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9月21日 · 要放下這種對社會安全感的無底限執念你需要先明白2件事: 第一,不管你拒不拒絕,你得到幫助的最大因素都不是你曾經幫助對方。 我最早提出了「資產性人緣」和「勞動性人緣」的概念,即如果一個人只能靠不斷為他人提供貢獻來維持他人有可能給予自己優待的可能性,這樣累積起來的人緣就是勞動性人緣,是非常脆弱的,一旦不繼續提供價值,前面所有的貢獻將全部白費。 但如果一個人本身擁有巨大的社會價值,能提供的潛在價值非常大,那麼他不提供價值也能得到很多別人主動提供的價值。 這表示, 一個人對他人的價值一定在未來,而不是過去。 如果你想得到對方的幫助,最大的考量因素是你在未來對對方是否可能有價值,以及有多少價值。 在這個前提之下,才是你過去為對方提供過多少價值。

  2. 2023年1月27日 · 雖然不用說謊就能拒絕邀約是最好的一開始就拒絕赴約是更容易的方法。 只要以年為單位一點一滴地累積經驗,你會神奇的發現,不想去跟拒絕不了的邀約都會逐漸減少,因為你已被社會大眾認證是「不愛交際的人」。 編理由跟拒絕他人都很耗費精力,所以與不想見面的對象保持距離才是上上之策,用節省下來的精力充實自己的人生吧。 3.溫泉旅行. 無論是關機或是拒絕邀約都有困難的人,去能不帶手機,還能順理成章拒絕邀約的地方也是一種辦法。 那就是去泡溫泉。 這是當今社會大眾都能輕易前往,又能遠離手機的超優質場所。 而且日本是溫泉大國,無論在哪個城市,只要搭一小時電車,就能找到一、兩間有提供住宿的溫泉飯店。

  3. 2023年8月3日 · 其實很多富者都是邊緣人...從一個被親友借錢拖累的故事看人際關係也需要整理. 財經好讀. 撰文者:J won(제이원) 2023.08.03 瀏覽數:71962.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圖片放大. 富者們看待人際關係時,有幾個共同態度。. 人們普遍認為廣結善緣才會成功 ...

  4. 2021年4月1日 · 1.訂定信用政策(事前預防) 既然應收帳款是一種借款,那麼像金融機構一樣訂定明確「信用政策」就非常重要,簡單來說就是信用好才借錢給你,信用不好當然就不借,甚至不再有任何交易往來。 至於制訂信用政策,也沒有特別複雜,簡單來說不外就是建立3種規矩: ①欠款次數. 譬如一個新客戶,很多公司是不允許有任何欠款,也就是一定要用現金支付,不允許賒銷也就不會有應收帳款。 畢竟彼此沒有做過生意,誰知道信用狀況是否正常,所以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才是最保險方式,而這種情況之下,對於新客戶允許欠款次數就是0。 另外常見允許欠款次數就是「1次」。 簡單來說,就是「前帳未清,交易不續」。 當客戶要再次下單時候,代表他前1次商品應該已經賣得差不多了,自然應該有錢支付上1筆訂單應收帳款。

  5. 2018年11月19日 · 1.就業空窗期. 大家都知道賺錢其實很不容易,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存錢更不容易。 經營之神王永慶就說過, 賺一塊錢不是一塊錢,存一塊錢才是一塊錢。 圖片放大. 而我認為, 就業空窗期是無形存款殺手! 致命度遠高過你想像! 舉例來說:小明月入3萬元,存款6萬元。 有一天不幸小明被老闆炒魷魚了,剛好他也想給自己一段時間透透氣。 此時小明心想: 「戶頭裡有6萬元先頂著花,未來兩個月就賺回來了。 這樣子看似乎合理,但真是這樣嗎? 其實小明房租八千、學貸五千、吃飯交通一萬、電話網路兩千...所以一個月完全沒意外只能存五千,換句話說,6萬元其實是一整年儲蓄累積。 加上沒工作時娛樂增加,6萬元還很可能頂不到2個月。 最後結果:2個月噴光一年努力,未來真急用錢時,只能火燒屁股。 圖片放大.

  6. 2023年11月5日 · 作者回覆》 既然這是你無法自控模式,估計一時是改不掉了。 請你在接下來一個星期內,每天觀察自己行為,看看自己做事情中,有幾件是:別人讓你做,你不想,卻身不由己;別人讓你做,你也想,順勢答應。 把2個數字分別統計下來。 一週之後告訴我,每天這2個數據會有什麼變化。 試試看在你觀察過程中,會不會對自己有更多一點了解。 個案回饋》 剛看到這個建議時候,我楞了一下。 寫這個回饋讓我太痛苦,我根本不想思考這個問題:什麼是別人讓我做、我不得不做,什麼是別人讓我做、我自己也想做? 這有什麼區別? 我為什麼要區分? 難道讓我感覺痛苦,不都是外人讓我做嗎? 我很討厭這樣區分。 前幾天幾乎不想寫,但還是勉強寫下了幾條。

  7. 出社會後的大困擾做保險的朋友一直纏著你推銷要如何漂亮拒絕? 理財宅急便. 2016.03.30 瀏覽數:24920. 圖片來源:dreamstime. 圖片放大. 金融業者的行銷模式美國有的,台灣大抵也不會差太遠,相同的模式台灣一定也有人在用來行銷他們的金融商品。 當然正常的行銷方式,本來就是讓社會大眾了解金融業者商品及服務的管道之一,但是相對的,也有不少不肖業者利用各種投機取巧的方式在推銷金融商品,往往是演講者把商品包裝得天衣無縫,讓人找不到拒絕的理由,事後消費者購買後才發現上當,造成很多消費糾紛。 最近看了一本書,書名原文《Pound Foolish》,作者是美國一個個人財務文章專欄作家Helaine O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