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為什麼我們漸漸對彼此不耐煩? 撰文者洪仲清心理師. 出自天下雜誌網站.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2423. 面對在考試中受挫的孩子,父母到底該怎麼辦?劉家俊夫婦的搶救兒子大作戰,是新世代父母對「成績」這檔事的深刻省思。. 圖片來源:楊煥世攝. 臨床 ...

  2. 同理心必須在真實親密的互動中形成,無法在幫朋友按讚的時候產生,」在哈佛大學開設的正向心理學名列哈佛史上最受歡迎課程的塔爾班夏哈,於專訪時這麼提醒這一代孩子。 圖片來源:劉國泰 攝 . 大師專訪. 今年四十二歲的塔爾‧班夏哈(Tal Ben-Shahar)在哈佛大學開設的「正向心理學」名列哈佛史上最受歡迎的課程,選修人數超過一千四百人。 這堂人生的「幸福學」,在網路上造成轟動,全球網友瘋狂下載。 因為大學時代個人的不快樂,讓他開始投入研究「如何可以更快樂?」在正向心理學領域中,他整理出許多具體的研究結論,可以幫助自己變得快樂,因此也希望讓更多人知道並練習實踐。

  3. 觀天下有線電視總經理周鴻均林漢維夫妻是政大企管研究所同學,這對很會念書的爸媽卻淡定的讓小兒子周援從體制內出走,國三自學一年後準備再回一般高中,而且一路支持孩子的決定。 繞了一圈的周援並沒有逍遙玩一年,反而比兩個會讀書的哥哥花更多時間去探索興趣、思考未來,更迫切想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未來可以做什麼。 正因夫妻倆求學一路順利,成長回憶卻單調得只剩下念書,希望孩子可以過平衡一點的人生。 林漢維認為自學讓周援找回興趣、自信跟學習動機,比一般國三孩子更有生活能力跟表達溝通能力,懂得思考未來,這些才是他們最在乎的。 以下是林漢維的心情故事。 國三要自學、高中回體制內,都是周援跟我們、跟同學討論後,自己決定的。

  4. 身份認同的功用之一,便我們感到內在心理與外在行為和諧一致,而需時常處在 衝突與糾結當中,穩定的身份認同我們 的行為有所依循,內心有份安適感。當一個人 的身份認同健康正向的,他將過著積極正面的人生;反之,也可能把一 ...

  5. 在這樣的中年心境,突然有個機會邀請他主持兩代互動節目爸媽囧很大」,一開始節目設定談性教育,李四端三心二意,一是電視能談嗎?」二是我能談嗎?」三是我的個性能讓這個節目輕鬆愉快嗎?」 趁去加拿大探望妻兒,把腳本給兒子看,希望他出點主意,5天過後,放在書桌上的腳本,連翻開都沒。 連聽故事的我們都覺得囧,李四端為兒子解釋:「他只關心他的生活,」但或許正反映了現今兩代的處境,李四端接了這個節目。 但第一集,李四端覺得自己是個「麥克風架」。 這節目定位不是社教節目,是親子兩代節目,製作單位發了他不太認識的8個通告藝人,加上原本就已設定的兩代各50人,現場彷彿八二三砲戰般槍林彈火,而李四端只是硬著頭皮照著大字報進行節目。 接下來幾集,李四端還是覺得「我在幹嘛?」

  6. 第一組哈佛大學的大二學生,他們後來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全都完成大學文憑,並且大部份的人都從軍參與戰事。 第二組則從波士頓地區最貧困的地區挑選出來的居民,他們住在破舊的房舍中,許多人家中都沒有乾淨的冷熱水。 當他們同意參加研究後,所有的青少年都被逐一訪談並接受醫療檢查,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到所有研究對象的家中拜訪,親自與他們的父母親面談。 後來這些青少年長大成人了,進入各行各業,有工廠工人、律師、瓦工、醫生、某一任美國總統等;也有些人酗酒,有些人患有精神分裂,有些人從社會底層一路往上爬至上流階級,也有些人則往全然不同的方向走。 大概在75年前沒有人可以想像這個研究至今仍持續進行,只目前研究對象也開始轉向原先七百多位老先生老太太的兩千名子孫。

  7. 我弟弟做的選擇,滿足爸爸而非自己的欲望。 弟弟我這一輩小孩的縮影。 在連飯都吃飽的年代,生存唯一目的,怎麼可能讓你做選擇?就算讓你選擇,你也知道哪個選項大人想要的。 你以為孩子在做選擇,但是他的選擇有兩種:一種真的知道自己要什麼;另一種,他的選擇為了滿足大人,而非自己,像我弟弟和我女兒就是這樣。 我的兒子女兒和我生存的年代不同,他們從小就有很多選擇機會,但兩個孩子從小在「做選擇」這件事上,反應截然不同。 敢要的哥哥,做最大的夢. 哥哥很自我,每次都選最好的、最大的、最貴的,總是反反覆覆、猶豫不決。 妹妹則很堅定、沒有一絲猶豫,總選擇最簡單合宜的。 他們小時候我有種誤解,以為哥哥不懂自己要什麼,而妹妹很會做選擇。 一直到妹妹二十幾歲,跟我抱怨一件往事,我才知道誤會大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