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殷汝驪 (1883年—1940年), 字 鋳夫 , 中國 民主革命家、政治家。 生平 [ 編輯] 殷汝驪畢業於上海 震旦大學 ,此後赴日本留學 早稻田大學 政治經濟科。 其間加入 中國同盟會 。 畢業回中國後,殷汝驪任 湖北法政學堂 教習。 中華民國 成立後,殷汝驪任 統一共和黨 常務幹事。 1913年( 民國 2年),他當選 民元國會 衆議院議員。 後來他參加 二次革命 ,革命失敗後流亡日本,在日本創辦革命派軍事學校「 浩然廬 (浩然學社)」。 1914年(民國3年),他成為 歐事研究會 發起人之一(其弟 殷汝耕 為該會成員)。 1914年回到中國,在 上海 創辦《 時事新報 》。 1916年(民國5年)7月,他署理 北洋政府 財政部次長。

  2. 生平. 家庭. 注. 参考文献. 殷汝驪 (1883年—1940年), 字 鋳夫 , 中国 民主革命家、政治家。 生平. 殷汝驪毕业于上海 震旦大学 ,此后赴日本留学 早稻田大学 政治经济科。 其间加入 中国同盟会 。 毕业回中国后,殷汝驪任 湖北法政学堂 教習。 中華民国 成立後,殷汝驪任 統一共和党 常務幹事。 1913年( 民国 2年),他当选 民元国会 衆議院議員。 后来他参加 二次革命 ,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在日本创办革命派軍事学校「 浩然廬 (浩然学社)」。 1914年(民国3年),他成为 欧事研究会 发起人之一(其弟 殷汝耕 为该会成員)。 1914年回到中国,在 上海 创办《 時事新報 》。 1916年(民国5年)7月,他署理 北洋政府 財政部次長。

  3. 中國的財稅官僚與近代政治人物,曾出任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權 冀東防共自治政府 的政務長官。 早年 [ 編輯] 殷汝耕於1883年出生於 福建 福州 , 光緒 三十年十二月(1905年),官費留學日本(21歲), 宣統 元年(1909年)入第七高等工科,後加入 中國同盟會 ,曾追隨 黃興 參加 辛亥革命 。 1913年 二次革命 失敗以後再赴 日本 留學。 1919年從 早稻田大學 畢業回國,進入 北洋政府 財政部裡擔任司長,與 殷同 、 袁良 (前北平市長)、 程克 (前天津市長)並稱日本通四巨頭。 殷汝耕也用妻姓,取了個日本名叫井上耕二。 參與親日政權 [ 編輯] 1935年,日本與中國在華北的衝突增加。

  4. 序言. 早年. 參與親日政權. 处决. 家族.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殷汝耕 (1883年—1947年12月1日), 字 亦農 ,出生于 福建 福州 ,祖籍 浙江 温州 平陽 (今属 苍南 )。 中國的財稅官僚與近代政治人物,曾出任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权 冀東防共自治政府 的政务长官。 早年. 殷汝耕於1883年出生于 福建 福州 , 光绪 三十年十二月(1905年),官费留學日本(21岁), 宣统 元年(1909年)入第七高等工科,後加入 中國同盟會 ,曾追隨 黃興 參加 辛亥革命 。 1913年 二次革命 失敗以後再赴 日本 留學。 1919年從 早稻田大學 畢業回國,進入 北洋政府 財政部裡擔任司長,與 殷同 、 袁良 (前北平市長)、 程克 (前天津市長)並稱日本通四巨頭。

  5. 中國的財稅官僚與近代政治人物,曾出任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权 冀東防共自治政府 的政务长官。 早年 [ 编辑] 汝耕於1883年出生于 福建 福州 , 光绪 三十年十二月(1905年),官费留學日本(21岁), 宣统 元年(1909年)入第七高等工科,後加入 中國同盟會 ,曾追隨 黃興 參加 辛亥革命 。 1913年 二次革命 失敗以後再赴 日本 留學。 1919年從 早稻田大學 畢業回國,進入 北洋政府 財政部裡擔任司長,與 殷同 、 袁良 (前北平市長)、 程克 (前天津市長)並稱日本通四巨頭。 汝耕也用妻姓,取了个日本名叫井上耕二。 參與親日政權 [ 编辑] 1935年,日本與中國在華北的衝突增加。

  6. 生平概要. 頭銜與榮譽. 家庭. 紀念. 註釋. 參考資料. 殷之浩 (1914年—1994年4月27日),生於 浙江省 平陽縣 (今 苍南县 金乡镇 [1] ),是前 北洋政府 財政部次長 殷汝驪 之子,其么女為前 台灣高速鐵路公司 董事長 殷琪 。 生平概要. 殷之浩1936年畢業於 國立交通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結構系,隨即進入 隴海鐵路 和川康公路管理局工作。 1941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期間,他在 四川省 重慶市 成立偉達營造廠;1945年二戰結束後改組成 大陸工程公司 ,並於1949年隨 國民黨 遷移至 臺灣 。 來臺後該公司自 美國 引進「預壘混凝土」、「灌漿基樁技術」等新式工法,並用以興建 國立清華大學 的水池式 原子反應爐 。

  7. 國民黨 由 宋教仁 於 民國 元年(1912年)主導成立,是 中華民國北京政府 時期一個主張 內閣制 的重要 政黨 ,由 中國同盟會 和其他黨派合併而成,並推舉 孫文 為理事長。 在反袁世凱的 二次革命 失敗後,孫文及部分成員於 日本 東京 另立 中華革命黨 ,但 黃興 、 陳炯明 等國民黨元老不願意加入該黨。 國民黨最後被袁世凱下令解散,而中華革命黨最終在上海改組成 中國國民黨 。 背景. 中國同盟會 原是 清朝 末年由多個革命團體組成的一個秘密結社,在1912年3月公開化後吸收了大量的新會員,之後由於 孫中山 于1912年3月辭去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職位, 第一次唐紹儀內閣 於6月請辭,使同盟會在中央政府的政治勢力消失。

  1. 相關搜尋

    殷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