這點,他們要用什麼牌子...

  3. 2022年3月7日 · 曾為澳洲 D&I 顧問公司 The Dream Collective 亞太區負責人,帶領跨國團隊在東京和新加坡為客戶培育女性人才、建立多元企業文化。 現為商業女性領導力平台 CAREhER 創辦人。

  4. 2022年11月25日 · 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曾說:「經理人是最有力量改變世界的一群人。 」《經理人月刊》自 2008 年首度舉辦「100MVP 經理人」選拔,今年於 11 月 25 日揭曉 2022 年台灣百大最有價值 MVP 經理人,百大經理人齊聚會場受獎,歷屆 MVP 經理人踴躍出席共襄盛舉,交流 ...

  5. 多益的題目設計,以職場為導向,包含職場英文、生活用語等等,研讀到的知識不只滿足考試,更是企業採用率最高的測試,現在不考,更待何時?.

  6. 2020年5月13日 · 經理人熱門 八分生活熱門. 分享. 收藏. 一度於 2005 年是美國市值最大的企業奇異(General Electrics),在金融海嘯時,就因過度依賴金融事業,而付出慘痛代價。 不過它不但沒學到教訓,再次因為投資石油與天然氣,錯過再生能源產業崛起的機會,最後更是錯判數位轉型趨勢,而丟失物聯網市場,一連串致命的錯誤決策導致它墜入谷底。 致力於研究人為錯誤、具有 30 年危機處理經驗的邱強指出,一間失敗的企業,往往只會眼睜睜看錯誤發生,疲於收拾善後,但成功的企業卻總在思考如何預防錯誤。 他與麻省理工團隊所開發出的「零錯誤」方法,如今已被迪士尼、微軟、麥當勞等全球頂尖企業用來降低公司犯錯的機率,提升營運成效和競爭力。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