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疫苗是一種生物製品,可提供對特定傳染病的有效獲得性免疫 [1] 。疫苗可用細菌、病毒、腫瘤 細胞及代謝產物等製成的可使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而疫苗接種可使接受方獲得免疫力。 英語中,疫苗一詞「 vaccine 」源自於愛德華·詹納所使用的牛痘。

  2. 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 為衛福部 疾管署製作的「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小黃卡),包含接種的疫苗品牌、施打時間、醫師及接種者簽名等 [28]。 COVID-19疫苗公費預約平臺 2021年8月推出,共分為四階段:意願登記、簡訊通知、疫苗預約、接種疫苗

  3. 美聯社在2022年5月25日發表社論稱中國研發的科興及國藥滅活疫苗效能明顯比輝瑞及莫德納等西方國家的mRNA疫苗差很多,尤其是面對變種病毒的時候,而原本採用中國疫苗的國家都已紛紛轉用歐美的mRNA疫苗作為新接種疫苗及追加劑,中國產疫苗在國際上

  4. 目前有至少18種疫苗獲得至少一個政府醫藥監管機構的緊急批准:3種RNA疫苗(輝瑞-BioNTech疫苗、莫德納疫苗以及 華森疫苗 ( 英語 : Walvax COVID-19 vaccine ) [26] ),至少6種不活化疫苗(國藥北京生物眾愛可維、國藥武漢生物眾康可維、CoviVac、、

  5. 2020年12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率先核准使用輝瑞製藥與BioNTech合作研發的 辉瑞-BioNTech 2019冠状病毒病疫苗 [79] 。. 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國務院召開的疫情防控記者會上宣布,國藥集團生物新冠滅活疫苗已獲中华人民共和国國家藥監局批准附條件上市 [80] 。. 2021 ...

    • 歷史
    • 目的
    • 疫苗種類
    • 免疫反應
    • 疫苗和公共衛生
    • 延伸閱讀
    • 外部連結

    目前已知最早使用的疫苗接種可溯源至人痘接種術[來源請求](variolation)。在中國文明,這項技術於公元前200年可能也出現過。清代醫書認為,11世紀起,中國人於北宋時期即開始種天花痘,而另一本醫書則記載[來源請求],更早於唐代即有「江南趙氏始傳鼻苗種痘之法」,且「種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顯示該技術對天花的預防頗有成效,而據推測可能使用的是毒性較低的天花,使欲免疫天花之受試者接觸患者的膿狀囊皰,但此做法無法確保有效,且風險仍高,死亡率達1~2%,隨後這項技術沿絲路傳播開來。18世紀初種痘技術由君士坦丁堡引入西方。1760年,丹尼爾·伯努利成功地讓世人發現,儘管種痘技術有其危險,仍能為一般預期壽命(life expectancy)延長三年。 英國醫師愛德華·金納聽聞民間普遍...

    疫苗接種的主要目的是使身體能夠製造自然的生物物質,用以提升生物體的對病原的辨認和防禦功能,有時類似的病原體可以引起針對同一類病原的免疫反應,因此一個疫苗主要是針對一個疾病,或相似度極高的病原體,例如以牛痘預防天花即為佳例。但20世紀末開始,免疫學家發現疫苗也有治療的可能性,並發展出相關的研究理論和實際用途。

    疫苗的製作可以經由化學合成,由特定的蛋白質為引,製作出微妙的變化型態,使其能夠與淋巴球進行生化反應,影響抗體的製造;但它也可以是直接透過生物體製造的產物,以活體的病原為起始,藉由實驗控制的特殊環境下使其複製,或是使用死去的病原作為誘引,可以在不傷害其他細胞的情況下只刺激淋巴球。儘管一般認為活體疫苗的效果較好,但相對也較不易保存。因為涉及基因工程,引發研究倫理的問題,目前化學合成的疫苗則較為少用。

