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食源性疾病 (foodborne illness/disease)又稱 食媒性疾病 ,俗稱 食物中毒 (food poisoning),泛指所有因為 進食 了 受污染食物 、 致病 細菌、 病毒 ,又或被 寄生蟲 [1] 、 化學品 或 天然毒素 (例如: 有毒蘑菇 )感染了的食物而引起的疾病。. 根據如上各種致病源 ...

  2. 2024年3月22日一名39歲呂姓男食客於寶林茶室食用素炒粿條餐後返家陸續出現腹瀉腹痛心悸等症狀同月23日到新北市立聯合醫院三重院區看診以注射消炎藥物克多炎Ketorolac與止吐藥物美托拉麥Metoclopramide治療當下症狀緩解但返

  3. 食用被米酵菌酸污染的食物後經過1至10小時的潛伏期就會出現中毒症狀其中毒症狀與其他線粒體毒素類似常見症狀有頭暈昏睡大量出汗心悸腹痛嘔吐腹瀉便血血尿尿瀦留患者有可能在出現中毒症狀後的1至20小時死亡

  4. 其他人也問了

    • 成因與診斷
    • 預防與治療
    • 種類
    • 中毒案例

    肉毒桿菌中毒通常有幾種情形:肉毒桿菌芽孢在土壤與水中都很常見,當它們暴露於缺氧且符合特定溫度的環境下時,它們就會開始製造肉毒桿菌毒素。食物性肉毒桿菌中毒指的是患者吃了被肉毒桿菌素汙染的食物;嬰兒肉毒桿菌中毒則是因為肉毒桿菌在嬰兒的腸道中繁殖,並釋放肉毒桿菌素,通常這種情形只發生在免疫機轉尚不完全的嬰兒(六個月大以前)如蜂蜜可能被肉毒桿菌芽孢所汙染,受汙染的蜂蜜對成年人無害,但肉毒桿菌芽孢卻可能在免疫系統不成熟的嬰兒身上生長並釋放肉毒桿菌素而致病;創傷肉毒桿菌症則在街頭濫用藥物注射毒品的人身上較為常見,但一般而言,只要肉毒桿菌進入缺氧的傷口中,它就會開始釋放毒素。肉毒桿菌並沒有人傳人的能力,診斷肉毒桿菌中毒的條件是在患者身上找到肉毒桿菌素或肉毒桿菌。

    預防肉毒桿菌中毒首重食物保存。毒素在大於攝氏85度的狀況下加熱超過五分鐘就會被破壞,或者將pH值控制在4.5以下。一歲以下孩童應該儘量避免食用蜂蜜,因為蜂蜜可能被肉毒桿菌芽孢所汙染,對成年人無害,但卻可能在免疫系統不成熟的嬰兒身上生長,並釋放肉毒桿菌素而致病。治療方法是給予抗細菌藥(英語:Antitoxin);抗生素則可以用在創傷肉毒桿菌症;而針對那些無法自主呼吸的個案,則可能需要為期數月的呼吸器支持。有5-10%的個案可能死亡。肉毒桿菌中毒可能發生在其他動物上。

    肉毒桿菌中毒由幾個不同的方式引起。肉毒桿菌廣泛分布在自然界各處,比如土壤和動物糞便中。食源性肉毒桿菌中毒由人類吃進含有毒素的食物所引起。嬰兒肉毒桿菌中毒由肉毒桿菌在腸內生長並釋放毒素所致。通常,年齡不到半歲的兒童容易發生。傷口性肉毒桿菌中毒經常在那些注射毒品的人身上出現。在這種情況下,孢子進入傷口,並在無氧條件下釋放毒素。它不直接由人與人之間傳播。醫生藉由尋找有關的毒素或細菌來證實肉毒桿菌中毒。

    1986年9月28日,發生台灣第一起有完整紀錄的肉毒桿菌中毒案例,當天早晨台灣彰化市中華西路的印刷廠1名工人和4名建教合作班學生在吃了廚工陳張翠鑾準備的蔭花生罐頭後嘔吐、腹痛、下瀉,最後造成廚工不治身亡,2人命危。調查發現罐頭來自南投縣的生寶公司,生寶公司為節省成本,僅以攝氏100度的蒸汽蒸煮1小時。29日,彰化福興鄉男童洪正泰和其祖母許賴幸(68歲)吃下問題罐頭,最後祖母隔日不治身亡,男童急救後恢復意識。接著在12月4日彰化福興鄉母女中毒,12月9日新竹縣竹北鄉一名婦人中毒。整起事件共造成9人A型肉毒桿菌中毒,其中2人死亡。 台灣於1987、1990、2006及2008年在山地部落發生食用醃山羌肉、醃山羊肉或醃鳥肉等食物,而導致B型肉毒桿菌中毒。台灣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07年10月將「肉毒...

  5. 頭暈 (dizziness)是一不精確術語,為主觀的感覺異常,可以指空間 定向障礙 (英語:Orientation_ (mental)#Disorientation) 、 眩暈 、 暈厥前期 (英語:Syncope (medicine)) 、頭昏眼花、頭重腳輕的任何一種感覺 [1] ,也可指平衡障礙 [2] ,或其他非特異感(如:虛弱感 ...

  6. 食用被米酵菌酸污染的食物後經過1至10小時的潛伏期就會出現中毒症狀其中毒症狀與其他線粒體毒素類似常見症狀有頭暈昏睡大量出汗心悸腹痛呕吐腹瀉便血血尿尿瀦留患者有可能在出現中毒症狀後的1至20小時死亡

  7. 典型症狀包括頭暈房屋物體與燈旋轉流冷汗無法站立感覺要暈倒意識清楚疲憊和噁心等。 Nausea在希臘語裡意為暈船(單詞字首naus是船的意思)。 如果船體晃動導致的噁心感覺沒有緩解,患者就會頻繁的嘔吐。 和一般的病症不同,暈動病導致的噁心並不會在嘔吐後緩解。 起因 [ 編輯] 感官衝突學說 [ 編輯] 感官衝突學說(Sensory conflict theory)是暈動病的原因最常見的假說之一 [1] ,認為當大腦獲得兩種不匹配的運動感知訊號時,人體會出現頭暈、 噁心 等暈動病的症狀。 而兩種不匹配的運動訊號或環境訊號可來自於 本體感覺 、 視覺系統 和位於 內耳 的 平衡覺 系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