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新潟縣中越地震是發生於2004年10月23日,日本 新潟縣 中越地方的地震,強度為日本氣象廳地震規模6.8,其後有多次6以上餘震。

  2. 日本地震列表. 臺灣正體. 日本大地震震央分布圖。. 紅:M7以上 、 藍:造成罹難 、 紫:M6以上和最大震度6以上 [1] [2] 。. 這是關於在 日本 歷史上主要地震的列表,因為日本位於 地震 活躍區環太平洋火山帶,因此地震非常頻繁。. 本表僅列出規模7.0以上或重大 ...

    日期 ( 格里曆 )
    名稱
    震央
    規模
    416年8月223日( 允恭 ...
    允恭地震 (日語:允恭地震) ...
    不詳
    599年5月228日( 推古 ...
    推古地震 (日語:推古地震)
    7
    684年11月29日(天武13年10月14日) ...
    8.4 [4]
    745年6月5日(天平17年4月27日)
    7.9
  3. 2024年1月1日 · 根據 美國地質調查局 的報告,這次地震的 規模 達到了7.5, 震源深度 為10公里(約6.2英里)。 [6] 主震的震源機制顯示這是一次沿著東北走向、向西北或東南傾斜的淺層 逆斷層 活動。 根據 日本氣象廳 報告,本次地震最大 震度7 [7] 在 志賀町 及 輪島市 測得,是 氣象廳震度等級 最強烈等級,為繼 1995年阪神淡路大震災 、 2004年新潟縣中越地震 、 2011年東日本大震災 、 2016年熊本地震 (前震、主震)、 2018年北海道膽振東部地震 後, 日本氣象廳震度分級 實施以來第7次觀測 震度7 及第2次觀測兩個地點 震度7 強烈搖晃。 [8] [9] [10] 主震發生後九分鐘,還發生了一次6.2的餘震 [11] 。 構造背景 [ 編輯]

    • 發展歷史
    • 缺點和改進
    • 規模與發生頻率
    • 規模與能量
    • 外部連結

    芮氏地震規模最早是在1935年由兩位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地震學家芮克特和古騰堡共同制定的。 此標度原先僅是為了研究美國加州地區發生的地震而設計的,並用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測量。芮克特設計此標度的目的是區分當時加州地區發生的大量小規模地震和少量大規模地震,而靈感則來自天文學中表示天體亮度的星等。 為了使結果不為負數,芮克特定義在距離震央100公里處之觀測點地震儀記錄到的最大水平位移為1微米(這也是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的最高精度)的地震作為0地震。按照這個定義,如果距震央100公里處的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測得的地震波振幅為1毫米(103微米)的話,則規模為芮氏3。芮氏地震規模並沒有規定上限或下限。現代精密的地震儀經常記錄到規模為負數的地震。

    芮氏地震規模的主要缺陷在於它與震源的物理特性沒有直接的聯繫,並且由於「地震強度頻譜的比例定律」(The Scaling Law of Earthquake Spectra)的限制,在規模7左右即會產生飽和效應,使得一些強度明顯不同的地震在用傳統方法計算後得出的芮氏地震規模(ML)數值卻一樣。到了20世紀中後期,地震學者普遍認為這些傳統的地震規模表示方法已經過時,轉而採用物理含義更為豐富,更能直接反應地震過程物理實質的表示方法即地震矩規模。地震矩規模是由加州理工學院的金森博雄教授於1977年提出的。地震矩規模能更仔細的描述地震的物理特性,如地層錯動的規模和地震的能量等。 地震規模與地震震度是不同的概念。地震震度(例如麥卡利地震震度)是表示地震破壞程度的標度,與地震區域的各種條件有關,並非地震之...

    下表列出的是不同芮氏規模(ML)的年均發生次數和震央地區的影響: (數據來自美國地質調查局。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地震影響還受當地地質條件等因素的影響,表中描述的是極端影響) 歷史紀錄中最強烈的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大地震,地震矩規模為9.5。

    芮氏地震規模與能量 (焦耳) 關係的等式如下: log 10 ⁡ E = 4.8 + 1.5 M . {\displaystyle \log _{10}E=4.8+1.5M.} 當中:E {\displaystyle E} 為能量,單位為焦耳。M {\displaystyle M} 為規模。 從規模M {\displaystyle M} 求得能量E {\displaystyle E} (單位:焦耳)公式如下: E = 10 4.8 + 1.5 M {\displaystyle E=10^{4.8+1.5M}} 從能量E {\displaystyle E} (單位:焦耳)求得規模M {\displaystyle M} 公式如下: M = log 10 ⁡ E − 4.8 1.5 {\displ...

    中央氣象局地震紀錄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美國地質調查局關於芮氏地震規模的介紹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4. 2011年東北地方太平洋地震發生當天,日本氣象廳發布的規模是7.9(速報值)和8.4(暫定值),該數據發表2天後,才又修正為地震矩規模9.0。 參考資料 [編輯] ^

  5. 臺灣的地震觀測始於日治時期,2000年8月之前的震度分級是沿用日本1936至1948年所使用的震度分級,將震度分成0級至6級,共7個等級,震度6級為地動加速度在250gal以上。

  6. 2023年奧能登地震 (日語: 令和5年奧能登地震 ) [註 1] ,是指2023年5月5日下午2時42分許發生於 日本 石川縣 能登半島 的 地震 。. 地震震央位於 37°32.3′N 137°18.2′E ,規模為 M j 6.5, 震源深度 約12公里,最大 震度 6強 [2] 。. 並於 震源機制解 速報中推定,該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