    主動免疫

    由於免疫系統可分辨的免疫(active immunization)。

    被動免疫

    疫苗除了可提供主動免疫的防範措施,亦可以於狀況緊急時,直接協助患者施打血清型疫苗,亦即一種由具備該疾病抵抗力的個體中,抽取血液並且純化出該種抗體,或是經由生化合成,直接注入患者體內壓制病原的活動力。台灣於2003年SARS流行期間,曾一度未經過政府核准或世界衛生組織相關有效的報告的確認時,因病患狀況危急使用此方式快速抑制病情的惡化,雖成功地爭取時間、搶救病危的數名患者,但由於抗體不可重複使用,會受到體內自行代謝分解,個體仍須自行產生抗體,以自發的免疫反應辨識外來物,才能予以記憶並持續製作抗體抵禦病況,才能真正地痊癒,這種疫苗接種引發的免疫反應則稱為被動免疫(passive immunization)。

    接種時間表

    免疫學研究指出,由於不同的引發模式可以刺激不同的抗體生成,為達最佳預防效果,使受接種者能產生最有效的抗體種類,因此一般醫療人員會在較佳的時程建議幼兒接受疫苗接種,有時為了增強單種疫苗效力、減少疫苗之間的排斥性,還必須追加施打,因此各國紛紛擬定一套包含各種疫苗的施打時程,讓幼童出生後依照約定的建議日期施打疫苗,協助人民自幼建立較健全的防禦機制,同時全球藥物實驗室並加強混合疫苗的研發,例如肺炎球菌聯合疫苗(英語: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Prevnar)採用結合氏疫苗,針對肺炎雙球菌施以七種病原性物質,ProQuad vaccine則融合既有的MMR混合疫苗和水痘疫苗,都使受施打者免除多次注射的困擾,又達到一針多效的目的。

    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發表認為有超過200萬的幼童可能因疫苗而獲救,而最有機會因此防範的兩大疾病則是麻疹和B型肝炎。在法國,由於疫苗的使用,自1950年起某些傳染病的死亡率已經降為三十分之一,如下表所列(單位:百萬人死亡率) 疫苗的效用在某些時候卻仍不明朗,回顧19世紀起結核病病例在許多國家中大幅下降,且在疫苗發明之前感染人數即已明顯下滑,流行病學家卻認為此狀況並非受惠於疫苗接種的施行,並指出衛生條件和營養的改善才是根本原因 ;從世界衛生組織大規模的研究中,例如結核病已是地方病的印度,經過該組織對26萬人的追蹤發現卡介苗的效用可能不如預期,研究人員在接種卡介苗與否的兩組研究對象中,並未發現明顯的差距;另一份報告則指出,在印度針對36萬6625人的研究發現卡介苗甚至對肺結核毫無預防功效。事實上...

    中文書籍

    1. 楊玉齡、羅時成。《肝炎聖戰 - 台灣公共衛生史上的大勝利》。天下遠見出版,台北,2002。 ISBN 957-621-605-2 2. 周兆祥。《免疫針危害健康》。水連天,1998。 ISBN 962-7258-09-1

    德文書籍

    1. J. Fink, Impfen schützt - ärztlicher Ratgeber für Fernreisende, Ostfildern 2000, ISBN 3-7718-1075-2 2. Ulrich Heininger, Handbuch Kinderimpfung. Hugendubel, Kreuzlingen 2004, ISBN 3-7205-2496-5 3. Gabi Hoffbauer, Der kritische Impfratgeber. Knaur, München 2004, ISBN 3-426-66902-1 4. Volker Klippert, Ulrike Röper, Roland J. Riedl-Seifert, Impfen und Recht. Zuckschwerdt, Germering 2003, ISBN 3-88603-826-2 5. Ute Quast, Sigrid Ley, Schutzimpfungen im Dialog. 3. Auflage. Kilian, Marburg 1999,...

    疫苗列表

    1. (英文) 疫苗列表 2. (英文) 疫苗商品名稱列表 3. (英文) 美國核准的疫苗列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6. 莫德納在2021年4月13日表示,追蹤超過3萬名已經接種兩劑疫苗的第三期臨床試驗參與者6個月後,至4月9日有900宗確診個案,顯示疫苗在6個月後的整體有效率仍達到90%,而預防重症的效力則為95%,莫德納同時稱已供應全球約1億3200萬劑疫苗,包括美國的1

  1. 其他人也搜尋了